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望江挑花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12-27刘莹
刘 莹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挑花是民间刺绣中最普及的一种工艺,最早始于唐代,距今约有1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望江区域内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世代相传,是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的结晶。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一般是进行静态展示,这种方式难免会受到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向人们展示出手工艺制作的动态过程,人们也无法进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一、望江挑花在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一)普及度低,传播范围小。缺乏对挑花传承人,技法种类、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细致梳理和解读的文献资料。课题组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只有一本《望江挑花图案艺术》[1]专著,对望江挑花的图案艺术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记载。该书读者小众化,不利于向大多数人普及望江挑花艺术,且传播范围小。
(二)保护方式有局限。传统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大多都是通过调研、采集、整理、归档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记录、保存和研究。整个保存环节涉及到许多非遗信息的记录、存档和管理,因此需要对这些档案信息建立专题专项的博物馆、展示馆或传习所,但这种传统保护方式难免会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局限性。
(三)产品品类单一,销售渠道窄。国内学者和设计师对望江挑花的应用研究力度不够,尤其是缺乏对望江挑花工艺与其它挑花工艺的融合创新及传播交互类载体的开发理论与应用研究,导致望江挑花的相关产品品类单一,且销售渠道过窄。
(四)濒临失传。国内尚缺乏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挑花手工艺人和设计师的系统培训与引导。20世纪5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挑花能手至今健在的都已是高龄老人,由于工业化量产的冲击,很多传统挑花绣工和绣娘渐已消失,当地女青年多热衷于外出务工,极少有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一优秀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同时,设计师对其工艺特色和审美文化了解较少,因此对望江挑花手工艺人和设计师的培训与引导成为难题。
二、望江挑花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建立专家、文献数据库资源。建立非遗传承人专家、文献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辅助保护主体进行非遗项目的管理,通过查阅史志、文献、报刊等资料,对望江挑花分别从文化、工艺、技术、鉴赏4个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并根据其不同类别的特征求证其大致年代,构建出望江挑花产生、发展、辉煌至后期衰落的理论框架并建立项目的数字化档案,从而对望江挑花进行更广泛的传播与分享。
(二)搭建数字图谱、虚拟博物馆平台。非遗视角下望江挑花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就是将望江挑花的内容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以适应所选择信息的载体,如光盘、录像带、电子文档等。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采集和记录方式,包括图形扫描、立体扫描、全息影像、数字摄影、动作捕捉以及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光纤和网络连接等方式。在计算机与网络不断普及的今天,可进行望江挑花图谱的绘制和研究,以搭建数字图谱、虚拟展示平台来记录非遗资源在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工艺技法和传承脉络等,实现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的无障碍传播。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存储数字化、传播网络化、资源共享化、视觉沉浸化、展示交互化的特点。同时可以以虚拟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展示望江挑花工艺时,不仅向大众展示工艺作品,还要展示工艺制作的整个过程,使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挑花的历史流变以及工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文化,以活态文化的形式向大众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拓展挑花周边文创产品,增强数字化交互体验。对望江挑花现有藏品进行高清拍照存档,并查阅其他地方挑花相关资料,进行照片和文字资料比对,总结出望江挑花所特有的设计元素。通过前期调研图片资料比对,发现在图案方面,望江挑花喜用团花、狮子等,而黄梅挑花喜用凤鸟、莲花骨牌(写实),苗族挑花喜用“八角图案”(写实),陕南挑花喜用五花果、金瓜(写实),花瑶挑花喜用龙、蛇造型(写实),羌族挑花喜用羊角花、羊纹(写实)。通过省内外不同挑花之间的比较研究,找出望江挑花艺术的特色,发掘其传承与创新的价值。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使望江挑花艺术的图案、工艺、色彩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兼具文化趣味性与实用价值。
数字化时代下的交互体验文创产品创新注重数字层面的服务与内容的体验行为规划,同时兼顾体验载体(物理产品)的物质特征的综合体验设计方法[2]。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因此望江挑花文创周边可以APP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创建相关APP、视频公众号,视听作品、趣味游戏、虚拟情境等建立良好的数字化交互体验,并通过互联网共享全球资源。利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通过社交媒介进行口碑相传,助力挑花文创周边。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和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比重。[3]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大教育,培育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一种“活态”文化,无论是传统手工艺技能还是传统表演艺术等都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对望江挑花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对老艺人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师徒相授,开设理论与实践课程,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传承人,并保持自身的与时俱进,将艺术与科技融于非遗保护之中。当然,政府也应给与相应的经济资助,以及鼓励支持,充分调动传承人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此外,引导公众关注望江挑花,提高公众参与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很重要。
结语
在非遗视角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不仅能使望江挑花文化艺术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而且能冲破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技术与手段。此外,在文化互通互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文化成果在全球的传播并真正被认可与接,从而实现对望江挑花更安全长久地保护与活态传承,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