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材运用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2-12-27山东臧振勇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融合

山东 臧振勇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结合,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些都用“鲜活生动的历史”拉近了师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历史时空距离。但信息技术的过分融入也容易在教育中出现忽视“人”的存在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学生有效思维方式、师生良性互动交流、教师指导作用等的缺失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等现象。尤其是面对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容量大、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的情况,教师如果只为了用信息技术追求课时进度或只用教材来教,就难以将两者有效融合。为此,教师到底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材运用进行深度融合,更好的以史育人,推动历史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地,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去深思。

一、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依托,深入研读

(一)紧扣《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清晰有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部编版历史教科书正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反映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0 多年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设计,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学段和教学实际,注意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有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同时也是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如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才会不背离育人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研读教材,深入把握体系设计

部编版教材的体系设计与之前教材相比,具有三类特点:

1.继承原有类

主要为史料阅读和图、表两部分。部编版教材的史料不仅更加短小精悍、注重辅助正文教学,且都经过了编写专家组的专门挑选,实用性很强。因此,笔者不建议教师抛开教材中的史料去寻找其他史料,而是希望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对课本上的史料进行挑选运用,以更好地吸收、把握部编版教材的“新”之所在。而图、表方面,主要有地图、图片、示意图、柱状图、大事年表等,教师可以图述文,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尤其是一些数字图,教师可借此让学生感受历史学习中计量史学方法的意义与价值。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 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例,教师可借助“1914 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知识要点。

2.继承创新类

分别为单元导语、本课导入和探究与拓展。部编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往往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主要知识概述,简洁明晰;第二部分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读懂《课程标准》,再来把握教材,不能只顾教材而轻视《课程标准》。在本课的导入部分,之前的教材往往文字叙述比较多,图示较少,而部编版教材则更加注重图文并茂,例如教师在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一课时,可以将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与《姑苏繁华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关于探究与拓展栏目,又分为“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部分。教师可在突出重点、难点时使用“问题探究”部分的内容,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可选择性的让有兴趣的学生使用“学习拓展”部分的内容。

3.完全创新类

分别为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和思考点。学习聚焦部分语言精练、概括性强、要点突出,教师可把此部分精简凝练成每节课或每子目的主题;学思之窗与史料阅读可以一起使用,作为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发力点。历史纵横是对课本正文的补充部分,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学,自主阅读相关史事,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从多角度、多维度、多领域构建历史。思考点则是对课本正文有深度的思考,教师既可将此部分转化为课堂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作为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

二、立足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嵌入点,精准发力

(一)把握主线,以服务教学推动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借助PPT 梳理相关知识点或展示有关材料。而面对部编版教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避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不能只在原来课件基础上进行增补删减,以致主要思路脉络和主干知识还停留在旧教材的理念上,而是应重新确立“课魂”。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部编版教材的主线应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到巩固、疆域版图的奠定,而教师如果还借助PPT 进行讲授,就很容易将主线确定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就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个主要维度进行展开,而这其实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的主要知识点。这样,不仅会导致教材使用混乱,还会偏离教学主线,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突出特色,以核心素养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可插入一些“学科味浓”“高品味”的内容,如乡土特色、校本特色、时代特征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渗透,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021 年2 月20 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而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部分时,就应紧扣习总书记的讲话,以“中共党史”教育为着力点,利用网络视频资源、红色家书、红色歌曲、老照片等媒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立足课堂、德育渗透的方式为正处于人生关键期的高中生“拔节孕穗”,为他们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完成人生的“长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三、打好组合拳,将信息技术与教材运用深度融合,完美呈现

(一)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立足“人”的历史

如今,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传统历史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各种史料的引入、图片、音频的搭配使得历史课堂“热闹非凡”。然而,越是“热闹”的课堂,作为历史教师越应牢记,“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不能因过分注重信息技术而忽视了使用信息技术的初衷,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如郭井生、赵艳兵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点滴思考》一文中所说:“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思考以下内容:不‘越位’,技术为教学服务;不‘缺位’,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糊涂’,注意结构与逻辑;不‘电灌’,注重问题与思考。”的确,以史料的运用为例,笔者时常发现在一些课堂中,史料往往一个接一个,历史课俨然变成了阅读课。因此,教师应摈弃类似于阅读理解课的现象,认为只要读的明白便能归纳出答案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因为那不仅与史学素养关系不大,还将史料变成了点缀品。合理的方式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史料时,结合当时的时空背景,对前后的事件进行比较对比,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架构起整体的历史逻辑脉络。

(二)厘清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思维方式

打好“组合拳”、按好功能键,将信息技术融入部编版教材教学之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之处在于应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面对部编版教材,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更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既不能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导致“人”的缺失,这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初衷,也不能困于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充满排斥、故步自封、瞻前顾后、忧虑重重,仅仅局限于PPT 等传统使用方式,而应是善于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性,适时引入数字博物馆、云讲国宝、AI 还原等新型载体,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历史教学”的有效运用。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材运用的深度融合是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汇到各个环节、不同手段、各类活动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当然,要牢记教育的初衷,这要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无论是教还是学,无论是在思想、形式上还是内容、立意上,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追求的目标,并在这一根本点上形成二者间的契合互动、和谐发展、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融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