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理念融入舆论监督的创新模式探究
——以巴中广播电视台《阳光问廉》节目为例

2022-1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问廉巴中建设性

卢 建 何 莉 何 均 毛 燕

(作者单位:巴中广播电视台)

1 源起:何为“建设性新闻”理念

自媒体的良莠不齐、信息传播的泥沙俱下和技术迭代的繁复与迅捷,新闻真相的花式反转,致使新闻业遭受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和受众断崖式流失的困境。媒体如何重塑信任?在学界和业界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下,“建设性新闻”理念应运而生,其在着力解决问题、承担使命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一种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用于社会治理与监督的行为模式。目前而言,学界对建设性新闻定义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建设性新闻”是一个西方新闻概念。凯瑟琳·戈登斯是美国著名学者,毕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并最先提出“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她认为“建设性新闻”必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方法,不仅能维护新闻的核心功能,还能使创作的报道更加有吸引力,更具有社会正向引导力。这一理念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唐绪军认为,“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理念,新闻不只是传达新闻消息,而是更加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传统媒体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突出作用。

对于建设性新闻的概念海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内涵来讲,学界一致认可“建设性新闻”主要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积极”,二是“参与”。所谓“积极”,即新闻报道以正面为主,给人以积极的信念和力量,消除恐惧和不安,即便是揭露问题的曝光,也是出于善意的动机和良知的警示,最终目的是推动问题的解决,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因此,媒体在采用曝光手段的同时,为了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要在曝光之后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所曝光的问题上,也就是媒体自身要主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参与”的含义。曝光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本文认为,“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的“积极性”本质上是弘扬社会正能量,我国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提出的“正面报道”也是一种正能量传递,两者在精神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正面报道”并不意味着媒体报道要完全摒弃曝光和监督。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推动着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媒体工作者要履行社会守护者的职责,直面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用媒体解决问题。因此,将“建设性新闻”的传播理念融入舆论监督,让舆论监督凸显正面建设性和正向引导性的强大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2 实践:“建设性新闻”的地域式演变

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融入舆论监督,必须以创造“积极的未来”为导向,让舆论监督具有正面导向性和建设性,创造出以“曝光”为手段,以“整改”为目的的舆论监督新模式,让“建设性新闻”在具体地域上演变成符合地域特色的“建设性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的目的应该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但是,要解决“急难愁盼”需要执法权和监督权,需要对监督对象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因此,舆论监督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媒体的监督权与政府的执法权两权并用,才能使舆论监督发挥可持续的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国内各地媒体都在寻找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例如,巴中广播电视台开办的《阳光问廉》节目,为了推进公权力实现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在巴中市纪委的主推下,将舆论监督、纪检问责和群众测评三者相结合,使监督模式更加立体,监督效用更加清晰,监督影响力更加强大。

作为四川省地方特色“问廉”活动的源头,巴中广播电视台《阳光问廉》节目在巴中市纪委的主办下于2015年开播。栏目的宗旨是关注全市各部门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执行情况,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典型问题进行处理,最终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如果说《阳光问廉》的直播曝光是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手段,那么就必须寻找“能导向积极未来”的展现监督最终目的的新型节目形态。巴中市为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做实《阳光问廉》后半篇文章,构建从问题曝光、全面整改到制度建设的工作闭环,依托《阳光问廉》品牌优势,立足劳务输出大市实际,紧盯一老一小的吃住问题,创新开播《眼见为实》全媒体直播节目,节目现场设置了多个环节,首先是纪检发布相关的问题及整改说明,接着在局长“交货”环节各相关部门对整改问题的措施方案或者成果予以公布,在媒体连线、群众见证、书记点评等环节实现各方力量的互动,让曝光问题的整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切实构建《阳光问廉》曝光典型、《眼见为实》正向引领的监督新模式。

3 成效:解决“急难愁盼”,让群众“眼见为实”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共建共治共享”,指的是全社会人员要以主人翁的角色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将“建设性新闻”理念融入舆论监督“引导积极的未来”的本质内涵就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此精神下,巴中广播电视台《阳光问廉》后半篇节目《眼见为实》应运而生。

2021年2月,为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巴中市委市政府将“三小两房一证”集中治理纳入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筹安排,向民生痛点、难点、堵点“亮剑”。2021年6月25日,正式开播了第一期《眼见为实》全媒体直播节目,“解决急难愁盼小问题·赢得民心向背大政治”是第一期节目的主题,紧紧围绕全市“三小两房一证”集中治理专项行动,从基层群众的吃住问题着手,聚焦基层食药、公租房申请、不动产登记证办理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焦点、痛点问题发力。节目直播期间,赢得了现场嘉宾及直播间里超过20万群众的好评和点赞。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亲历”“见证”的需求,《眼见为实》在节目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从第一个环节“纪检监察现场发布”,到“市级主责部门‘一把手’报告整改进度和成效”,再到“一线执纪执法人员现场讲述”“‘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实地观察、现场质询”“市领导现场点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让群众了解问题治理的过程和问题治理的成果。此外,对某一类问题相关部门下一步的治理计划和目标也会现场公布,这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监督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例如:采取视频传输设备4G直播连线,让观众现场观摩不动产登记证颁证和公租房摇号办理的现场实况;邀请一线执纪执法人员、学校校长、幼托机构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小诊所、小卖部经营业主等畅谈“集中治理”的切身感受等。在治理的过程中,节目组把群众力量嵌入治理工作之中,首先是进行问题摸排,然后将线索移交纪委部门,倒逼相关部门进行乱象整治,最后相关部门对典型问题建章立制,以此逐步构建起以纪检监察专责监督撬动主责监督、职能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贯通融合、同向发力的建设性监督格局,监督的效力渐次释放。

