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唐河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2022-12-27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官话韵母声母

张 丽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北京 100083)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西北部的交接处,其南面紧邻枣阳市(归属襄樊市),两地构成中原官话南鲁片向西南官话鄂北小片的交界状态,因而彼此之间很可能会在语音演变上相互影响。结合前人对南鲁片中原官话和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的调查研究情况可以看出这一过渡范围内的汉语方言确实具备混合性,但是哪些特点是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靠拢的表现?哪些是西南官话向中原官话过渡的表现?哪些语音特点更加稳定?哪些最不稳定?过渡区域的汉语方言在分区时应该参照哪些标准?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客观地回答,本文将着重利用田野调查材料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古城乡、苍台镇方言的共时与历时语音比较

(一)古城乡方言音系。

1.声母共24个。音值说明:

(1)[tth]声母拼齐齿呼时,略带舌面色彩。

2.韵母共38个。音值说明:

(1)[y]韵母自成音节时,实际音值是舌叶元音。

(2)[ə]韵母与知系、日母拼合的时候实际只作为一个后滑音,音值为ʅə,例如:蛇、惹、车、蛰;与知系以外其他声母拼合时的实际音值为[ɣa]。

(3)[iε]的介音较长,[ε]像韵尾,实际音值为[iːε],但是此处记为[iε]。

(4)[uə yə]韵母的主元音舌位略低,实际音值近于[ɐ]。

(5)[a~]组韵母洪音鼻尾不明显,实际音值为[a~n ua~n]。

(6)[ɑŋ]组韵母与去声[31]调拼合时,-ŋ韵尾不明显,实际音值为[ɑŋ]。

(7)[ɻ]有时舌位较低,实际音值近于[ɚ]。

(8)[ʌ]韵母虽然辖字少,但是与[A ə]都构成对立,例如:他≠塔,合≠哥,所以单独列一个韵母。

(9)[ɯ]辖字少,但是与[ei]对立,例如:黑≠嘿,坷≠克。

3.声调共4个。音值说明:去声31开头比3略高,但是没有达到4,并且有时实际值为312。

(二)苍台镇方言音系。

1.声母共24个。音值说明:

(1)[ts]组声母拼细音的音值不稳定,有时近于[tɕ]组声母拼细音的音值,但是依然保持对立。

(2)相对于古城乡而言[tɕ]组声母发音位置靠前。

(3)[ʂ]声母拼合口呼韵母有时会变读为[f]声母,其中部分字有明确的词汇条件。

2.韵母共39个。音值说明:

(1)[ə]韵母与知系、日母拼合的时,其实际音值为[ʅə],与知系以外其他声母拼合时的实际音值为[ɣɐ];

(2)[uə yə]的主元音[ə]舌位略低,近于[ɐ];

(3)[iε]的介音较长,[ε]像韵尾,实际音值为[iːε];

(4)[ɻ]韵母的字常有两读的情况,大致表现为文读[ɚ],白读[ɻ];

(5)[ɔu]韵母的韵腹显然要比古城乡的唇形更圆,舌位偏高。

3.声调共4个。音值说明:去声31开头比3略高,但是没有达到4,有时音值为312。

(三)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的共时和历时比较。

1.共时层面。古城乡方言中的韵母[yə]对应苍台镇的韵母[yε]和[yə];古城乡方言中的韵母[ɑu iɑu]对应苍台方言中的韵母[ɔu iɔu];古城乡方言中的韵母[a~ia~ua~ya~]对应苍台方言中的韵母[a~n ia~n ua~n ya~n]。古城乡方言中的韵母[ɻ]对应苍台方言韵母中的[ɻ]或[ɚ]。

共时语音情况往往暗含了历时语音演变的线索。以古城乡为代表的北部语音和以苍台镇为代表的南部语音之间整体上一致性大于差异性。并且共时层面的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值方面,只有个别体现在音类方面,这说明唐河方言内部的语音演变相对稳定,并没有或者尚未开始因为接触而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以下将从历时角度对古城乡和苍台方言的语音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历时角度。

