APP下载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022-12-27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证候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谏太宗十思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与泉源。国学哲理对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象思维回归原象创生性是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优势,基于临床实践如防治疫病现代难治性慢病的共识疗效,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永续动力,也是医学人学的目标。

历代中医中药学人为民族繁衍、科技文明进步筚路蓝缕、上下求索,成就卓越。其中以本草学、四诊法、方剂学与针灸四项发明厥功甚伟,奉献于人类社会。“明医”名家留下了数以百千万计的医案、医话、诊籍,是一份宝贵的大数据,有待大科学高概念数字化新纪元的激活发掘,为生命科学、社会人群的健康造福桑梓,为中医理论的守正创新赋能。

1 重始源,立足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是诸多要素的渗灌交融,就生命学科而言,从“论”上说,它必涉及古今中外哲学、文化、人类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从“史”上论,必须重视始源,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追踪古贤哲的哲学、衍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今中医中药学者亦应尊崇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明、儒学、道学、禅宗美育塑造明德正纲良知的人生格局,以振兴国学国医、国术国药,敢担当负责任,承前辈嘱托,望后学续薪火,以格致正事为“任我”,事上炼求事功成,成为中医发展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中医药学始源于史前期中原黄河流域文化。文化即寓科技文明内涵。文字、能冶炼金属制作工具、建立聚集五千人以上的城池,人们始有宗教信仰等为其始源的例证。中华大地农耕文明在先,以河图洛书、太极图说负阴抱阳中气为和,连山易归藏易,易经易传等是其载体,兼容涵化异族他国之文化。中医元点集著《黄帝内经》是其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与光大者,为国医国药理论之肇始,亦为后世临床、临证、诊疗之圭臬,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泉源。

2 以史为鉴,回归象思维,立志守正创新

回首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后,几乎只有诠释“经学”之师而无真正的思想家,原创思维被悬置,少有创新成果或为原因之一。

追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大帜及宋明儒道互补理学心学的论争,还有佛学禅宗的本土化,中华传统哲学社会科学指引着各门学术的进化;传承民族的伟大精神,崇仁德、尚和合、顺自然、知常变、净性明性的精华,实为中医理论发展之史鉴。

反观中医中药学科事业于时代的困境中不断创新发展,疫情灾害频发,医家挺身抗疫救灾第一线,救民于水火,挽经济衰颓,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创温病学派,存疗疫医案,举守正创新之旗,令中医药学瑧于学术发展进步新高峰。期间中国传统学术虽日渐式微,然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却少受影响并有所发展。

近现代虽有张锡纯衷中参西之论,沪上恽铁樵、陆渊雷中医西医兼容互补长短的主张,学理之研究却因摆脱传统、追逐西化、国学淡化而举步维艰。以至于20世纪30年代废止国医案发生,罹5次中医药是否科学之论争,前辈贤者为谋生存奋力抗争尽心竭力而获胜居功至伟!目前中医理论基础设有教席,已建科研机构,办有专业期刊,属二级学科,已培养出硕博士高层级人才梯队,迎来中医药理论体系良性发展的机遇。重塑回归象思维、创新国学原理之精要,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医学人学的中医理论研究是再创中医临床优势的先声。

象思维与中国文字语境相关。物象、具象思维与形象、概念思维可以互动,其原象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之象,是具有原发创生之象,心理情感心灵之象,是道通为一的“一”整体动转混沌之象,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之象,体现了寥廓幽玄的宇宙观,“观”是范畴大则识仁,大一无外内含小一,小一无内寓有大一,大一小一中和则礼归于仁。大德曰生则生生不息又厚德载物。中医学以象数易气神一体为原创思维,以基于临床的共识疗效为原创优势。

3 中国哲学间性论阐释医理的关联性

辨析世事古今中外学人均认知间/间性论是万物生长、变化运行的基础,然而东学与西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作为世界图景,其间性论有中华科技文明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间性或事物之间的状态。战国时期历经百家争鸣创立了道、太极、阴阳、有无、中庸等一系列的基本范畴,证明了古贤哲对间与间性的关注是哲思的开端和起点,也是创发具有中国特质的间性哲学,亦即指导中医学的哲理基础。

