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青年问

2022-12-27

师道(人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淬炼文本课文

我是一名有四五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现在让我比较困惑的问题是自身的专业成长。

作为一名有教学激情的新老师,我在早期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形式,希望通过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堂。但是时间一久,我发现不仅是学生,甚至是我自己,都会渐渐对课堂感到疲倦。我意识到此时此刻我应该做出改变。但问题是究竟如何做,才能迅速实现专业成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让学生真正 “亲其师,信其道”?

现在的我备课会更注重内容,认真研究教参、教材的单元导语等;也会通过网络观看名师的授课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案例;也加入了名师工作室,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课余时间也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很浅薄,真心羡慕那些大咖名师们对课文有如此独特、深刻的理解。而我更多的是学习、模仿他们,没办法真正上出有自己风格魅力的课堂,为此我感到沮丧。

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谢谢!

(提问者:广东汕尾市陆丰龙山中学 青年教师黄文林)

黄老师:

你好!作为语文同行,很高兴和你聊聊备课和教学。你从开始时研究教学的形式到现在研究教学的内容,你从关注学生、学习同行到观照自我、反思进取,说明你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在进步!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备课。我1998年开始工作,那时数字资源非常少,我每备一课,要翻检大学的课本、校图书馆的书刊,往往为了一个字词、一个出处而耗费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效率不高。大约半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校电教室里购买了一套CSC电子备课系统,单语文一科售价就高达2700元。这套系统集成在数张光盘上,运行光盘需要系统配套的密码狗 (一套系统只有一个)。全校就一套这个系统,按照学校规定,要当天借、当天还。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常常因为延误归还而被管理老师数落的情形。

这套系统太让人着迷了!每篇课文除了音视频资源、教案资源、作业资源外,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备课文献。在这个板块里,系统把关于该篇课文的鉴赏文章集合起来。这些文章不是教案,也不是教学参考,基本上都是学术大家的鉴赏文章或学术论文,印象中皆来源于 《名作欣赏》《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评论》等著名刊物或者大家的专著中。一篇课文,往往附录了几十篇这样的鉴赏品读文章,集合度高,解读多元,博大精深,是其显著的特点。备课时,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细读并比较这些文章,真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感觉。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培养起了解读文本、博观约取的备课习惯。要在几十篇文献的比较阅读中,发现自己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找到与课文教学设计的契合点,这就像是蒸腾海水萃取结晶盐,需要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而系统中的教案资源,我往往忽略,因为这些教案与鉴赏文章相比,就像别人嚼过又吐出的馍,太寡淡了;而且从整体到局部并不是自己构思的演绎,始终有一种 “隔”)有了这样的阅读思考和情感,自己的备课也就有了大海和星辰,上课也就如作者附体,有了魂儿。有了魂儿的课堂,是不拘于教学形式的。

一路教学,一路思考,现在想来,影响我备课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素读,在静思涵咏中共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一也,中外亦然。彼此情感的相同、相通,是我们备课进而与作者共情的基础。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美妙之处,这种美妙需要我们用最朴素的心灵、最澄澈的心境去感知。古人有沐浴更衣、焚香净手,以示读书的虔诚与敬意。到了现在,时间被爆炸的信息所占据,口袋书、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俯拾即是、读来甚易。但这样的速读速的显然不是备课的阅读。我很重视素读。什么是素读?就是保持尽可能少的先验,尽可能少的内在与外在的干预影响,在这样的状态下平静自然地去阅读文本。举例来说,备 《后赤壁赋》,如先看教参,教参上已经说了作者喜乐交替而情感晦涩朦胧,带着这种先验的观点去读课文,自然就陷入窠臼之中,没有自己的发现与体会,体察不到作者的挣扎与超越。抛弃繁多的信息,摈除日间的干扰,在一隅自己的空间阅读,一遍、两遍,乃至十遍。素读的时候,我们看的是文本,而不是课本;如果观念中是课本,那我们素读时潜意识中会揣着教师的角色而不是真正读者的角色,这会妨碍我们的理解和体悟。浸淫文句之中,独自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情,这是一个静思涵咏的过程。素读追求什么呢?追求的是底色、直觉,追求的是你对文本的个人体悟。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底色、直觉,往往是自己最后教学设计的灵感或出发点。

第二,研读,在博观约取中淬炼。古人有云: “独雄五顶撼清虚,策杖登临眼界殊。”到得最高处,方见风景殊。大家、学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眼界和生活历练,在看似寻常的文本中有奇崛的发现,有精妙的阐释,这也是我们精读文本、研阅穷照的好资源。现在的数字资源比起以前丰富多了,知网、万方的数据库远远超过了 20年前的CSC。我现在备课,针对一些重点篇目、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会先在知网上查询相关的文章,浏览大略后下载二十多篇,再读,最后再择其尤有价值的五六七八篇文章打印出来,订为一册,三五天内仔细详读,红笔勾画。整个过程就是搜索、浏览、初选、细选、研读、淬炼。研读,不仅要博观,更要约取淬炼。怎么做到呢?这时候眼中要有学生,要有课标。不一定所有的名家评论都值得与学生分享,也不是所有的知识或观点都可以有逻辑地整合在一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去筛选和组织。例如备课 《登泰山记》,我在大量资源中发现并研读了 《名作欣赏》2021年第11期的一篇文章——《自我迷失与精神救赎——〈登泰山记〉解读》,通过此文,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情景的层面上升到人格精神层面,从这个层面去理解作者不同于常人的登山之行与涅槃之旅,以此 “意为主”,贯通于行文结构、字句锤炼、语言风格等诸 “兵卫”,大有豁然开朗之感。以此设计教学,格局自然不同,又时时处处扣住了文本。当然,弱水三千,我们未必恰好取到自己的一瓢,但博观与约取,必是备课求精的重要路径。养成研读的习惯,假以时日,自己也会在研读中有新思考,有心得,从单纯的淬炼借鉴到自己的发现创新。

第三,生活实践,在体悟观照中参省。说实话,很多文本,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很多教学,学生其时未有收获。很多语文的东西,接触时是混沌朦胧的,需要时间和经历才能孵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没有千里之思,我们如何能理解 “雁过也,正伤心”;没有滴下汗,流下血与泪,学生又如何能领悟大堰河的悲催。所以,生活也是备课。难怪有人说,他在用一生备课。我教学24年了,自己感觉最好的备课,就是 《后赤壁赋》,以苏东坡的精神挣扎与超越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来解读舟游的世俗之乐、登山的激愤放纵、梦仙的精神超脱。 (见 《语文月刊》2010年第5期 《凄苦的挣扎与超越》,同主题系列 《藩子者,特智也尔》,见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7期、人大复印 《高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12期)。这个教学设计,挖掘深,解读新,便于课堂操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呢?那是因为自己彼时在川大附中工作了十年,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整个人的精神意识里感受到一种环境的压抑与对自我实现的无奈,在这种境况下,读苏轼的 《东坡志林》,在备课时突然就领悟到了压抑之中渴望挣脱、超越的精神,这个念想灵光一现,兔起鹘落,自己循此就完成了创新的教学设计。而对此的思考并未停止,所以在将近十年之后,又撰写了同主题的解读文章。没有生活的历练,有些课文是捂不熟的。

好了,絮絮叨叨地说了一点自己的备课体会,仅供参考。事上磨,心上练,得来自己费工夫。

(解答人:广东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正高级、特级教师雷声)

猜你喜欢

淬炼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淬炼
背课文的小偷
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净化政治生态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是“淬炼”,还是“镀金”?——杨陵提升基层干部学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