4 启示:打造建设性舆论监督品牌的“四力”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理念。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要增强“四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如今,巴中《阳光问廉》已成为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首肯,巴中市委、市政府重视和信任,传媒业界和学界认可,老百姓欢迎和喜爱的舆论监督“麻辣烫”品牌。《阳光问廉》节目曝光问题,《眼见为实》节目促进整改,两档节目共同发力,构建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构建是主体责任落实的新抓手,是纪委服务大局的新举措,不仅营造了媒体舆论监督的新生态,更是探索出了群众参与自治的新路径。在打造建设性舆论监督品牌的路上,巴中广播电视台《阳光问廉》栏目团队对“四力”有着深刻的践行和体悟。

4.1 用脚力“丈量”群众诉求

《阳光问廉》作为舆论监督节目,每天都有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每一个线索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因而实地走访调查核实是节目的重要环节。栏目记者深入调查研究,走进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新闻现场,获取一手信息,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更好地摸清实情,把握现状,为舆论监督获得真实的线索。

为了促进问题整改,节目组在全媒体直播期间还会派出4G直播小组前往问题现场。如在2017年第三期节目《平昌县青云镇石院村:新居缺厨卫 脱贫户住危房》中,贫困户的房屋处于滑坡地段,房屋地基塌陷,多处墙体倾斜,依靠木棒支撑。年底修好的新房不通水电,甚至连厨房和厕所也没有,根本无法入住。直播前几个小时,4G直播小组直接来到贫困户家里。当地党委政府知情后,马上组织施工队,连夜加班施工。第二天,县委书记又去了这几户村民家中看望,随后,全县投入9000多万元整改同类问题。

4.2 锻造火眼金睛,挖掘问题由表及里

着眼于大局大势,才能找到新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阳光问廉》栏目记者始终保持洞察时势的敏锐观察力,善于发现、善于辨别。高度重视关注民生热点、发展痛点和社会焦点,及时掌握社情和民情,练就敏锐“眼力”。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如在各县区提供问题线索时,一些知情者只把一些细如芝麻的小线索提供给暗访组。在这种情况下,能否从表象的小线索中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是对暗访组能力水平的一种考验。所以,栏目记者对各种遮遮掩掩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火眼金睛通过A线索发现“A+问题”,甚至是B问题,打被问廉的县区和当事人一个措手不及。

4.3 善用“脑力”创新监督节目形态

作为四川省“纪检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麻辣烫”品牌,《阳光问廉》这档让人红脸出汗的“麻辣”节目润物无声地传递温度,以建设性理念“引导积极的未来”。《眼见为实》节目以创新的节目环节设置,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检验工作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彰显了全市各级各部门“信仰坚定的政治底色”“勤勉敬业的奉献底色”“为民实干的担当底色”,让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这得益于栏目组以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切实履行了舆论工作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在舆论监督中,栏目组既身临其境摸查问题,又跳脱局部看全局,与上下左右展开联系。不墨守成规,敢为人先,大胆创新。从《眼见为实》节目形态来看,各级各部门纷纷立足当下实际、展示成绩、总结不足、描画蓝图;让主责部门一把手面向群众现场交卷、落实整改、作出承诺;让群众现场阅卷、见证变化、参与监督。面对面反馈、面对面答复,用最直观的方式把“敢”字写在前面,把“干”字落到实处,把“民”字放在心上,让舆论监督起到正向效应。

4.4 用“笔力”书写鲜活教材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如果讲述不到位、有偏差,即便案例真实,也会给人刻意夸大、站不住脚的印象。好笔力能找准受众的利益关注点,形成思想共鸣点,让群众听了说“我也遇到了,有同感”,官员看了想“我工作没做好,有责任”。

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更重要的是提出解决方案促进问题的解决。写作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行文风格都会影响节目呈现效果。《阳光问廉》栏目记者遵循“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原则,用群众习惯的语言,群众乐于接受的风格阐述观点,努力做到写得实、写得新、写得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发挥舆论监督的最大效应。

5 结语

《阳光问廉》节目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纪检监督的延伸,是涵养清风正气开展警示教育的鲜活素材。2021年6月,《眼见为实》全媒体直播节目,既让人民群众监督整改、见证变化、现场阅卷,又让主动作为履职尽责的官员获得展示的平台。《阳光问廉》曝光典型问题,“麻辣”问廉推动责任落实,正面引导春风化雨弘扬主旋律。2015年至今,从“推广”“推进”,到“深化”,再到“持续深化”,与全国各省市相比,四川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之高、推行力度之大,让全国传媒同行羡慕,目前已吸引广东、山东、陕西、甘肃、贵州及四川省内数十余个地市(州)到巴中广播电视台实地考察。《阳光问廉》已然成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名片,也成为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问廉巴中建设性
剑阁:以“问廉之形”赋“治理之效”
冲突与和谐:建设性冲突视角下的组织活力激发与和谐文化建设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问廉会上市委书记问:“你们后背湿了没?”
开篇的话
阳光问廉:“辣”红脸“,晒”出汗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