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2022-12-27张林琳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张林琳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我们利用自然,不断给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以繁荣经济的同时,自然也同样作用于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1],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十个方面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共十九大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在现有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依然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强调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要积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等等。这些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理论,都充分显现了中国对生态治理和发展的决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脉相承的正确理论[2],也是人们在长期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印证的科学真理。它深刻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科学关系,两者并非冲突,绝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相反,正确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就能够在实现生态环境美丽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找准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平衡点,就足以让我们赚取金山银山,也坐拥绿水青山。

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该秉持的第一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3]。人与自然一直以来都是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但人类由于意识得过晚,在前期对自然造成了许多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如今我们必须及时止损,心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聚焦GEP的实现与提高

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用于衡量生态是否良好的准则,并基于此提出要把资源、生态、环境纳入社会发展的评价范畴。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版的GDP,是一种关于生态价值的核算,以此作为绿色发展的底线要求,为守住生态红线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将原本世俗观念中无价的生态有价化,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不仅实现了“GDP”和“GEP”的并驾齐驱,也激发了人们借助既有生态资源研究谋取生态红利,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热情和干劲[4]。从对生态资源的一味索取、掠夺,到提出绝不能以生态换取经济,要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再到现在提出的生态不仅是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并把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摆在了同等的高度上,尝试将发展经济的手段与方式同样作用于生态,这些改变都体现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加强。

二、当前中国生态文明的现状描述与分析

伴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提出和多次实践,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前景和努力方向。但就中国目前状况来看,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依旧漫长:资源压力依然沉重,对生态文明的主观认识存在偏颇,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健全等等[5]。这些既已存的问题,都是摆在中国发展面前的一道道难关,造成中国发展的瓶颈。

(一)历史积累的客观问题严重

1.资源相对紧缺

历史上的中国地大物博,各类自然资源丰富,贫困的中国人民急于利用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以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但是人口的急剧增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资源消耗量巨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土地、水资源都处于严重人均不足的状态。据统计,目前的中国是全球十三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稀有或稀缺资源的名列越来越多,资源分布呈现不合理的状态,这种种日益严峻的问题,导致人们虽然现在赚得金盆满钵,但已经开始陷入一种未来我们再无可利用资源的担忧和焦虑中。

2.环境污染严重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为了实现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总是在尽可能地压榨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人们对这种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只看到了正向收益,对其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足,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资源快速地减少至稀缺,更进一步地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等灾害现象。当前的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同样在饱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由此造成间接或直接的经济损失,及时止损刻不容缓。

3.生态环境退化

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长此以往,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当对资源过度的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成为一种常态,“蓝天白云”变成一种向往,就意味着生态系统的链条遭到了严重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也将会同步出现。近年来,多次在中国出现的沙尘暴、赤潮等恶劣天气都表明了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二)主观认识存在误区

一直以来,人们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觉得经济的发展一定会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因此为了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肆无忌惮的利用和破坏生态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和环境从来都是可以共生的[2],我们既不需要用环境换取经济,也不需要为了生态而停止发展的脚步,那些为了扩张商业版图而肆意利用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家,那些忧虑以牺牲后代生存环境为代价换取当代人享受的社会人士,他们之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马克思主义,其蕴藏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早已给予后人在生态问题上以重要启发,启迪我们能够寻找的这个平衡点就是转变主观误区,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制度体系缺乏规范

1.体系不够健全

面对生态文明问题的日益突出并且严峻态势开始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但由于生态的破坏已经造成且不可逆转,所以在最初建立的制度体系中多以止损为主,缺乏前瞻性的预防举措,且缺少对生态细节方面的规范,导致在很多方面有漏洞可钻。部分生态部门职能出现交叉重复,规划或惩处标准不一、朝令夕改等问题也时常出现,还有很多中央的规章制度在一级一级地传达中就逐渐“变了味道”,导致不少地方的生态法令法规、政策制度实际上是与中央和国家相抵触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合力的最大化难以实现。而人们常说,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开始,如果在制度上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工夫。

2.执行不够到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明确的生态制度体系,能否落到实处又成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度的指导下努力地实践,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才能逐步建立起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认识论观点。但是在现实的实践中,“推进落实不够有力”“降低标准、放松要求”“隐瞒违法事实”等现象均有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还是人们主观意识固化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生态制度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生态监管的偶尔不到位也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执法人员和这些违规、甚至违法人员的互惠互利。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了很多地方在执行生态制度时所持有的一个态度。

三、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的会议上、场合里,均对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论述,众多网络宣传平台上,一些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数据和图片,都以无形或者有形的方式向人们强调,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趋于紧迫,尤为重要,促使我们必须要把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关注的中心、工作的重点。