气-阴阳五行学说。人的健康疾病生命过程整体观的易变均以中国哲学间性论为本源展开反思纯思向思能旨,旨在深化中医药理论有思想的原创学术研究。气有人身之正气、元气、真气、宗气,禀受天阳清浊摄食地产五谷果蔬等系谷气,气化升降出入为常,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神共俱而兼养是临床优势之一。脏腑经络之气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具三五生成规律论生理病机,南北水火互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脏又寓命门之火为先天之本,人体大气一转之枢纽;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以心为君火主神明主血脉;按中央天五地十,分上下各五,二五生成厚土德,以脾胃土脏主中央,火生土,土运水,上中下即三者和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东左之位升发疏泄,又肝藏血;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西右之位从革肃降,又主呼吸;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地上下左右中央为土,土生金,金尅木,木尅土,即左中右三者有生尅分合之虞。概以五脏间/间性符合道与术和合规律,呈现当今高概念学理,足知古今哲理正反之间、成败之间、幽玄与显明之间尚有疏分归纳和合第三相限。气聚成形而气散太虚,太虚为独具创生性的原象思维。中医药学临床是优势,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仅仅十二个字立为辨证论治总则,后世医界赞誉“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史能为百事师”,体现了中国哲学间/间性论之精华。

中医师临床与教师科研人员需要感性、理性、悟性的整合,重在悟性,体道在实践阅历经验积淀进而信储存脑海丰富的直觉。勿论顿悟渐悟经验重建都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创新环境培育。“知犯何逆”理解为气运核心的病机,必须在观象议病细察患者身处自然社会人群复杂系统中状态境及隐喻的人际关系的“难为”致情感的反应。明理细辨病机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形态功能的间性关联[1]。笔者申明中医临床需要理性申辩,从来尊重还原分析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带来的成就,只对理性至上只有重复复制才是科学西学主体一元化间性论有异议。

天人之间的气、理、虚、通、一、和与阴阳、至极、太极、无极是中国古人判断世事在不断地变化的基本预设。易者生生不已之谓表述了万物荣枯生死相继的永恒过程。易变本身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它是各种因素之间阴阳对立时空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易经可称易变之经典,正是一部人类最早研究间性现象并从中得到智慧付诸实践的间性论的重要文献。阴阳的符号系统与负阴抱阳中气为和的太极是最有影响的范畴。易以道、阴阳、动静、天地、乾坤、刚柔、正反、进退、显隐、来往等既对立又关联,是相生相尅相反相成的间性整体,混沌由始至终动态演变,它不是形而下的器物,而是形而上之道[2]。中医学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明道正纲提升技艺水平,表述间性论的哲理,是中华民族传统科技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哲学为中医药学奠定的理论基础。

4 把握前沿迎接大数据科学时代

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重始源,以历史范畴我主人随,源于临床实践以疏分归纳的方法学,力创新认知、新见解、新概念,做有思想的系统反思与向思能旨的回归临床提高疗效,逐步形成新学派培育“明医”代有传薪是守正创新的重要门径。我们必须扬其所长进而寻踪国学原理,汇总各学派精粹擢升基础理论。本世纪医学门类纳入生命科学范畴,大科学大卫生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学科多元化重视生命原理的研究培育多层级多模式的人才协同新团队,迎接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数字化新纪元,中医中药学界必须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历代名医家国情怀高度兼容,善于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充实中医学科,当今必须以崇仁德重教化理念跟紧前沿高起点前瞻性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发挥临床优势,为人类生命健康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

