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吒重生:少年英雄银幕演化与自我超越
——基于动画电影的研究

2022-12-27JESSICALIN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哪吒传统文化

JESSICA LIN 花 晖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无数的智慧与文明,这些文明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强烈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首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文化也开始被更好地传承和宣扬,并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画电影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另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发展和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及国际大环境有所关联。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对传统文化进行改编的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大鱼海棠》等。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着不俗的反响。

1 中国神话故事影视化研究现状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改编的影视作品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其呈现出一个趋势,即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从针对儿童的动画慢慢变成一种以娱乐方式传递新时代价值观的媒介。学者周逸欣认为,中国传统故事影视化作品近年来能够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视听快感,科技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故事的窥探心理和好奇心;二是改编让传统故事的情节有了新鲜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三是民族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功改编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并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与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类影视作品的喜爱[1]。在现有文献中,对哪吒这一形象的研究也有较为丰富的成果。学者吴妍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传统故事人物形象哪吒的形象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哪吒最初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具有特定时期阶级化的特征,如《大闹天宫》中的哪吒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则代表的是崇高的革命先锋和无产阶级斗士;《封神榜传奇》和《哪吒传奇》中的哪吒所代表的都是与邪恶力量抗衡的正义的化身[2]。笔者认为,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动画形象的多元呈现和创新发展与社会发展往往是趋于一致的,但不论如何变化,其深层美学基因与文化根基是不会变的。笔者通过对中国文化故事所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整体研究后发现,所有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时代的内涵,传递着新时代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 从神话到银幕:少年英雄的影视化历程

2.1 哪吒的原型——三面八臂大力鬼王

哪吒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里的经典形象,常常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一次的改编都有不一样的形象特征。那么哪吒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呢?根据资料的记载,哪吒的原始形象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兴盛于道教与民间信仰,是道教护法神。哪吒最早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太平广记》中,《太平广记》中描写的“毗沙门天王子那咤太子”,就是指哪吒这个人物。另外,别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对哪吒的相关描写,大多数人比较熟知的就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那叱太子》里的描述,以及如哪吒闹海、重塑莲花身等神话故事。而在闹海屠龙的传说中也提到哪吒是一个有着三头六臂的怪物。可见在最初的神话传说中,哪吒是一个怪物的形象。总的来说,哪吒在古时候的原型是“三面八臂大力鬼王”[3]。

不同时期的哪吒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并不一样。事实上,从第一部以哪吒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出现后,至今已经有很多影视作品对哪吒的形象进行了改编,以下笔者将选取五个不同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以哪吒人物形象为主要对象的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了解哪吒的形象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影视作品进行演变的。

2.2 《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古典形象

《哪吒闹海》这一作品于1979年上映,当时的中国社会整体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变革的、发展的、生机勃勃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并且当时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所以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在影视作品中尤其能够体现出这种特性。因此,《哪吒闹海》中的哪吒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充满着改革的气息,他虽是一个身材矫健的少年形象,但有着成人化的趋向,并且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特有的勇敢和魄力,这就和他在此之前“福娃”似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这便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一个社会文化的偏好,并且在性格上也代表了社会文化所推崇的人物品格。进一步来说,《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勇敢、有责任心、敢作敢当,哪吒为了救小朋友和龙王进行斗争,并且在割掉自己的肉和骨头后去报仇,这体现的便是哪吒的忠义和孝道。

2.3 《十万个冷笑话》中哪吒的二次元形象

《十万个冷笑话》这部作品诞生于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扩张,社会生活和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喜欢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并且,由于互联网的一些特性,如实时性、交互性及传播性,各个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个时期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从哪吒这一人物形象上看,其不再是原来白白胖胖的孩童形象,也不再是白衣青衫的少年形象,而是由萝莉脸和猛男肌肉身材组成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得不说,这对于传统的哪吒形象来说是一种史无前例的颠覆,但却让人们感到震惊和快乐。这种二次元的哪吒形象,强调了个性和思想上的解放,很好地释放了人们心中的压抑之情,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特征。

