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动画英雄形象塑造创新路径研究

2022-12-27张梦钰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动画英雄群体

张梦钰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高校课程中,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人才培养。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艺术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1]。动画专业属于目前艺术类高校新兴学科,学生的艺术观与创作观受生活、教育中的所观所感影响,会被动画中传递的情感、优秀价值理念所打动,从而投射到创作中。但从思政角度来看,目前思政动画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弱,学生参与思政动画的积极性不高,作品也普遍呈现出对网络、院线动画的模仿状态。高校应当打破思政动画与高校动画创作的“次元壁”,通过塑造极具感召力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传递思政教育内容,消除思政课程的教化痕迹。

1 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动画英雄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育动画通过角色的成长经历和伟人壮举来反映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和人间大爱,其中的英雄形象依据人物性质可分为历史英雄、神话英雄、革命英雄和平凡英雄。目前,我国流行的思政教育动画数量少,在所有动画题材中发声微弱,在网络平台上的播放量低,并且大多思政动画仅限于宣传教育,没有达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效果。

1.1 “完美”角色削弱趣味性,与观众情感黏 性弱

思政动画中塑造英雄人物,通常着重突出正面英雄形象。由于篇幅短小,主要角色虽然明显,但思政动画的观众以青年学生群体为主,由于故事年代久远、形式老套,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很难打动学生的内心,更难以产生牢不可破的情感黏性。

英雄角色的故事选材往往基于现实生活原型的真实事迹。英雄事迹经过新闻、报纸、纪录片等媒介的展示,本身具有与动画艺术气质相反的严肃性,这种严肃性无形中影响了动画创作的能动性,思政动画一直无法完全打破这样的藩篱。

1.2 形象固定单一使价值理念单薄

以往思政动画取材较为固定,英雄形象选择主要集中在党员、医生、军人、干部等思想层次较高或者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职业形象上,设计出来的英雄形象也较为固定。高校学生对以上群体的接触较少,虽然会对英雄产生崇拜之情,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很少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今,榜样更多存在于生活中,如清洁工、外卖员、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的热心市民等。相比之下,以往思政教育动画中的英雄缺乏普通人形象。比如2016年播映的动画《最可爱的人》,讲述了多个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但形象带着极强的标志性,主角的人物特质都是为了表现相同的主题,缺乏对每个角色的深刻塑造;少儿动画电影《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则掉入了角色失真的“漩涡”,在少年儿童心中有着独特地位的英雄王二小,在故事中被强化了英雄形象,有着超出儿童身份的能力,因此许多成年观众不愿将影片推荐给孩子看。固定单一的形象必定导致传递的价值理念空洞单薄。首先,高校学生已经具备洞察世界的基本能力,对于单一传递“真善美”形象的影片已经失去耐心;其次,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对于无聊、呆板的事物忍耐度较低,一旦感到无聊,便会放弃观看,这就使得英雄形象带来的思政教育效应大打折扣。

1.3 教化痕迹过重,影响力弱

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文娱产品的耳濡目染。将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动画媒介运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同样具有很强的教育感化作用。思政动画中的英雄人物肩负着“说教”受众的使命,因此需要着重对待。

学生倘若在动画中感受到与语文课本中相似的英雄形象塑造方法,自然会产生对教化痕迹的抵触。动画艺术注重塑造典型角色,但思政动画过于注重英雄“伟光正”的形象,会导致角色产生的教化印象先于内容表达,与动画观众的预期不符。同时,教化痕迹重的英雄形象,会削弱动画传播优良思想的优势,且生硬的说教容易引发学生群体的质疑与抵触,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某讲述脱贫致富励志故事的动画,使用了大量的直接说教,难以让学生群体产生共鸣。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压力大,如果对动画内容的艺术处理不够,思政动画就会像普通的宣传教育内容一样无法打动青年学生群体。

2 课程思政视域下动画创作课程英雄形象塑造的创新路径

动画创作是动画专业核心课程,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规划性。目前,高校学生大多不愿意创作思想政治题材的作品,更向往表达内心世界。由于学生群体涉世未深、见识不够,因此在创作中呈现个人生活感悟、神奇想象的居多,表现中华文化、红色革命精神的较少。即使在思政主题的动画创作中,也有着题材固定、内容单薄、形象缺乏新意等问题,缺乏对当下思想政治的深刻解读。因此,笔者立足课程思政的角度,围绕英雄塑造提出几点举措,以期启发学生进行深度创作,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政元素。

2.1 树立符合动画语境、立足时代的角色塑造 理念

动画媒介要想表现英雄人物,就要将英雄人物当作动画角色来看待。纵观全世界动画中的英雄形象,无论是美国漫威的超级英雄,还是日本动画中拯救世界的少年少女,这些人物都是符合动画角色的塑造语境。动画角色要简单化、类型化[2],有鲜明的甚至夸张的人物特征,才能够在动画中绽放魅力。常见的动画人物表现手法有拟动物化、性格夸张化等,表面看来不适合表现思政元素,但在中国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系列片中,使用拟人化的兔子来表现革命英雄群像,用鸡和鹰等动物形象来表示日本、美国等,形象鲜明、辨识度高,便于理解。稚气可爱的简洁造型和“软糯”的外在形象,加上对网络词汇的恰当使用,使得动画艺术特征鲜明,在令观众感动之余也传递出了让人热血澎湃的革命能量,深受广大青少年观众喜欢。动画的角色塑造手法接近于漫画,对人物的呈现是以点带面的,以外放、明示的表现手段来揭示人物的性格。英雄人物在动画中应当先成为可亲可爱的动画角色,要让成年人和儿童都看得懂,创作者应以典型、个性化的性格或生动、鲜明的人物造型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以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动画中描绘的英雄人物还给动画语境,鼓励学生用现代的多元化艺术手法来塑造英雄人物,也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增强创作认同感。