(1)古知、庄、章组字今读为[tʂ tʂh ʂ];

(2)古泥、来母今读音不混,古泥母字今拼开口呼和合口呼时读为[n],拼齐齿呼和撮口呼时细音前读为[ȵ],来母字无论在洪音或细音前都读为[l];

(3)古影、疑母在今开口呼前读为[ɣ]声母,在今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前都读为零声母,例如:恩[ɣən]、牛[ɣəu];瓦[uA]、温[uən];影[iŋ]、牙[iA]、有[iəu]、夜[iε];余[y]、月[yε],等等;

(4)蟹摄合口一等和止摄合口端、精组字大都不带[u]介音,义即:堆、对、腿、催、最、碎等字的韵母是[ei]而非[uei];

(5)蟹摄开口二见母、晓母和匣母字,例如:解、街、鞋等字的今韵母读为[iai];

(6)梗摄合口三等晓母的“兄”与通摄合口一等的“粽”、合口三等云母的“雄”今读为[yəŋ]韵母;

(7)德、职、陌、麦韵字和蟹摄一、二等合流,韵母主要是[eiai],其中德、陌(麦)韵字分立,德韵为[ei](实际上只有“墨得贼”三个字),与蟹摄合口一等及止摄唇音字合流,而陌(麦)韵字为[ai],与蟹摄开口一二等的读音合流,例如:得[tai42]、刻[khai24]时~、色[ʂai24]、则[tʂai24]、百[pai24]、侧[tʂhai24],等等;

(8)古日母臻摄合口三等稕韵今基本都读为零声母,例如:闰|润[yn],等等。

从以上几项特征可以看出,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之间的语音共性较为突出。这充分说明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以及更北面的中原官话南鲁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之间的差异性。

(1)古城乡方言具有典型的“分尖团”特征,古精组声母无论在洪、细韵母前都读为[ts]组声母,古见组声母在细音韵母前读为[tɕ]组,在洪音韵母前读为[k]组,鲜少有例外,而苍台镇方言存在古精组字的今声母在细音前[ts]、[tɕ]两组声母自由变读的情况,例如:写[siε44]/[ɕiε44]、想[siɑŋ44]/[ɕiɑŋ44]、浆[tsiɑŋ24]/[tɕiɑŋ24]、井[tsiŋ44]/[tɕiŋ44]、笋[syn44]/[ɕyn44]、锡[si24]/[ɕi24]、宿[sy24]/[ɕy24]、削[syə24]/[ɕyə24],等等。此外,一些古心母字在苍台话中读为[s]、[ɕ]声母均可,例如:酸[ɕyan~24]很~/[sua~n24]~辣粉、孙[ɕyn24]他是我~/[suən24]~猴子、~子兵法、送[ɕyəŋ31]~礼/[suəŋ31]赠~,等等,这些字在古城乡的读音为:[sua~24]~辣粉、[suən24]、[suəŋ31]。苍台镇方言中还有个别古精组声母的字今读为[tɕ]组声母拼细音的情况,例如:粽[tɕy əŋ31]、坐[tɕyə31],这些字在古城乡读为[ts]组声母,古城乡方言中虽然有“松[syəŋ23]、宿[sy23]”这样的情况,声母也依旧是[ts]组的,而不是[tɕ]组声母;

(2)古城乡方言的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读为[ɻ],而苍台镇方言相应的常见字存在文白两读的情况,例如:二[ɻ31]年初~/[ɚ31]三心~意、耳[ɻ44]~朵;~垂儿/[ɚ44]中~炎。

(3)苍台方言古遇摄合口一等大部分字今都只读为[u]韵母,有个别来自古精组和来母的字,今存在两读现象,例如:做[tsəu31]~活/做[tsuə31]~作业、路[ləu31]上~/[lu31]马~,古城乡方言里“做”只有[tsəu31]一种读音,“路”只有[lu31]一种读音;

(4)苍台方言中来自通摄入声字合口三等来母的“六”和“陆”字,其韵母都读为开口呼[ləu31],与流摄开口字今读音合流,而古城乡方言相应的字是六[liəu31]、陆[lu23];

