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论述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
2022-12-27张琳琳
张琳琳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历史主动的提出,深刻回答了是谁和如何创造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所谓历史主动,是指历史主体“遵循历史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总结历史经验,并借鉴历史智慧和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思维和实践活动。”[2]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创造了伟大的工程和伟大的事业。习近平作为“历史主动”概念的书写者,又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倡导者,胸怀“两个大局”,创造性提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历史主动论述,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行动遵循。
一、准确识变: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论述的逻辑起点
历史总是处于变动中,对历史变化的准确认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主体存在的意义所在。对历史变化准确把握,从复杂的历史变化中探寻历史的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抑或真知,是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论述的逻辑起点。
(一)从历史变化中准确识悉历史必然性
人类创造历史,历史又为人类提供存在的基础。然而,每个人都创造历史,并不意味历史发生只有随意性,而历史发展趋势取决于各种主体行为力量的合力,这种合力最终确立了历史的必然性。正如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而且“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3]在他看来,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本身就是历史主动的具体表征,但是历史主动的认知不仅表现为思维上把握历史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变化规律的准确认知必须回到实践域,“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4],而且“必须有一个过程”[5]。这说明历史规律的发现与实现都不是自动完成,也绝不会被动接受历史的安排,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只能在此在的实践境域中敞开。
(二)从历史大势中准确识悟历史具体性
思维普遍转向思维具体,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无论西方哲学“上帝”存在论证,还是中国哲学“道”之阐释,无不是对事物规律的揭示和确认,然而人存在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接受规律,而在于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些规律。然而,历史普遍的规律,不是一种神性定在,总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也就是说,尽管人类社会历史必然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环境”[6],不顾国情照搬他人的经验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7]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业。实践证明,历史主动需要把握历史具体性,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历史规律,应当将历史具体化。只有坚持历史具体性,弄清中国国情,才能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危机与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从历史曲折中准确识察历史辩证性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方面,教科书有前人创造出辉煌历史而为后人提供发挥历史主动解决历史问题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教科书也有前人经历过重大历史曲折而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留下必要的警示和教训。无论哪一方面的内容,都需要人们向历史学习。而学习并还原历史是人的反思行为,通过反思不仅要了解历史的真相,更要从历史中获得发展的经验和养料。习近平对历史的反思有深邃的看法,“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8]换言之,反思是人的精神活动,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通过反思不仅是回顾过去,更多是指向未来。因为,在历史生产的过程,由于历史经验和历史认识的限制,历史的境遇里会存在曲折发展甚至暂时的倒退。对此,习近平强调,要辩证看待历史的曲折,“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9]由此可见,自觉反思历史,可以从成就中总结经验,从曲折中吸取教训。
二、科学应变: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论述的核心要义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百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采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成就。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应对历史变化是习近平历史主动论述的理论精髓。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科学理念是指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真理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和方法。坚持科学理念,能够从历史的局部变化中发现历史的大势,并为之所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成功经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的事情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这个“工具”经检验对中国很合用。
(二)坚持长远眼光统筹发展全局
中国人口众多,事情纷繁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中国之治”下的“风景这边独好”处在世界风口浪尖。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10]。尽管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故而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11]长远眼光是一种人的思维能力,一种预判力,也是一种大格局,拥有这种眼光后不会因为眼前的得失与困局而忧心忡忡,也不会因为繁华景象迷失双眼。一方面,坚持长远眼光看待当前困难,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针对问题、开准药方;另一方面,坚持长远眼光统筹全局,立足事物的本质,主动地、超前地谋划后行动。因此,长远眼光属于系统的、整体的、协同性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三)坚持实事求是解决具体问题
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应变方法。毛泽东同志是实事求是的缔造者,创造性提出“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把党组织建在连上”等战略论断,建立了新中国及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党的本质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续坚持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发展理念和战略部署,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踏踏实实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为此,他认为科学应变就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叙事。一是实事求是应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本领。“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二是实事求是要坚持人民立场,“要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12],拒绝形式主义、层层加码和不切实际的目标,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干事的出发点。三是实事求是要坚持调查研究,采纳民意,善做善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13]四是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杜绝浮夸和急功近利。习近平还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是真正的自信,对最坏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数,就能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三、主动求变: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论述的实践逻辑
