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理念中的人文思维架构
2022-12-27福建郭曼清
福建 郭曼清
人文观,指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观点。语文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能够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够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科学的人文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开阔的眼界与心胸,更好地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考竞争的愈发激烈,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识记与积累,大多数学生的人文观相对模糊,人文观念淡薄,对人文观体系的了解不够全面完整。具体表现为少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与个性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去分析古代诗歌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更加困难。而古代诗歌鉴赏题作为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在古代诗歌鉴赏指导中构建学生的人文观,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古代诗歌在当下学习传统文化中仍然有着重要价值:学生通过赏析诗歌,能够穿越时空去聆听古声,感受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荡涤自己的心灵,有助于构建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更健全的人文观。然而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和学生解题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让古代诗歌鉴赏难以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观方面的作用。
1.重解题而轻解读
一些高三教师习惯于借助参考答案的解析去逆推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甚至更青睐于指导学生功利地用较为刻板的套路来分析并回答问题。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指导理念,不仅不利于科学地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准确地解读作者的情感,而且难以长久适用。
因此,笔者认为,若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正确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理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教学要求;其次,从诗歌内容出发,指导学生逐句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再次,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思想及情感变化;最后,明确题干要求,准确把握考查方向和答题规范。
2.零碎化而体系弱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旨在考查考生的鉴赏水平,而非简单而机械地测试其应试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对某一类诗歌题材,或某几种常见题型的具体鉴赏训练。如果只着眼于单首诗歌的鉴赏,或只练习某种常见题型,没有其他维度的拓展或延伸,学生在理解与思考上便会有所局限,较难有多维度的触动与反思,从而导致学生只会解答学习过的诗歌或题型,对新的诗歌或题型便会无从下手。因此,没有一定体系的支撑,学生的诗歌鉴赏基础就难以得到夯实和强化,鉴赏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为了让学生在复习训练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系列的“古代诗歌鉴赏体系”:一是诗歌体裁体系,如古体诗(古风、古乐府等)和近体诗(格律诗),学会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特点;二是诗歌题材体系,需注意题材的交叉兼类现象,尤其注意近几年常见的感遇类(2017年全国卷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题画类(2019年全国卷Ⅰ陈与义《题许道宁画》),酬和类(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等;三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写作手法的体系,如咏史怀古诗中的用典、不同抒情方式,再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含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四是作者思想情感及情感变化体系;五是诗歌风格特征体系,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不是豪放,就是婉约”的思维定式,要关注如恬淡、自然、幽默、犀利等风格的诗歌;六是诗眼、炼字、遣词等鉴赏体系,培养学生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敏感度。只有建构好这六大体系,方能真正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在其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写诗歌的艺术魅力。
3.单一化而轻时代
此处的“单一化”,指的是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死板,多为练题、讲题,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面对难懂的诗句与典故,学生未必能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甚至只让学生关注几位著名作者,只读某个朝代的作品,只鉴赏几种题材的诗歌……当然,这可能是多数教师受限于课时与高考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学策略。如果适时调整,采用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输出、主动解读,也许就会让古代诗歌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此处的“轻时代”,指的是在具体鉴赏诗歌时,没有将诗歌内容和作者所处时代、诗歌写作背景结合起来。因而难以深度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如何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深切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又如何在当下重构古代诗歌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古代诗歌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今后的高考中很可能会考查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也有可能再次出现。笔者认为,关于诗歌的比较阅读,可能是两首课外的诗歌比较阅读,也可能是一首课内、一首课外,然后就上述六个“诗歌鉴赏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分析。未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难度可能会提高,但只要学生夯实基础,提高鉴赏水平,就有底气应对考试中的各种变化。
二、2017—202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人文观的体现
近五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仍然选取正能量的诗歌,考查方式上没有刻意求新、求偏,整体较为稳定。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题材更加多元,更注重生活中的人文实用功能。
