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地质工作发展
2022-12-27张大林
任 淼,张大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武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方式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从历史角度,阐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关键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2],因此,地质工作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方向,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理论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对立,而是可以齐头并进的,这也是建设什么样生态文明的样板。地质工作作为探知自然的工作,应准确把握和贯彻“两山”理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提供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为地质工作发展方式提供了答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解答了包括地质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提、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地质工作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2]。由此可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本单元[3]。科学认知自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和条件,而地质工作作为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直接对地球系统进行研究,并摸清自然资源赋存情况、生态要素分布及运移规律等。因此,地质工作应当合理寻找自然资源以利用自然,探析自然生态条件以保护自然,防御自然灾害风险以顺应自然,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1.1 寻找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存资料的重要来源,任何人类文明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4]。地质工作以专业技术和专业仪器设备等对自然资源蕴藏的地质结构、矿物结构等进行勘查、探测,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前期勘查工作,为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文明与地质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传统的地质工作以地质找矿、寻找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但过去的自然资源储量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地质工作,而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高质量发展,地质工作也应在寻找自然资源的同时逐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
1.2 探析自然生态
保护自然的前提是对自然有更加科学的认知,探析自然生态条件,而地质工作作为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工作,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科学理论和踏勘、钻探、物化探、分析测试、遥感探测等各种技术方法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摸清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具备技术优势,对于了解地球岩石圈中自然资源等物质的赋存状态与特性具备认知优势。
地质工作以对地质实体(岩石圈层)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发现自然规律,以更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服务。地球岩石圈层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基础,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赋存空间,耕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在空间上以不同形式分布在地质实体中,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分布在地质实体表面即地表,造成这种分布形式离不开地质中的物质元素演化和悠久的地质运动。而在地质工作中,以各种技术手段,对耕地、矿产、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进行探测、调查、试验和研究,以探析自然生态状况,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如对于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而言,水文地质工作通过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形成规律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在应对地面沉降、湖泊萎缩、重有色金属离子污染等具体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贵州省凯里市龙洞泉水污染为例,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水文地质试验、水化学分析等综合地质手段,构建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查明了龙洞泉受关闭煤矿酸性矿井水污染的机理、途径及方式。通过控制酸性矿井水补给、注浆封堵切断矿井水与龙洞泉的关键通道,实现泉水Fe2+、Fe3+由100 mg/L降为0.1 mg/L左右,Mn2+由30 mg/L降为0.03 mg/L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5]。
1.3 防御自然灾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类免受或少受自然灾害的侵害,但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地质工作应当在防御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从地球诞生时就一直存在,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质应力、地形地貌、岩土类型等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解决“隐患在哪里”“结构如何”“灾害何时发生”等调查监测关键问题离不开地质工作。如重大工程地质安全调查评价、城市地质调查都是为了提前研判地质灾害的风险高低,以便根据地质条件调整重大工程设计方案、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布局,做到符合自然规律。
2 “两山”理论指引地质工作发展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其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缺一不可,对于地质工作而言,也应当把握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此为工作发展的方向。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对于地质工作而言,应当实现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到第一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财富适度开发,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而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2.1 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为工作方向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地质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自然资源部发布《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行业标准,评选出近百个绿色示范项目,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模式和示范效果。而在地质工作中必须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也是地质工作的发展基础。2019年我国开展绿色地质勘查项目示范工作,由最初的示范点覆盖到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涉及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矿种、不同方式等,着力推进地质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初步实现了地质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效果[6]。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和绿色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正在减少[7]。
2.2 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为工作底线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需要在地质工作和矿业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能突破环境承载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简单地将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认为宁要绿水青山就是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作为工业的粮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如果罔顾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必然需求,不尊重市场规律,必然导致矿产资源供需失衡,价格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准确把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关键在于地质工作和矿业开发是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地质工作。
2.3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实现途径
地质工作发现绿水青山中蕴含的自然资源是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使常青树变成摇钱树,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挖掘绿水青山的资源价值,发现自然资源,虽然不一定要马上对发现的自然资源进行开采,但可以作为天然的资源储备库,增加资源储备和资源资产,既实现了社会财富增长,也促进了资源安全保障,这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
3 地质工作要实现绿色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实际上,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2]。虽然这是针对贵州省发展而阐述的观点,但对于地质领域同样适用,在地质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也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实现地质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3.1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地质工作应当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助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只有在地质工作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使地质工作在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之损害,则实现了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也在客观上拓展了地质工作的范围和空间。如在地质工作实践中,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减少钻探槽探工程和场地占用面积,结束使用后做好恢复治理工作,污染物集中收集带回处理,使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3.2 加大绿色科技投入
地质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大绿色科技投入,以科技引领地质工作绿色发展。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尤其是20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问题已经上升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资源也成为世界各国追逐的对象[8]。对于我国而言,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任务仍然较重,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大力推进绿色地质技术研发,针对槽探、钻探对环境扰动较大等问题,研发应用“以钻代槽”和定向钻进技术,通过加快地质相关设备的智能化、小型化,从而地质工作绿色发展进程。目前,物探、化探和遥感可以更快地获取某一区域的地表数据,经济成本更低,环境影响更小[9]。同时,应当加快提升地质信息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地质数据集成应用,提高地质资料共享效率,减少实地工作频次,提升精准度,推动地质工作智能化发展,实现地质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化。
3.3 坚定绿色发展方向
传统地质工作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地质信息以寻找矿产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地质工作重要方向之一,需要充分发挥地质优势,分析地质信息中与生态保护修复有关的信息要素,如地下水、重有色金属分布及运移等,做好生态地质调查、水资源调查、农业地质调查等工作,为做好生态保护修复贡献地质智慧,为农村振兴贡献地质力量。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