如果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是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而被迫做出的理性行为,而主动求变则是发挥历史主动的实践指向,旨在对历史大势做出预先研判,在变化中把危机转为先机,做到游刃有余。这种实践不再受制于“理论规定”之蔽,意味着要打破思维定式,勇于自我革命,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在变化中突破。
(一)解放思想是主动求变的实践前提
历史为人类实践提供丰富知识经验和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容易化作固定思维和主观桎梏。面对历史变化中的新问题,人们自觉或无意识地选择过去习惯和稳妥方式,呈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倾向。事实上,新事物、新问题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属性,历史主体必须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的新思维、新方法,进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指出:“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14]一方面,通过解放思想,才能排除保守性、表面性、片面性的障碍。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那么解放思想不能停止,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做到在变化中研究新情况,在新情况中研究新变化,在新变化中探寻新方法,在新方法中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为了统一思想。习近平开创性地把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解放思想意在开拓视野,打破旧有的关系;统一思想旨在凝聚共识,重构新型的关系。解放思想必须置于统一思想的框架,以统一思想为旨趣,否则天马行空。当然,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统一思想,最终旨在凝聚共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破解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并且,思想解放得不得当,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此岸性。
(二)自我革命是主动求变的实践支撑
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首次揭示了“勇于自我革命”和“赢得历史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个创造性的论断源于对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可以讲,“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5]
然而,自我革命不是口号,也不是要革命一切,而是主动自觉行为,有其明确的革命对象、手段、动力和目标。其一,自我革命的对象是毒瘤,表现为净化肌体。对此,习近平鲜明指出:“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16],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其二,自我革命的手段是自我完善,表现为自我纠正错误。习近平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虽经百年沧桑却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的历史主动精神,毫不松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人民之需,回答人民之问,解答人民之难。其三,自我革命的动力是自我革新,表现为主动求变。“党的自我革新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凭借自主性力量,自觉提升政党适应性,克服外部刺激从而规避被动性危机的能力。”[17]也就是说,通过外部刺激而非自主性力量推动改革,不属于自我革新,自然也算不上主动求变。其四,自我革命的目的在于自我提高,表现为引领潮头。革命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最终归之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三)改革创新是主动求变的实践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18]因此,改革创新注定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别人没走的路,做别人没做的事,干别人想完成却未完成的事。可以说,百年改革创新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主动锻造出来的,在历史变革中主动突破出来的。
习近平深知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指出,创新不是空洞的思维,需要在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具体实践活动中发力,把创新抽象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者”。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表示,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又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方案,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直面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创新模式没有落入黑格尔式思辨思维的自我运动中,而是置于中国的现实域充分考察并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在制度创新方面。习近平指出,要站立在对历史阶段的任务和问题深刻把握上并以一定的目标指向进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法律规范和政策决议。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创新史,围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走什么样的道路、怎么走,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坚持什么、怎样坚持等重大实践命题,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确保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百年历史主题贯穿始终。在技术创新方面,习近平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尤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卡脖子”技术封锁以及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合围,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在这点上,习近平非常明白核心技术要不来也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所以,他提出,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正如历史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离不开人的历史创造精神一样,要科技创新必须聚集人才并给予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度保障和创业环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在文化创新方面,习近平认为,文化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他那里,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人们承载历史主动的最原始动力和最深层次要素,直接关涉历史主体素质、历史价值观念和历史制度保障等。由于文化塑造着人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观念,倘若文化不创新,人的思维过于保守、人的素质十分浅薄,那么主体不仅认识不到历史赋予的责任而不作为,还会脱离时代乱作为,不敬畏文化、不敬畏历史,进而主动放弃自己文化,照搬他者文化,成为东施效颦的笑话。因此,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9],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仅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意蕴来阐释,自然挂一漏万。然而,通过准确识变的历史主动行为把握历史的普遍性和具体性,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有针对性、灵活性应对各种变化,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探寻变化的规律、找到发展的方向,这本身就是历史主体存在意义和自为行为的开显。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破局,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要求我们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唯有科学应对历史变化,才能主动驾驭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