2.4 《我是哪吒》中哪吒的勇敢形象

《我是哪吒》影片中的哪吒性格顽劣,在经历磨难后完成了蜕变,变得勇敢正直,并且敢于为百姓献身,极具正义感。这是继1979年《哪吒闹海》后第二部以哪吒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也是中国该题材的第一部3D动画电影。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部作品不论是影片风格还是影片内容的呈现都和早期其他哪吒相关的影视作品有所不同,3D技术的应用让整个影片呈现出更震撼的视觉效果,3D的呈现形式突出了打斗效果,从侧面丰富了哪吒的英雄形象。然而,《我是哪吒》这一影视作品出现的时间恰好是中国三维艺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三维艺术是动画电影的主流趋势,并且人们普遍认为技术才是动画作品的第一要义,艺术性已经不再被那么重视。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快感刺激,制作者们更是将三维动画做得更加暴力、血腥,由此达到吸引观众、争取票房最大化的目的[4]。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出品的有关哪吒的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更多的是体现其商业价值特征。

2.5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叛逆形象

从时代背景上看,2019年的中国处在一个文化上更加多元发展的时代,并且更加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早在2017年,中国就出台了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影视剧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再创作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便是其中之一。《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东方神话中经典的小英雄哪吒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编,影片不但在叙事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写,也重塑了这一东方神话原型的反叛精神。

2.6 《新神榜:哪吒重生》中哪吒的现代青年形象

《新神榜:哪吒重生》是一部极具现代化特性的动画电影,学者王海洲、张琳评论该影片是“通过‘重生’这一契机将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放置在一个全新的世界观里”[5]。影片中的哪吒一改之前哪吒的顽童形象,变成了一个符合当下群众外貌审美的亦正亦邪的公子形象。该影片既有古代神话特色,又有民国时期的风格,水墨画风十分具有诗意。从影片叙事结构上看,影片中所融入的现代科技元素,在古代神话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融入了时代的特色。而且,该片运用了大量神话与现实、前世与今生的对比,阐述了其中的轮回性,影片所表达的也正如其宣传海报中的那句话“世界是我们的”。这部影片中的哪吒是一个极具理想主义的人物,虽然外表是青年混混形象,但是极具反叛精神,舍弃了一切和外界斗争,极其热血。

3 少年英雄的自我超越及其发展借鉴

3.1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元素的运用当中。中国文化传承更多地体现在主题上,可以发现对于哪吒改编的作品在主题和故事结构上大体还是以哪吒与敖丙之间的斗争为主,后期的作品也多会在细节上致敬前人的成功作品。例如,《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敖丙被拔龙筋的细节,就和1979年的《哪吒闹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后期对于哪吒的改编大多是根据影片的特征加入了其他的元素。而从中国元素的运用上看,人物外表刻画和影片整体风格都有许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李云祥的丹凤眼和发髻的设计就源自于古代的绘画。总的来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改编时,需要注意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这几部哪吒动画电影,不论如何改编,闹海、拔龙筋的主线故事依旧是保留不变的,只是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在将传统文化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制作者需要保证传统文化故事选题、中国元素及文化根源不变,而根据时代的特征融入新的元素。

3.2 以创新为路径

传统文化中人物形象的银幕化创作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突破原来的形象,如此才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对于传统文化故事改编来说,保留传统文化内涵是其基本的核心所在。但是,传统的故事一般来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要想对家喻户晓的内容进行影视改编,就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这也代表着影视人物形象需要更加以创新为路径进行发展。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论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还是人物的内在性格,都根据时代的审美赋予了不一样的特征和内涵,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在整体的情节上又和人们所熟知的情节主线相同,保留了人们的原始认知起点。

3.3 融入时代的内涵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变革的、发展的、生机勃勃的特征;在21世纪初期,由于各种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变得更加开放,各个国家的文化都能够进入中国,当时的时代特征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而到了现在,社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也开始多元发展。不难发现,那些与哪吒相关的成功的影视作品都有着那个时代的内涵和特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偏好,所以才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传统文化故事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和一个民族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特定时期的主流大众的审美偏好。所以对于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改编,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重构,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再创作。

3.4 符合受众审美

影视作品的受众广泛,只有符合受众的审美,才能够有市场,才能够广泛传播。影视作品的发展主体是受众,传统文化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二次创作只有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受到各个年龄阶层和各个层次受众的喜爱。在对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考虑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文化形式,了解受众的思想和审美,由此来设定作品的故事内容和细节,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符合受众的审美,并能获得更高的观看量,吸引更多的受众。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所体现的友情、亲情等就使得故事充满温情,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观看;《新神榜:哪吒重生》所加入的民国风和现代元素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4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诞生到现在发展过程中的精华,需要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不断地被传承,历史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民族内涵所在。近年来,随着中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对历史文化人物形象进行进一步改编的作品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影视化改编不仅仅只是将内容生搬硬套,而是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编,只有以观众喜爱的方式呈现符合观众审美的内容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猜你喜欢

哪吒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