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刺法为主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案

2022-12-27于学平李明月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7期
关键词:脊髓炎关元夹脊

冯 宇,于学平,李明月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是带状疱疹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为0.3%,常以皮疹症状为首发,数月内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以下的运动、感觉障碍等[1]。该病通常出现于皮疹后3~20 d,最长为2个月[2],病变部位多位于皮疹相应脊髓节段,也可出现在其远隔部位[3]。研究认为,该病发病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病毒直接感染和/或免疫介导而致的脱髓鞘、继发性血管炎的梗死、软膜蛛网膜炎及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其他成分感染[4-5]。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在神经元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神经节内复制、传播,并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释放至皮肤或黏膜中,引起带状疱疹和神经痛,严重时感染的神经节上下背根神经节也可受累,并向内扩展至脑膜和沿神经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脊髓炎或脑炎[3]。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运用激素冲击疗法,如早期使用大剂量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5],但口服镇痛类药物易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有成瘾性,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不能完全根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有止痛效果好、操作简单、起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等优势。笔者跟随于学平教授学习期间,发现其用偶刺法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效果较好,现将其治疗经验分享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81岁,因“带状疱疹后双下肢活动不利、排尿困难3周”于2021年2月26日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就诊。患者5周前左侧胸背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及簇状小水疱,就诊于本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口服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后带状疱疹逐渐消退,但疼痛未缓解。3周前出现双下肢麻木、胀痛、无力且不能独立行走,仅能勉强站立,双下肢痛温觉减退,左侧重于右侧,伴有二便失禁,排尿困难。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未能至医院进行系统治疗,自服甲钴胺片等药物营养神经,无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周围神经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查体:患者由轮椅推入诊室,自带留置导尿管,双下肢肌力4级弱,双下肢膝腱反射活跃,双侧跖反射消失,双侧T4以下痛温觉减退,左侧背部T5~7神经分布区可见疱疹后结痂及色素沉着(扫描题目右侧二维码查看图1),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弱。颈部MRI示颈椎退行性改变,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部分层面黄韧带增厚,双侧横突孔不对称。胸部MRI示胸椎退行性改变,T5~6、T6~7、T10~11椎间盘略突出,T9~10、T10~11黄韧带略增厚,T2~3、T3~4脊髓内异常信号(扫描题目右侧二维码查看图2、3)。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性脊髓炎。中医诊断:痿证(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通络,以偶刺法为主进行针灸治疗。选穴:主穴取夹脊穴(T2~T7双侧)、肾俞(双侧)、命门、上髎(双侧)、次髎(双侧)、膻中、关元、中极,配穴取右侧三阴交、太溪,左侧足三里、昆仑。选取华佗牌0.35 mm×40 mm一次性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患者取右侧卧位,双腿微屈,左小腿置于右腿前方,在保持舒适体位的前提下,充分暴露背腰、胸腹及下肢穴位。夹脊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约15 mm,肾俞、上髎、次髎均直刺约15 mm,命门直刺约10 mm,膻中向下平刺约15 mm,关元、中极直刺约15 mm,太溪、昆仑直刺约7 mm,三阴交直刺约15 mm,足三里直刺约30 mm。各穴进针得气后,夹脊穴及膻中施捻转提插泻法,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太溪、足三里、昆仑施捻转提插补法,上髎、次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50 min,每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治疗1周后,患者膀胱充盈时尿意明显,且尿道口时有尿液流出,肢体活动无明显变化,继续予以原针灸方案治疗。治疗2周后,拔除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但尿频,下肢活动好转,肌力4级强。治疗4周后,患者排尿正常,可扶物行走,双下肢肌力5级弱,T4以下痛温觉略差,左侧胸背部疼痛感明显减轻。因患者居住地变更,距离医院较远,且病情恢复达到患者满意程度,遂结束治疗。

