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经中医治疗进展

2022-12-27朱丹丹张丽梅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病机

朱丹丹,张丽梅

(1.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或出现胃肠道反应,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 “经行腹痛”。本病已严重影响了当今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探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解痉止痛药、避孕药、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神经切除术、子宫或病灶切除术等手术治疗,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会引起头痛、乳房疼痛、疲倦、激素依赖、肥胖、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中医治疗本病的历史悠久,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因此,笔者分析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古医籍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期为本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痛经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有七情、饮食劳倦、六淫等,病位在冲任与胞宫。病机总括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证重在明辨虚实寒热。

1.1 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收引,克于胞宫,血液凝滞,以致瘀阻冲任,血液运行失常,“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诸病源候论》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妇人大全良方》说:“痛经或因于寒、或因于气滞、或因于血瘀者……因于寒者,温经汤治之。”

1.2 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烦躁郁怒,肝郁气滞,导致血瘀于冲任、胞宫,不通而作则痛;若血瘀日久,又可导致气滞,两者相互为因,最终形成气滞血瘀的病机,使腹痛发作。正如张璐在《张氏医通·妇人门》中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加重。”

1.3 湿热蕴结 素体湿热内蕴,或外感湿热之邪,蕴于胞中,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有诉:“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或因热滞……”《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云:“…小腹热痛,出白物如精……宜治肝经湿热。”

1.4 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胞脉空虚,经期或行经后气血亏虚益甚,“不荣则痛”,发为痛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

1.5 肝肾亏损 素禀虚弱,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大病,导致肝肾亏虚,精亏血少,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谁知是肾气之涸乎。”清代黄元御 《四圣心源》中又云:“经行腹痛,…其痛在经后者,血虚肝燥……”。两者明确提出了肾虚、肝血虚是痛经的病机。

临床所见,痛经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常非单一因素所致,只有进行全面分析,准确辨证,方能取得显著疗效。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 根据新世纪第四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将本病主要分为五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损型[1]。

2.1.1 气滞血瘀型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彭菲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血瘀甚者,可用膈下逐瘀汤合痛经散[2]。李海清把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用药3月后停药3月,实验组总有效率86.67%。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汤可明显提高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3]。

2.1.2 寒凝血瘀型 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赵化国把52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对照组用月月舒痛经宝颗粒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果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94.23%[4]。

2.1.3 湿热蕴结型 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曹阳、赵莉等用生地12 g、赤芍12 g、丹皮12 g、红藤15 g、败酱草9 g随症加减治疗此型腹痛,总有效率82.01%[5]。

2.1.4 气血虚弱型 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沈坚华治疗原发性痛经此型,自拟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白芍、黄芪、当归、熟地等,临床疗效好[6]。

2.1.5 肝肾亏损型 治宜补养肝肾,调经止痛。赵淑娟把67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对照组给与维生素B1和痛经宝颗粒治疗,中医组按照中医证型划分,其中肝肾亏虚型:予以巴戟天与山萸肉6 g、白芍与阿胶各10 g、当归与甘草各12 g、山药15 g治疗。结果显示中医组有效率98.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

综上可见,内服中药因其接受度广、疗效显著且稳定、价格相对较低、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中医临床治疗痛经的领域中是最常用的方法,具有重要地位。

2.2 外治法 目前治疗痛经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有针刺疗法、耳针、穴位注射、艾灸、按摩、穴位埋线、中药外敷等。

2.2.1 针刺疗法 贾立新等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辨证主要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针刺取穴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寒湿阻滞型则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髎、关元、足三里,总有效率100%,表明此针刺配穴疗效佳[8]。吴玉敏、张博等把电针子宫、次髎穴与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进行试验比较,结果发现电针子宫、次髎穴对于此病止痛疗效好,且可有效改善患者月经情况,降低血清CA125水平[9]。陈毅把7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配,分别接受腰骶部刺络放血结合体针治疗和单纯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方案相同,分别于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结果。治疗结束时结果表明,刺络放血结合体针治疗与单纯针灸治疗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均有一定疗效,两者近期疗效差别不大,但远期疗效刺络放血结合体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体针治疗[10]。此研究表明刺络放血可改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的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

2.2.2 耳针 刘站平取子宫、肾、肝、交感、神门、外生殖器、脑、腰骶椎等穴耳穴贴压治疗痛经,治疗组治愈率98.75%[11]。王国书等用放血结合耳压疗法(耳穴选内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按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可有效改善痛经症状[12]。

2.2.3 穴位注射 宋理萍取关元、三阴交行穴位注射,气滞血瘀型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寒湿凝滞型予复方当归注射液,同时配合艾灸中极、关元、归来、子宫等穴位,辨证分型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28例,总有效率92.9%[13]。

2.2.4 艾灸 隋培森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隔药灸脐法以及口服布洛芬模拟剂,对照组采用隔模拟剂灸脐和口服布洛芬,治疗组有效率为82.67%,对照组有效率为48.27%,即治疗组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表明隔药灸脐法疗效优于布洛芬[14]。

2.2.5 穴位埋线 刘秀燕将66例门诊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少腹逐瘀汤治疗,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于经前3~7 d穴位埋线1次,1次/1月,连续3月,穴位选取:气海、关元、双侧三阴交),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5]。此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和口服少腹逐瘀汤均可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但穴位埋线较口服汤剂具有安全、方便、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

综上所述,中医采用针灸、穴位埋线以及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痛经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近期以及远期的疼痛症状,甚至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病变。与内服中药相比,外治法避免了中药可能出现的材料质量问题以及口感欠佳等缺点。此外,外治法操作方便,价格相对较低,起效较快,患者满意度较高。

2.3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中医治疗痛经的其他治疗方法还有内治与外治法结合等治疗。袁媛等把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平均给予元胡止痛滴丸口服治疗、中药穴位贴敷合并少腹逐瘀汤治疗,比较两者疗效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合并少腹逐瘀汤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单纯元胡止痛滴丸口服治疗[16]。邹秀静给予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益气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PGF2α、PGE2以及HIS的水平,结果发现益气化瘀汤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显著影响血清PGF2α、PGE2以及HIS的水平[17]。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丽霞、季士顺将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痛经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分别予以补肾活血化瘀方联合米司非酮治疗、单纯米司非酮治疗,治疗3个月后,结果表明补肾活血化瘀汤联合米司非酮治疗对于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缩小异位囊肿体积优于单纯米司非酮治疗,且复发率低[18]。

3 结语

痛经的病因病机复杂,决定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等治疗方式,每种治疗方法各具优点,在临床上究竟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或采用多种方法同时治疗,主要根据具体的临床症状和病机而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病员的痛苦、缩短病程、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但中医治疗痛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中医辨证缺乏特定标准,治疗机理不明确且缺乏固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于远期疗效的随访不规范等,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气滞血瘀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