4.1 医案大数据的激活发掘

《中华医藏》的编撰工程在推行中,初步统计古籍约八千余种,其中各家医案以百千计是临床真实的诊疗记录,再加上近现代中医师们完整系统累积的病例资料,古今汇聚成一份可资发掘研究的大数据。在案例的记载中,医生将个人的辨证思路、明辨析理、遣方用药特色等以医理医说的按语形式表述反思诊疗过程,指导临床实践。经验源于诊疗实践也是疗效评价的证据。“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中医学人通过诊务精思必专、纯思必素、向思能旨、系统反思的传承,提高理性辨析与悟性学养。当今科技文明进化进入大数据科学时代,古今医案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大数据,如何进行数据构建筹组高概念信息化的数据库,需要信息智能两化融合,求索5 G+诊疗模式,从标准规范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符合中医学治未病辨证论治理念的大尺度与细粒化整合的数据库。这是着眼于中西医并重、东西学兼容、循证与叙事医学整合、关注病灶与抚慰疾苦的整合,应该构建能够揭示生命能量与健康疾病多模态多元化多指标的数据库。有鉴于此,对中医临床医学框架需要有一定的完善更新。本世纪初,笔者承担过证候与方剂两项人口与健康的基础研究。首先提出证候是多维界面、动态时空、内实外虚,必须提取证候要素,证组合降维升阶,维降至病因、病位、病机三维;降阶为证候要素六淫七情、毒瘀阴阳、气血虚实仅存30多项。如SARS病位在肺涉及心脾,病因应证组合毒、火、瘀、阴虚、阳虚,病机毒火损络为主,观象脉证结合病理所见肺叶焦枯胸腔血水,使SARS之证候点线面体和合为一体。再论COVID-19尚在全球流行,我国防治常态化,主病在肺金尅木肝受累,病因应证组合毒寒湿燥瘀,病机湿瘀酿毒损伤肺络,病理解剖水肿胸腔积有粘液(饮邪),同样随病情轻重变化,证候由点线衍生“面”终为点线面体合一。如此将症含症状舌脉、证候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证候应证组合,概论病的因、位、病机三维的模块,制作检验模型结合社会建构论与心理测评设计量表赋值证候要素。“方证相应”是面对疾病防治复杂系统的关键性问题。方剂配伍体现在中医个体化有特色的治疗融入象网络的方剂组学,以探索多组学方法与信息分析技术来创新中医药治疗学。1999年,笔者在“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973基础研究项目中提出了整体和谐效应假说,即不同配伍所出现的不同效应源于对抗、补充、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的和谐。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饮片、不同组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效应[3]。诠释多组分与多靶点结构功能信息的相关性,针对全息病证应证组合的证候要素,融合对抗补充调节于一体,发挥增效减毒与减毒增效的和谐效应。目前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提出借道区块链发展“方证相应”一体化的模块药理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证候与复方间相关联的假说。值得关注的是整体观、间性论、多元化的网络象思维是原发创生性思维由悬置到开放的发展趋势,提出网络象的概念融入促进中医药学证候与方剂的关联性研究,为深化象气神主体本体与阴阳五行学说关系本体的统一互动和合开辟了创新的门径,也是激活大数据发掘医案储存宏富临床经验的重建,完善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重要环节[4]。

4.2 科技文明进化拓宽了基础研究时空间

本世纪初,英国苏格兰都柏林召开的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信息守恒定律引发了学者们敏锐的关注。缘起史蒂芬·霍金对黑洞假说的修正,黑洞失去发光的恒星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周边星辰被吸入洞中,其质量、能量、信息转换更新又回归到太空之中,这是一种繁星重建信息守恒的再造创新的过程。目前全球许多天文台观测黑洞信息,积累大量数据开展分析研究。显然是宇宙由幽玄向显明运转的例证,与中国古贤哲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高度契合,也是中国哲学原发创生性之大象。联系太极一也为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生有,有生于无;又太极为一,一生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道与术合、玄与常合为天地冲合之大美。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进化,中医学重视“援物取象”“象以筑境”“象以扬神”,意象思维重在“道通为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所谓中医理论黑箱,落脚临床诊务“知犯何逆”核心神机是黑箱,黑箱必须破解,只有可重复可复制才是科学吗?!近世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勿需重复与复制的基础研究成果,创造了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动摇了“只有”数理实验可重复才科学的理念。“神”源于实践;神是生命力的体现,精气神一体,从混沌始的易变又复归混沌不是无序的无用的,非线性大数据的激活发掘,求索多学科多元化计算数学算法的研发已提到中医药科技工程的现实。各类相关生命健康数据库的建构,高性能的计算机程序编组业已为主要的研发工具,协同创新去展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4.3 生命美育优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学风

中华传统科技文明的伟大复兴,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是第一资源。生命科学提出约有半个世纪,深刻阐释了人没有自然生命就没有一切,生命的存在缘于生命力与生命能量。人要保持强化、激发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是对真善美的哲学思考,也是终生教育的信仰。中医药学科终于迎来了“中西医并重”的国策,中医学人需要文化自觉,净化心灵境界,提高治学执教能力,喜迎高概念大数据数字化新纪元。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者崇尚仁德、无朴纯素,刻苦攻读古贤经典明晰国学原理兼学中国文化哲史美学,开放吸纳近世中外科技文明进化的成果;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树立优良的学风、作风、文风,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敢担当、负责任,真正成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中坚骨干。作为垂暮之年的中医学人,斯许后学攻艰克难,为人类生命健康多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成就。

猜你喜欢

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期证候与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中医辨证诊断模型研究
昆明市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症状规律研究*
针对肝郁化热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