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搬钢筋治厌学”是糟糕的一课

2022-12-27河南张玉胜

师道(人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杨先生工地体验式

(河南)张玉胜

儿子不肯好好上学,父亲带他体验了在工地搬钢筋的生活,不到两天儿子就后悔了。在广东深圳工作的杨先生这样教育9岁的儿子,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人表示点赞。10月8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教育专家,他表示这种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不但是对孩子进行 “恐吓式教育”,而且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观。 (10月9日 《极目新闻》)

父亲带厌学儿子到工地体验“搬钢筋”,既是体验式劳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行为。透过父亲 “儿子哭着跟他说要回去继续读书”的描述,此次家教似乎收到了预期效果。不过,这种以劳动 “苦累”治愈孩子 “厌学”毛病的做法,的确存在不妥,值得认真商榷。

从杨先生上传到网上的一段视频可以看到,儿子哭着对他说砸到脚了,杨先生则说:“上工地谁不砸脚”, “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孩子的认知进行积极、正向的疏导和引领,但面对 “厌学”儿子,杨先生的教育显然存在偏颇与误导:对于孩子的“砸脚”哭诉,他缺乏对其注重劳动安全的教育、安抚与提醒;对于劳动 “生活”的价值引领,他言外之意却流露出对体力劳动的 “鄙视”之意。很显然,他就是要用这种苦累式的惩罚性体验,把 “厌学”孩子“逼”回学校。专家给予其 “恐吓式教育”的定性,无疑击中其实质。

社会劳动虽有 “脑力”与 “体力”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基于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其本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都是在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创造财富,都是不可或缺、无上光荣和值得尊重的。那种只想当管理者、却不愿当执行者,只热衷于做 “白领”、却不屑于为 “蓝领”,只重视脑力劳动、却轻视体力劳动的认知,不仅有失客观公正,更是不正确和不健康的错误观念。杨先生的所为,显然有悖劳动教育的本义。

至于说到矫治 “厌学”,有人更是给予此举 “治标不治本”的评价。人常说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根本的学习驱动力。 “望子成龙”的朴素希冀可以理解并值得尊重,但矫治孩子 “厌学”症却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以劳动苦累的 “恐吓”可以把孩子的 “人”逼回学校,但未必能够把孩子的“心”拴到学习上。不从根本上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就很难真正调动其读书热情。抱着以躲避劳动 “苦累”的思维去读书,势必会导致混时度日、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

应该说,一些网友为杨先生的行为点赞,是基于对体验式劳动教育的肯定。但劳动教育不能只是让孩子体验劳动艰辛和挣钱的不易,更当培养孩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 “觉得劳动苦就要好好学习”,这样的教育会扭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家长应花时间多陪伴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要以学习型家庭的氛围和学习型父母的 “榜样”效应感染熏陶孩子,这种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无声引领,才是让孩子效仿的最好家教。

猜你喜欢

杨先生工地体验式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波比的小工地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论体验——体验式外语教学、体验式学习、体验哲学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