(5)苍台方言中生母、船母、书母、禅母与遇摄合口三等、江摄开口二等阳声韵、臻摄合口三等阳声韵相拼时声母读为[f],如:蔬[fu24]|书[fu24]|鼠[fu44]|薯[fu44]|树[fu31]|顺[fən31]|双[fɑŋ24],等等,而古城乡方言中不存在词类现象。根据现有的语料可知,类似的现象在中原官话南鲁片和西南官话鄂北小片中都不存在。有此类现象的集中于鲁西南、豫北、晋南、汉中、河西走廊、青海和新疆等地。从地理分布上看,如果认为苍台方言中的此类现象是外来的,则至少应该能找到语音对应规律或者移民史证据,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唐河县历来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纷扰,甚至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所谓的“人市”,所以至迟民国时期此地都更有可能是一个人口迁出地而非迁入地。据明确史料记载,距离唐河较近、且存在古知庄章组声母唇齿化现象的汉中地区,自明初就开始成为河南、山东、山西、四川并陕西八府人民的“收容所”,也不会是苍台镇此类读音的来源。综合而论,如此,苍台镇出现此类语音现象应该是自身发展的结果。

(6)苍台方言的清声母入声字基本都归入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统一读为阳平,鲜少有例外,符合中原官话的特点。古城乡方言中有少部分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为阴平或去声,例如:鹤[xə23]|钹[puə23]|弼[pi31]|秩[tʂʅ31];还有少部分清声母入声字今读为阳平、上声和去声,例如:吉[tɕi42]|逼[pi42]|益[i42]|酷[khu55]|洽[tɕhiA55]|抑[i31]。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正在变化的面貌,但与古城乡,甚至中原官话南鲁片仍旧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这一过渡地带内中原官话的稳固性,因此容易对在相邻的西南官话施加影响。

二、唐河方言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的语音比较

(一)襄樊(城区)、枣阳、郧县方言的共时语音面貌。

1.襄樊方言的声母18个(包括零声母):p、ph、m、f、t、th、n、ts、tsh、s、z、tɕ、tɕh、ɕ、k、kh、x、Ø;基本韵母36个:ɿ、i、u、y、a、ia、ua、ə、ie、uə、ye、ɚ、ɯ、io、ai、uai、ei、uei、au、iau、ɔu、iɔu、an、iεn、uan、yεn、ən、in、uən、yən、aŋ、iaŋ、uaŋ、əŋ、uŋ、yŋ;声调4个:阴平24、阳平53、上声55、去声312。

2.枣阳方言的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p、ph、m、f、t、th、n、l、ts、tsh、s、tɕ、tɕh、ȵ、ɕ、k、kh、x、ɣ、Ø;基本韵母37个:ɿ、i、u、y、a、ia、ua、o、uo、yo、ə、ɚ、ɯ、ε、iε、uε、yε、ei、uei、ɔu、iɔu、ou、iou、an、ian、uan、yan、en、in、uen、yn、ʌŋ、iʌŋ、uʌŋ、əŋ、uŋ、yŋ;声调4个:阴平214、阳平53、上声44、去声31。

3.郧县方言的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在内):p、ph、m、f、t、tʰ、l、ʦ、ʦʰ、s、tʂ、tʂʰ、ʂ、ʐ、tɕ、tɕʰ、ɕ、ȵ、k、kʰ、x、ɣ、Ø;基本韵母33个:ɿ、ʅ、i、u、y、a、ia、ua、ɛ、iɛ、uɛ、yɛ、uo、ɤ、ɚ、ɯ、ei、uei、au、iau、əu、iəu、an、ian、uan、yan、ən、uən、yən、in、aŋ、iaŋ、uaŋ;声调4个: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213。

4.三个方言点的共时语音面貌异同。

(1)枣阳、襄樊(城区)都没有[tʂ tʂh ʂ],而郧县方言中有[tʂ tʂh ʂ];