人文题材的范围扩大,有唱和诗(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0年全国卷Ⅰ《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题画诗(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2019年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干谒诗(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哲理诗(2020年全国卷Ⅱ《读史》)等。诗歌题材范围扩大,将触角伸及更为复杂多样的层面,更注重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也能更为多元地展现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生活风貌。这一趋势,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本身,在丰富认知的同时,获取不同时代的正能量,了解古人的情趣、志向,深化对自我人生的体悟,更好地思考自我人生价值,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文观。
唱和诗拥有日常书信往来的实用功能,贴近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学生既能感受到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志趣所在,而这种志趣,往往仍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如《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展现了一个既向往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又不忘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南丰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展现了“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这种责任与担当,在当今时代依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如干谒诗,原本是作者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而写,但在求人与自荐时如何不失气节与傲骨,则体现了干谒诗的不同水准。《投长沙裴侍郎》就是一个优秀范例。在当今时代,自我推荐仍然非常重要,那么从这首干谒诗中能汲取哪些自荐所需的原则与底气,则是学生需要反思的。
其次,试题更加贴近诗歌本身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古代诗歌阅读题在原有的“形象鉴赏”“炼字炼句”“表达技巧赏析”等基础上,更加侧重“思想态度”“艺术风格”的考查,防止套路化答题,贴近、着眼于诗歌本身的内容。如2018年全国卷Ⅱ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主观题为“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须结合“酒为旗鼓笔刀槊”“须臾收卷复把酒”两句的内容,分析“酒”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又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鹊桥仙·赠鹭鸶》,主观题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指向对这首词艺术特色的鉴赏。那么理解这首词时,考生也需要准确把握具体词句的内涵。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对话。并且作者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捕食,要有鸿鹄之志。作者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使用了较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等,使词的风格更清新自然,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所以在分析词的风格时,不能随意地套用“沉雄豪迈”等以往形容辛弃疾作品风格的词语,而是要对诗歌进行切实的理解与赏析。
最后,注重诗歌与时代的关联。
解读诗歌时,不仅要理解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导向,正是意在引导考生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能量,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主观题为“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引导考生在诗歌中寻找体现“仕”(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与“隐”(“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的诗句进行理解,进而对二者关系进行阐述:在曾巩眼中,“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通过把握“仕”与“隐”的关系,考生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取舍会有更为真切的认识与体悟。
三、如何在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中完善学生的人文观
在日常的教学与复习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读懂诗歌,鉴赏诗歌,从中汲取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由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
首先,夯实基础,构建诗歌体系。引导学生储备诗歌基础知识,包括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词语、典故等,清扫阅读障碍。比如“可怜”一词,在不同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果只局限在“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意思的理解上,显然是不够的,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诗中的“可怜”就需要用“可惜”来解释。由此,教师可以归纳出“可怜”在诗歌中几种常见的含义——“值得怜悯”“可惜”“可爱”“可叹”等。另外,还需要通过古代诗歌发展史来构建学生的诗歌体系,通过纵向的了解与横向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时代特点与作者的创作风格。
其次,采用多种方式,多维度拓展,紧密关联时代。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诗歌的解构与建构,并关注诗歌的当代价值。比如,在讲解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这首词时,可以以探讨分析辛弃疾作品风格为主题,选取典型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豪迈风格作品(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清新风格作品(如《鹊桥仙·赠鹭鸶》)进行对比鉴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中了解辛弃疾壮志不改的英雄本色:他既是一个“识时务”之人,了解纷繁复杂的形势,也是“不识时务”者,他没有因主流的求和之声而湮灭了报国的赤诚之心。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关联时代,既要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密连接,又要能够识辨浊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完善自身的人文观。
人文观的完善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助力。教师在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中的指导作为其中一个方面,应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可以在有趣、有味的教学中,将古代诗歌鉴赏本身的意义与高考考查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效率,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文观。
[注]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立项批准号QJYKT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