2 讨论

带状疱疹归于中医“蛇串疮”范畴,又有“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和“蜘蛛疮”等名称。«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称该病为“甑带疮”:“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外科启玄·卷七»称该病为“蜘蛛疮”:“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萌开。”«疮疡经验全书·火腰带毒»曰:“火腰带毒,受在心肝二经,热毒伤心,流滞于膀胱不行,壅在皮肤。”窦汉卿认为湿热毒邪侵袭心、肝二经,流散于膀胱,壅滞于皮肤,发为该病。«证治准绳·疡医»云:“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为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首次将该病命名为“缠腰火丹”。«医宗金鉴»云:“(缠腰火丹)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提出该病的两种病机,其一为心、肝二经受风火侵袭,其二为湿热阻滞肺、脾二经。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该病多与风、毒、湿、热等邪气相关,是由肝胆火热与肺脾湿热壅郁于内、毒邪侵袭于外所致。

该患者就诊时带状疱疹病程已超过3周,疱疹已结痂,以胸背疼痛、排尿困难、下肢无力为主症,为带状疱疹之变证。因患者素体虚弱,易染毒邪,湿热留恋,耗伤正气,湿热毒邪稽留日久,正不胜邪,邪阻气血,脏腑、筋骨、肌肉失于濡养而成该病,治宜扶助正气、活血通络,因背痛连胸,故以偶刺法治之。偶刺为«灵枢»“十二刺法”之一,出自«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另外,“偶”也有相对之义,总的意思是临近、靠近、相对。张介宾言:“偶,两也。前后各一,故曰偶刺。”因进针时一前一后,前后配偶,故称偶刺,因前胸属阴,后背属阳,又称阴阳刺。«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偶刺者,一刺胸,一刺背,前后阴阳之相偶也。旁取之,恐中伤心气也。”«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云:“一曰偶刺,以一手直其前心,以一手直其后背,皆以直其痛所。直者,当也。遂用一针以刺其胸前,用一针以刺其后背,正以治其心痹耳。然不可正取,须斜针以旁刺之,恐中心者一日死也。前后各用一针,有阴阳配合之义,故曰偶刺。”

本案采用以偶刺法为主的针刺疗法,上取背部夹脊穴和胸部膻中,一前一后,施捻转提插泻法,以行气活血,疏通气街,缓解胸背部疼痛。颈部夹脊穴靠近病所,属近部取穴,刺之可刺激相应神经根,增加局部血流,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部神经的恢复;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行气止痛。下取腰骶部肾俞、命门,配腹部关元、中极,一前一后,施捻转提插补法,以扶助正气。命门居腰属督脉,«素问·骨空论»言:“督脉者……上额交颠上,入络脑……入循膂络肾。”命门为阳气之根,可固摄阳气;肾俞为肾之背俞穴,位于命门左右,前后相配,可调补督任、益气养精、平衡阴阳,配八髎穴能补肾气,助膀胱气化。关元为任脉穴,小肠经之募穴,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配中极可补精血、壮元阳、利小便。督脉主阳气,任脉主阴精,一阴一阳,可调理任督二脉,阴阳调则气血充。该患者处于疱疹后期,经络瘀滞,气血不充,发为痿证。足三里为阳明经下肢穴位,可疏通经络,补气血,强腰膝,增强下肢行走力量;配三阴交可清利湿热,健脾益肾,濡养经筋,治疗患者排尿困难;配合针刺太溪、昆仑益气养精,活血通络。应用偶刺法和相应穴位的补泻手法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目的[6]。

近年来,偶刺法广泛应用于妇科、内科、骨科等疾病的治疗中。宋家敏[7]应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结果显示患者乳腺结节明显缩小。高珊杉等[8]应用偶刺法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结果显示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上调炎性反应中的局部内啡肽和周围阿片受体,抑制内源性致痛物质的产生,提高机体痛阈及耐痛阈,从而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陈邦国教授运用以膝关节前后取穴为主的偶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10]。

本案以偶刺法为主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治疗思路明确,辨证得当,疗效甚好,结束针刺时患者可独立行走,自主排尿,胸背部疼痛感明显缓解,表明该疗法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脊髓炎关元夹脊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得了脊髓炎有哪些症状?
家畜脊髓炎及脊髓膜炎的诊治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