(2)枣阳方言中没有与[ts tsh s]声母相配的[z]声母,襄樊(城区)方言中有此声母,郧县没有[z]声母,而是有和[tʂ t ʂh ʂ]声母相配的[ʐ]声母;

(3)襄樊(城区)方言中只有[n]声母,郧县方言中只有[l]声母,而枣阳方言中有[n l]两个声母;

(4)襄樊(城区)没有[ɣ]声母,而枣阳、郧县方言中均有[ɣ]声母;

(5)襄樊(城区)、枣阳和郧县方言中都有[ɚ ɯ]韵母;

不同方言在共时层面上重要的异同点实际暗含了彼此间的演变方向和快慢的关系。相同之处代表这一区域内较为稳定的语音特征,而差异之处可能是不同言语社团语音演变速度或方向不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外方言干扰的结果。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枣阳、襄樊(城区)和郧县方言中存在不少演变速度和演变快慢的差异。

(二)唐河方言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方言的历史语音演变情况分析。

1.古影、疑母今拼开口呼时的读音。古影、疑母在开口呼前读为[ɣ]声母是南鲁片中原官话的一项特征,唐河方言亦表现如此。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中的对“恩”“熬”读音的记录情况来看,湖北省内的西南官话区以读为舌根音声母[ŋ ŋg k]或者零声母有居多,据《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687)的记录可知,十堰市郧县、郧西、竹溪、竹山地区以及襄樊房县、枣阳地区的古影、疑母拼开口呼读为[ŋ Ø],没有读为[ɣ]的情况,而从马平(2014)、王雪霞(2009)、郭丽(2009)等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包括襄樊、十堰等在内的鄂北小片西南官话区中有很多地区“恩”、“熬”一类的字今都读为[ɣ]声母的情况,由此推测鄂北小片众多方言中古影、疑母拼开口呼时读为[ɣ]声母是新近产生的,并与南鲁片中原官话的关系较为密切。

2.古泥、来母的分混问题。唐河方言古泥、来母不相混,其中古泥母今读为[n](包括[ȵ]这一变体),来母今读为[l],与其他中原官话南鲁片一致。湖北省西南官话的古泥、来母字较为常见地表现为“半混型”和“全混型”。“半混型”表现为:泥母在一、二等洪音前读音与来母相同,或读为[l](或读为[n],[n l]多是音位上的自由变体),例如鄂北小片的竹溪、竹山等就表现如此。“全混型”表现为不分洪细,也无关乎等的差别,今全部合流为[n]或[l],据《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的记载可知郧县、郧西、房县、保康、枣阳等地均为此种类型。而王玉霞(2009)、马平(2014)的调查则显示:枣阳和郧县方言中的古泥来母的今读音均发生变化,整体表现为“全混型”向“半混型”的过渡状态,以枣阳方言为例,其古来母今一律读为[l]声母,古泥(娘)母字今有的读为[n],有的读为[l]。“通过穷尽式的举例可以发现,泥母字与齐齿呼相拼时,多数读[n],但没有十分统一的规律,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一些古泥母今读[l]声母的字,也在渐渐向[n]过渡。”这些情况表明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正在受北面中原官话的影响。

3.蟹止摄合口字开口化现象。唐河方言存蟹摄合口一二等、止摄合口三等的端、精、知系部分字今读韵母无-u-介音的情况,例如:堆灰[tei23]|腿贿[thei55]|队队[tei31]|蜕泰[thei31]蛇~皮、蝉~|岁祭[sei31]|虽脂[sei23]|翠至[tshei31]|水旨[ʂei55]|睡寘[ʂei31],等等。这一语音特点是中原官话南鲁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据前贤研究可知,类似的情况在湖北中北部也较为常见。张光宇(2006)按照声母的次序将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情况分为五种类型,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南南部以及湖北中北部的“武汉型”最常见。“武汉型”突出的语音特点是精组和知庄章组声母有别,其中精组读开口呼,知(庄)章组读合口呼,更具体而言,“嘴、罪、崔、脆、虽、随、碎、岁”都是开口呼,而“追、吹、谁、睡”都是合口呼。唐河方言与“武汉型”接近,来自知庄章组的“水、谁、睡”读为开口呼,其他均读为合口呼,与精组保持区别。襄阳、十堰市大部分地区也都表现如此,《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有关鄂北小片的记录也与今天整体一致,这说明“蟹止摄合口字开口化现象”确实是这些过渡地带相对稳定的共性。

