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逻辑意蕴

2022-12-27滕进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滕进芝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下称“四个自信”)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理论、历史、主体和实践多个维度诠释和把握“四个自信”的逻辑意蕴,对于增强战略定力、明确发展方向、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逻辑:在坚持发展中揭示“四个自信”的真理来源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66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为生成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2],并不是某种“空想的理论体系”,而是肩负着“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所开创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便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问世,一方面,站在人类认识的制高点上,通过“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3]283,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予人类认识世界的真理体系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从而为其自身“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4];另一方面,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秉持对无产阶级苦难的深切关怀,聚焦人类解放的革命道路,“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4]。此外,马克思主义内蕴的实践品格,也使得它既是“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同时也在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就此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前进发展道路,这是提出并强调“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还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能在指导中国人民求独立、求解放的实践征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创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2]在回答近现代中国五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和“发展的世界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跨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奇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胜利。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引,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赋予了我们跻身世界强国的信心与底气。

二、历史逻辑:在比较求索中夯实“四个自信”的底蕴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于对党和人民近百年来伟大事业的坚守与发展,同时也扎根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持续探索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巩固提升。因此,其充分彰显了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近代以降,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备受凌辱,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呼唤着中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义无反顾。面对近代中国到底要走向何处的历史拷问,中国的先进分子苦苦求索,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还是总统制,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失败。这也警示我们,一味地照搬西方国家的制度是不可能成功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苦寻出路无果的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制度选择。经过反复地分析、实验、比较和推求,科学社会主义最终被中国历史和人民所接受,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驱动下,开辟出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推动着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5]。一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史,正是在这一历史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才更加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这是“四个自信”生成与确立的历史依据。

其次,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四个自信”最深广的历史底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熠熠生辉,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根基。然而,自近代以来,在“西力东侵”的强势冲击下,由于文明优劣评判的标准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挟持,中国人在传统资源无力御外的残酷现实面前,开始将中国的近代屈辱归咎于中国整体文化的落后和故步自封,言必称中华文化为“国故”,甚至把中西文化比喻为“父子关系”,主张抛弃传统、对西方文化削足适履、亦步亦趋。历史一再证明,抛弃背叛自身历史文化的民族就如同无根的浮萍,是难以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只有根植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探索新路,才能让我们在挫折与迷茫面前,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7]

最后,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鲜明主旨。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性,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由于理论上的不成熟和对基本国情认识的不到位,我们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一些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历史、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打着“学术研究”、“反思历史”的旗号,通过“恶搞”“戏说”“拼贴”“无厘头”等形式来虚化、歪曲、否定历史。在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一问题上,无视十一届六中全会所做出的实事求是评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揪着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不放,绝口不提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误导公众的正确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却对历史进程中的错误与弯路“情有独钟”,并借此丑化、妖魔化党的百年奋斗史;对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肆意放大与恶意炒作,进而否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甚至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论调,其真正目的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摧毁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信心基础,最终实现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最好回应与驳斥便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承认错误、分析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自我革命中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以扎扎实实的发展成就击碎历史虚无主义的梦呓。

三、主体逻辑:在领航掌舵中汇聚“四个自信”的发展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8]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奋斗牺牲。从主体的意义上说,“四个自信”特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既是对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肯定,亦作为一种激发主体力量、带动主体自觉的精神动力,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8]。

坚定“四个自信”,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拥护与确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开创者、领导者和诠释者,其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实现,既非凭空产生,也非党的自我鼓吹,更不是党通过强取豪夺而来的,而是根源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经得起检验的历史必然性。“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20。党的领导之所以坚强有力,是因为其思想引领上的导向力,奋斗理想上的感召力,组织行动上的执行力,思想共识上的聚合力,以及社会动员上的号召力,从而能够指引方向,整合力量。从历史的逻辑上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引领中国人民完成开天辟地救国伟业、实现翻天覆地富国大业、开拓惊天动地强国宏业的“史诗”。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的“执笔者”,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叙写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与奇迹,从而不仅为“四个自信”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也一再以事实雄辩地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1]18。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才能继续创造“中国之治”的新奇迹,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动力来自于人民认同,底气来自于人民实践。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搞清楚“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52。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9]便深刻揭示出人民的满意与认同是国家未来的力量源泉,也即“四个自信”的基石与支撑。因此,“四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有获得感,让人民有信心,而只有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8],才能真正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筑牢人民根基,为“四个自信”厚实人民的最大底气。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恩格斯在评价英法资产阶级的历史性成就时便指出:“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他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0]。列宁也谈到“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立的”[11]。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同样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奋斗和创造出来的。就此而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及其艰苦奋斗的实践,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9]。从这一群众史观的高度出发,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以人民为师,听民意、察民情、集民智,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四、实践逻辑:在从容应对中彰显“四个自信”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国内外、党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加剧。如何从容应对、破浪前行彰显了“四个自信”的独特实践价值。

首先,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从容应对风险挑战。一方面,“四个自信”赋予党和人民理性对待成就与不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成就与问题复杂交织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成长中的烦恼”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四个自信”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自满与自足,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光明前景的自我意识和坚定信念,同时也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持清醒认知,对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始终抱有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积极心态和实践信心。另一方面,“四个自信”承载着党和人民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经验、底气和能力。不可否认,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特大洪水、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熬过了非典疫情、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耐受了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上述风险与考验并没有压垮党和人民的脊梁,更没有摧毁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反而是练就了党领导人民越挫愈勇、愈挫越强的能力和底气,积累了成功应对各种考验的丰富经验。就此而言,“四个自信”不仅是支撑着党和人民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观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党和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步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而促使党和人民在面对现代化征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能够主动出击、从容应对,以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定力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丽篇章。

其次,“四个自信”有助于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磅礴的发展力量。一方面,“四个自信”可以消弭认识分歧,达成改革共识。中国的改革探索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矛盾与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那种盲目消极地将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将中国改革定性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认为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改过了头”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审慎、理性、客观的态度,其最终目的是要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的时代之问,“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2]因此“四个自信”是一种改革意志的传达与改革决心的宣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13]不管外界如何质疑、诋毁中国的改革,我们都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让各种谣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四个自信”可以抵御错误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形形色色的模糊观念、片面认识和错误思潮总是会拥有一定的市场或在特定条件下沉渣泛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自信。不自信往往会遮蔽人的理性判断,极易让人在各种错误思潮的鼓动下,陷入怀疑与否定的漩涡,不能正确认识与客观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四个自信”既是对过去探索社会主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回答。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真正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才能对中国发展前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积聚再出发的勇气与力量!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