(一)有利于公民良好生态观的形成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的生态文明观[6]。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从当今时代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严重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生态文明问题着手,提出的一系列能发挥实效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观点[7]。因此,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态观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而要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就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公民才会在良好环境和大局的熏陶中耳濡目染地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从而用思想驱动实践,真正在言行举止中成为生态文明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二)有利于惠及社会民生福祉

在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之时,重现绿水蓝天,带给民众的是沉甸甸的环保获得感,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福祉,也是越来越赏心悦目的美好感受。在我们吃过生态破坏带来的苦头后,我们就更加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所能带来的甜头。保护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社会,因此,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有利于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任务,而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据统计,仅新闻报道披露的讲话,提到生态的次数就超过了二十次,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之后出行的第一站定在了致力于发展绿色生态的福建武夷山,这种种举措都释放出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鲜明信号。当前中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新时代要求我们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各项问题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也自然要妥善处理和解决以避免成为中国迈向新发展阶段的绊脚石。需要我们发挥多方面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快建成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四、如何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当前,中国所存在的生态问题说明,当务之急就是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讲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为此,如何讲好这样的中国故事成为了中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研究和实践。

(一)提高公民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着源远流长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儒家肯定天地万物价值,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的“以人为本”生态思想到道家天人合一、知常知和的生态观念等等,都彰显着祖辈对生态文明问题高瞻远瞩的见解和预见。步入新时代,我们仍要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宝贵精华,推陈出新,以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其次,作为中国公民,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绝不是他人或者国家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糟糕的生态环境最终损害的必将是我们个人的健康及各种利益,从而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1]。例如作为普通公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等;而作为社会的创业者或企业家,更应该肩负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牢记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同步,要想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觉[8],以史为鉴,才能展望未来。

最近网络上总在流传一句话,“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我们,享受着最好的一切,经济在稳步先前、科技在日新月异、公民的个人素质也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而提高,这里的个人素质自然也包括生态文明素质。在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之际,人们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与时代发展同步,找到了绿色经济的商机,“哈啰”“摩拜”等共享单车顺势而生,共享单车不仅让人们节能减排、降低消耗的意识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加强了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2021年4月,日本提出计划将福岛的核废水排放入海,这一举措引起了中国民众极大的不满和愤慨,大家在表达自己的恐慌和焦虑之时,也体现出了国民敏锐的生态意识和对自身生态利益的关切,但生态意识的提高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何时都需要我们绷紧这根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二)制度与宣传齐抓共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完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唯有以刚性约束倒逼习惯养成,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取得实效。要用制度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职能,明确第一责任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对重大生态问题开展对策性的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拥有良好生态的地区多为经济相对贫困落后的山区,缺乏工业加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无法将固有的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针对这一问题,“科特派”应运而生。“科特派”,即科技特派员,最早是1999年针对南平问题提出,致力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作出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并推广至全国各省。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时,也再次强调了要用好这种物华天宝的资源优势,加之总结科技特派员的制度经验,把生态的茶产业从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其次,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伴随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低头族”成为了“快餐社会”里的常态。因此,就应该从这种受众最广的领域入手,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弘扬正能量,将网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的主要阵地,在细水长流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火遍全网的藏族男孩丁真,就是通过网络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惊人效果的生动实例,丁真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也引发多地争抢推广,在这看似娱乐的背后,人们透过网络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了解到的山河美景,流量让美景与求真求美的人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对美的需要和向往,为了维护这种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需要提上日程。

(三)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小事,也不是单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责任与义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获得卓有成效的发展。国家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确保绿色发展道路的主旋律和主基调;各大社会团体、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头承担时代生态发展重任。此外,各方面力量还需加强对话,求同存异,通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最大合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沟通与交流,一直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而作为中国双世遗名山城市,拥有无与伦比生态人文资源的福建武夷山也借此展开系列交流活动,诚邀专家学者开展专题演讲和对话交流,共话生态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通过汲取社会各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真知灼见,更好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毫无疑问,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流大会,让这些生态之宝以一种更可持续性的方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共谋新时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从大家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到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告诉我们,当前的新时代是全球化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新时代下,人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2019年,因为非法经营,世界遗产地澳大利亚佛雷泽岛惨遭大火肆虐,近一半土地被焚毁,珍稀名贵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事件给全球的生态文明都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地球要靠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来守护,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同行,共谋新时代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不仅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重要路径,更可以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道路贡献方案和借鉴。近些年,中国经过持续的努力,在生态保护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和进展,塞坝林场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库布齐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中国需要继续以习近平系列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绿色能源和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引领全球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实践范例,增强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把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故事讲给世界听。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