4.一些特殊字的读音。贺巍(2005)指出南鲁片和洛嵩片中原官话中的“黑坷给胳核后”等字,以及“圪、坷”等表音词头都读为[ɯ]韵母,这类读音在其他中原官话区中是没有的。西南官话鄂北小片中也有这个特殊的韵母,结合《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可知,从上个世纪到现代,鄂北小片西南官话区中韵母读为[ɯ]的字,其数目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例如郧县本身只有“黑”一个字,而在21世纪中又增加了“给去”,而枣阳话中“虼、胳、坷”等等几乎和唐河话中表现一致,我们不能排除此类现象和直接借入有直接关系。

5.声调的演变问题。西南官话古区别与其他官话的突出特征就是古入声字不分阴阳,一律归为阳平。从枣阳方言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大部分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有超过一半的字今读为阴平,清声母入声字有近40%读为阴平,整体表现出向中原官话演变模式靠近的趋势。李蓝(2009)西南官话声调特点作以描述:“阴平是最高调,阳平是最低调,上声是次高降调,去声是低降升调。这是西南官话最具代表性的声调类型。”成都、武汉均表现如此。结合罗自群(2009)、王玉霞(2009)、马平(2014)和《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相关调查结果可知,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的声调均呈现出靠近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特点。

针对枣阳及其他鄂北小片方言来说,一些语音特征仍处于一种靠近中原官话的状态,说明两种不同方言接触后中原官话的这些语音特征相对稳定,对周边方言影响较深。

(1)古知系声母的演变。唐河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今合流为[tʂ]声母,而古精组声母今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时读为[ts]组声母,二者不合流,这也是中原官话南鲁片的典型特征。据前人研究可知,西南官话鄂北小片的古知庄章组声母读音包括两种类型:A.二分型,具体表现为知、章组声母读为[tʂ]组声母,庄组声母今读为[tʂ]组或[ts]组(读为[ts]、[tʂ]是由韵母主元音的高低决定的)。十堰市郧西、丹江口、竹溪、竹山、襄樊南漳、枣阳和随州等地区均表现如此;B.合一型,包括知、庄、章组声母今合流为[ts]组声母,襄樊城区、老河口、十堰市房县即为此类;还包括知、庄、章组声母今合流为[tʂ]组,十堰市郧县即为此类。二分型和合一型在地理上呈现交错分布的状态,其中二分型属于湖北西南官话的早期类型,也是湖北西南官话的典型,合一型是在二分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记录十堰市竹溪、竹山、郧西和襄樊市南漳的古知庄章组声母属于二分型,具体表现为古知(梗摄除外)章组声母都读为[tʂ],古庄组声母按照内外转分为[ts]、[tʂ]两组声母;十堰市郧县、襄樊枣阳均属于合一型,前者合流为[tʂ]组声母,后者合流为[ts]组声母。结合王玉霞(2009)、郭丽(2009)、牟成刚(2013)、马平(2014)等人的研究可知,半个多世纪后的十堰市郧县古知庄章组声母仍属于“合一型”(合流为[tʂ]组),襄樊城区、枣阳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属于“合一型”(合流为[ts])或“二分型”[ts-tʂ],显然郧县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相对稳定,而举例唐河县较近的襄樊地区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还在变化之中,只是不能肯定其就是受到唐河方言的影响,否则郭丽(2009)和马平(2014)的研究中应该能显示其合流为[tʂ]组声母的现状。

