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击破名篇名句默写难题
——以2019—2021年高考真题为例

2022-12-27安徽刘天晴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王孙关键点群文

安徽 刘天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情境化的命题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这也是《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从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中的名篇名句默写题来看,浙江卷采取填写上下句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余试卷大多采取情境默写的形式。为了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笔者梳理了近三年的高考语文真题,发现主要呈现“理解鉴赏型”“事理逻辑型”“群文链接型”三种类型。因此,在备考中,教师需要关注鉴赏的关键点、事理的逻辑性和群文的链接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鉴赏的关键点

名篇名句默写题在高考中是古代诗文阅读板块考查的内容,也属于《课程标准》提到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提出:“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名篇名句默写题契合《课程标准》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感受形象

①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Ⅱ卷)

②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2021年北京卷)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2019年全国卷Ⅱ)

形象是鉴赏的要素之一,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我们需要关注能表现景物、事物和人物形象的句子,把握构成形象的关键点。如①中考查景物形象,“落叶”是关键点,诗歌中用“落木”来指代,需要考生调动知识储备,找出涉及“落木”的句子。②中考查人物形象之“骨气”的表现形式,“坚毅”是提示点,“傲岸”是关键点,需要搜寻李白作品中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句子。③则非常明确地要求需要考生找到“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的句子,即考查主人公形象。

2.品味语言

①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2021年全国甲卷)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021年新高考Ⅱ卷)

③《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Ⅲ)

语言是鉴赏的要素之一,包括了句意的阐释和表现手法的使用。如①以对句意的间接阐释来填写句子,“引用渔歌”是关键点,阐释的内容是“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印证前文”从结构上说明要填写的句子处于描写句“后”的位置。②以诗人情感引出诗句,但“对仗”“比喻”这两个手法才是区分的关键点,能让考生从本诗众多表现此情感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答案。③以表现阿房宫的奢华为引,但“排比夸张”是关键点,能让考生从《阿房宫赋》的长语段中迅速锁定位置,找出答案。

3.体验情感

①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021年全国乙卷)

②《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Ⅰ卷)

③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2020年新高考Ⅰ卷)

情感也是鉴赏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抓住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如①中侧重情感表达的方式,用“停顿”来表现情感是关键点。②中侧重情感表达的意象,用“王孙”和“青草”这两个意象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是关键点。③侧重情感表达的内容,“无法排遣的离情”是关键点。

形象、语言、情感是文学类作品鉴赏的要素,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感受形象有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体验情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在学习与鉴赏古代诗文的过程中,有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所以,在引导学生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形象、语言、情感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应的情境式默写题,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整合与归纳的练习。

二、关注事理的逻辑性

事理逻辑性在语句中表现为承接、因果、转折、假设、并列、让步等逻辑关系,我们需要关注语句中的逻辑关系。这类题目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也指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之一的学科素养指标的思维方法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语境中的相关提示语,厘清逻辑关系,填写符合语境的诗句。

1.承接关系

①《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2021年全国甲卷)

②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2021年新高考Ⅰ卷)

③《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2019年全国卷Ⅲ)

承接关系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如①中无明显表示语序先后顺序的标志词,但是需要填写的句子处于中间,前句为“鹏之徙于南冥也”,后句为“去以六月息者也”,语意上是承接关系。②中有表示先后顺序的标志词,如“先”“然后”“最终”,对于句子位置给出了明确的提示。③中也给出了标志词,如“最后的评价”,可知句子的位置是在“这种现象”的后面,而且是表示评论的句子。这类情境要注意在结构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标志词,如“于是”“就”“接着”“然后”“最后”等。通过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快速锁定需要填写的句子的位置,正确填写。

2.因果关系

①《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2021年全国甲卷)

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Ⅰ)

③《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Ⅱ)

因果关系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理解因果关系,需要抓住句子中的“因”和“果”。如以上三题中,都是给出“果”,由“果”溯“因”。考生需要注意表示因果关系的标志词,如“因为”“原因在于”“原因是”。在备考中,对古代诗文作品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要注意归纳总结,明确何是因,何是果,加强训练,有效应对高考。

3.转折关系

①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2021年新高考Ⅰ卷)

②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Ⅲ)

转折关系也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前后分句往往呈现相反或者相对的意思,突出和强调后一分句的内容。如①中“不过”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强调的是陈涉身份的低微。②中“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而”后填写的句子和前句中“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呈现相反意思,所以填写的内容是“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备考中,要注意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如“但是”“然而”“却”“可是”等,借助已知句意,通过关联词推出应填写的句子。

逻辑关系除了上述提到的承接、因果、转折外,还有并列、假设、让步等关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识记古代诗文作品,更要关注对情境的理解与分析。这类题目由考查基础知识向考查必备能力发展,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关注群文的链接点

《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和“专题学习”等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好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是根据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而“议题”就是群文的链接点,以此为中心可以串联课内与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也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①《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Ⅰ卷)

②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Ⅰ卷)

③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Ⅱ卷)

这一类题目都出现在2021年的新高考卷中,代表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名篇名句默写的命题趋势——由单一情境走向群文情境,由单一答案走向多元答案。这就需要考生抓住群文的链接点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如①中用“王孙”与“青草”“表现隐逸、离别”的情感就是群文的链接点,需要考生调动课内与课外的诗歌知识储备,找到符合要求的诗句。而此题的答案可以是“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也可以是“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还可以是“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再如②③中分别把“三秦”“落木”这两个意象作为群文的链接点,让考生填写含有这两个意象的句子。而通过意象表情达意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利于考生在品味诗歌意象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来组织教学,2021年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题是以意象为群文的链接点,今后的高考语文可能以人文主题,如责任担当、家国情怀、青春风采等为群文的链接点;也可能以同一作者为群文的链接点;还可能以不同的诗歌风格,如豪放、婉约为群文的链接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古代诗文的“专题学习”,注重多文本的整合与归纳。

高考的名篇名句默写题“理解鉴赏型”是主体,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基础性的考查要求;“事理逻辑型”是常态,不仅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综合性的考查要求;“群文链接型”是命题的新趋势,既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学习任务群”和“专题学习”的要求,又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因此,在备考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情感等鉴赏要素,还要关注其中的逻辑关系,关注古代诗文的群文阅读,探寻文本的意义,在任务情境中完成对古代诗文的深度理解和整合迁移。

[注]本文系安徽省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1+X”诗歌群文阅读策略研究》(编号HBJK202030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王孙关键点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论建筑工程管理关键点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技术关键点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都是自负惹的祸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
萋萋芳草忆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