思政视域下的英雄塑造需要很强的时代性,这与动画传播的时效性有共通之处。动画表现的内容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时代也需要英雄和榜样力量来巩固精神建设。文化开放包容的当代,青少年期望用新潮、有无限可能性的动画媒介来传达个人情绪,并企图找到共鸣,相对忽略对社会中英雄人物的关注。在思政动画创作中,发掘当代英雄是丰富英雄形象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学生群体应当“走出去”,关注身边大小事,多累积创作素材,在英雄人物事迹中感悟时代精神,创作具有社会价值和时代情怀动画作品。

2.2 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塑造角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现实主义题材动画常用的角色塑造办法,可以拉近角色与观众的距离。在思政动画中,这样的塑造手法也可以让角色形象更真实丰满。当代青年较为青睐在镜头外有真实感的明星,英雄也一样,也需要与观众拉近距离。在口碑良好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史上最丑”的哪吒深受观众喜欢,该形象颠覆了《哪吒闹海》中相对完美的哪吒形象,塑造了一个嘴硬心软、贪玩却有情有义的哪吒。而思政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多是有历史现实的角色,改编幅度有限,更需要学生深入生活,挖掘真实素材。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生活中小人物之间的梦想表现得鲜活浪漫,被称为“病猫”的少年阿娟,会在小镇里的街头巷陌绽放舞狮梦想,也会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掩埋内心伤痛,角色随着经历不断成长,这些都是基于留守儿童生活经历的艺术化表达。思政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塑造也要“接地气”,抓住贴近生活的情感密码。202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短片《大鸾——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中,树荫下的母亲指导周恩来认字写字,生活化的场景生动呈现了周恩来童年读书的经历,生活化、诗意化的描述是该片受到好评的原因之一。《聪明的顺溜》系列动画也通过青年新兵视角讲述有趣幽默、真实的军队生活,来传递强国梦和强军梦的情怀,深得青年观众好评。因此,贴近人民生活的英雄形象更容易打动人,同时能够锻炼动画专业学生洞察生活的能力。

2.3 采用立体多元、以小见大的角色塑造手段

立体多元的英雄角色塑造能锻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创造力。当下时代需要的英雄不只是历史英雄、神话英雄和革命英雄,还有更多平凡英雄,比如默默无闻守护边疆的军人、村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医护工作人员,去乡村支教无怨无悔的青年党员,为建设乡村任劳任怨的扶贫干部等。这些人物都蕴含着巨大的英雄能量,代表着这个群体最可贵的精神。学生群体需要意识到当下时代英雄范围的变化,身边的小榜样也能塑造成为英雄。教师还可以利用“同龄人效应”,引导学生多加关注青年英雄事迹,围绕年龄相近的英雄人物进行贴合真实的艺术创作,同样能达到对学生间接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动画短剧集《在那遥远的地方》通过儿童、动物的视角,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独立制作原子弹的恢弘历史,传递了“两弹一星”的精神。新奇的视角和有趣的表达,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关注,都使得动画妙趣横生。动画适合用“以柔克刚”“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英雄角色的魅力,这种表现手法使青年群体易于产生共鸣。

3 英雄形象塑造对高校思政建设的意义

3.1 英雄感召力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正向影响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英雄能够激励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更加积极面对困难,而拥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的英雄,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力符号。当下,高校部分学生有着对动画精神世界的“狂热”,也会以“中二病”来解释自身冲动、无惧他人眼光的言行,他们易受英雄事迹的感动,既是英雄故事的观众,也是英雄形象的创作者。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英雄”榜样的力量,要运用好该形象的感召力,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英雄形象塑造,启发学生感悟形象本身向上的精神力量,并以青年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介入动画创作,给更多的青年学生群体带来正向的思考和激励。

3.2 英雄动画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完善

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群体呈现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尖锐问题,《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每个时代英雄故事传递的精神,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高校可以打造不同思想内核的英雄动画形象,来帮助建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帮助思政精神以更柔软、更艺术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对英雄形象的艺术化创作也可以联动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外,实现课上、课下的共时性传播。

3.3 英雄动画以学生为中心创作产出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1]。动画创作课程本身符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学体系,将英雄主角塑造引入动画创作,可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创作的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既是有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人心的思想教育[3]。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应将课程思政的理念介入动画专业的核心——动画创作课程的教学中,并以英雄形象创作为主要线索,完善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在动画创作中塑造英雄形象,既可以加强动画创作实践能力,又能从多元化的角度深入挖掘英雄形象的魅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动画英雄群体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英雄犬
做个动画给你看
我的动画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