(2)是否分尖团。中原官话南鲁片的典型特征即为“分尖团”,唐河县古城乡即表现为典型的“ts-tɕ”分尖团的读音类型,而苍台镇方言中存在部分精组声母拼细音时读同见组拼细音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排除是与枣阳及其他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的接触。因为无论是《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还是其后的研究中均显示:襄樊(包括枣阳)地区不分尖团,表现为古精组和见组拼细音均读为[tɕ]组声母,与湖北省以及其他大多数西南官话方言不分尖团的类型一致。此外,苍台方言中以精组擦音声母(尤其是古心母)拼细音时读为[ɕ]的字更多,这可能是受到影响后擦音率先变化的表现。

(3)日母字的读音。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在大部分西南官话中都读零声母的[ɚ],目前看来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的表现依旧大体如此。非止摄日母字在西南官话中一般读为与知庄章组声母相配的声母,例如枣阳、襄樊等话今读为舌尖前浊擦音[z]。非止开三日母字今读为[z]的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的西南官话中均为常见,湖北地区的此类读音相对集中的分布在东南部和靠近重庆和陕西省的地区。中原官话日母字读音大致包含两种,“一是读为零声母,二是读为浊擦音或浊边擦音。”南鲁片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今读为[ɻ]是一个相对于中原官话其他片区的显著特点,也同样是区别于紧邻其南部的鄂北小片中原官话的突出音韵特征。唐河方言止摄开口三等日母读为[ɻ],臻摄合口三等日母读为[Ø],其余读为[ʐ],符合这一特点,也是区别于鄂北小片中原官话的重要语音演变特征。

(4)屋一、沃韵的读音问题。湖北西南官话各方言点大致包括两类,第一大类不管什么声母,今音值一律是[u],主要分布在成渝片中,例如:兴山、南漳、宜都、恩施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根据中古声母的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音值,当声母是帮组、见系时,今韵母的音值为[u],当声母是端系时,韵母今音值为[əu],读入尤、侯、模韵,例如郧县方言“雏[t ʂhəu]、铸[tʂəu]、厨[tʂhəu]”,等等。枣阳方言的端组、来母的个别字出现类似情况,例如:路[lou214]、都[tou214]成~,等等。由这两类可以看出其主要区别存在于端系声母之后。结合前人研究可知,在鄂北小片中端系声母拼屋一、沃韵时可以概括为两种:枣阳、襄樊、郧县和十堰市地区端系声母后读为[əu ou];分布在丹江口市、老河口市和谷城县地区表现为古泥来母之后读为[əu],其余声母之后读为[u]。再结合《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对此类语音现象的记录可以知道,此类情况是这些地区相对稳定的一项语音特征,目前仍是区别于南鲁片中原官话的重要语音特征。

结语

唐河方言存在南北差异,尤其在古入声字的演变、古生、书、船、禅母拼合口呼韵母的读音、古精见组声母拼细音时有无异读等方面体现得最突出。中北部地区相对于南部地区而言古入声字的演变上更接近北京官话,古生书船禅母拼合口呼时只读[ʂ]声母而不读[f]声母。古精、见组声母拼细音基本没有异读,并保留严格的尖团对立格局。这些都说明唐河方言处于一个方言过渡区中正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只是结合枣阳、襄樊(城区)及其他周边鄂北小片西南官话来看,唐河方言整体上依旧是中原官话南鲁片。据分析可知,不系统的异读现象和古生、书、船、禅母拼合口呼读为合口呼的情况应该都是近年来产生的,并非一定是与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接触而产生的,因此不会对唐河方言归属方面的问题产生影响。

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中原官话南鲁片相对于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来说更像是一种“输出者”,包括枣阳、襄樊、郧县等在内的鄂北小片西南官话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特征。结合目前已有的材料可以大致预估古入声字的演变、古影疑母今拼开口呼时的读音和古泥来母的分混等方面会演变得更快。其中古入声字的演变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划分标准,虽然不能十分确定古入声字究竟何时会构成“古清声母、次浊声母读阴平,古全浊声母读阳平”的状态,但至少提示我们需要关注鄂北小片方言语音的面貌及其语音划分标准。

猜你喜欢

官话韵母声母
声母韵母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