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认同到价值观浸润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2-12-27高宪春
高宪春 薛 欢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红色历史动漫网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于2015年3月5日正式推出第一季,直至今日已更新到第六季。《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至今的革命历史与风趣幽默的动画短片结合起来,在开辟政治题材动漫全新解读方式的同时,掀起了一波爱国热潮。目前,学界对动漫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符号,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动漫进行分析。动漫虽然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技术和手段,但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动着的漫画”,而漫画本身是一种纯视觉的艺术,除了一定的语言符号外,更多的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即图像。本文将从图像学的角度,探讨国产红色题材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如何实现从视觉认同到价值观认同,再到价值观抽象浸润,进而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1 线条色彩的融合:可爱Q萌画风产生青少年视觉认同
潘诺夫斯基认为,解释作品的第一个层次是前图像志描述阶段,研究的对象是“艺术的母题”,即“自然主题”,如果把动漫分解成一帧帧的图像,那么每一帧图像中由线条和色彩所构成的“纯粹的形式”就是“自然主题”,可以将其划分为事实性主题和表现性主题两部分。事实性主题的认识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而表现性主题的认识则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感受力。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的一帧兔子半睁着眼睛吃西瓜的图像为例,观众将线条和色彩构成的某些形态与脑海中对兔子和西瓜的认知相结合,构成了对“兔子正在吃西瓜”的事实性主题的认识,而观众依赖于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情绪的感受力,则移情到“兔子不开心的情绪”这一表现性主题。对于“自然主题”的分析并不需要特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也不需要对图像的内容和本质进行深层次研究,这一层次的分析只停留在主题和意义的最初领域。
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对动漫作品的分析更偏向于“所见即所得”,而动画是以漫画为起点,结合电影的表现技术和手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虽然动画与电影的发展在技法和器械层面有所交叉,但是它的美学观从一开始就与电影不同,动画的创作同时汲取了纯绘画的精致艺术和通俗文化的漫画卡通精华,具有前卫精神和庸俗文化的双重属性[1]。纯绘画的精致艺术奠定了漫画作品的整体面貌,漫画带给青少年的不单单是一种“听故事”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审美的享受。正如日本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一书中所说的:“在后现代世界中孕育出来的新世代,从一开始就将世界认知为数据库,认为没有看穿整体世界的必要。”[2]传统的故事消费已经转变为全新的数据库消费,而在这些数据库中,一种被御宅族称为“人物萌”的要素尤其突出,学者东浩纪在书中将其定义为对动漫角色或偶像所产生的虚构欲望。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爱国动漫,以可爱Q萌的动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崛起,其在线条方面的选择以圆润流畅的细黑曲线为主,在色彩方面的选择则以温和的低饱和度色彩为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通过圆润流畅的细黑线条塑造了可爱呆萌的动物角色形象,这些动漫角色在轮廓细节的处理上以柔和的曲线为主,这种体型上的柔和构成了一种“萌要素”。同时,曲线的柔和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越是弧度平稳圆滑的曲线越能带给人视觉上的柔和与愉悦,使人紧绷的心情得以舒缓放松[3]。大面积平涂低饱和度色彩的方式,有强调物体形状的效果,在塑造动漫形象方面,则体现为兔子超大比例的头、鹰酱超大比例的喙,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萌要素”的运用,通过放大个别人体部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漫角色的拟人度,从而避免出现恐怖谷效应,增加了观众对动漫角色的好感度。除此之外,《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二毛头上如触角般的翘发、美少女形象的飞机以及每个角色形象特有的口头禅和动漫片头的各地方言播报等都体现了“萌要素”的运用。
线条和色彩构成的某些形态形成青少年阅读动漫作品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青少年是否会“入坑”某部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选择以可爱Q萌的画风为主,一方面给青少年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以简胜繁,塑造了一种“萌”的效果,增强了青少年的视觉认同感。
2 符号主题的契合:红色历史触发青少年价值认同
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解释的第二层次是图像志分析阶段,解释的对象是程式主题,即将一定的主题和概念与形式相结合,组成一个图像或符号[4],这里的图像或符号指的是寓意或故事。程式主题脱离了单纯对“自然主题”的分析,加入了对一些主题和概念的理解,这也导致观众对程式主题的理解必须借助一些相关的文献知识和概念认知。
将动漫中的角色作为“程式主题”分析的最小单元进行分析,观众只有基于对一定国家的国旗、文化、特色等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将各个角色与其所象征的国家一一对应起来。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中,只有了解红色五角星符号、镰刀和锤子组成的符号、国鸟白头鹰代表的含义,才能准确将兔子、毛熊、鹰酱和中国、苏联、美国一一对应起来。而将诸多动漫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程式主题”的较大单元进行分析,则需要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关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否则观众就只能理解动漫作品的“自然主题”,而不能理解其“程式主题”,比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有一帧毛熊和鹰酱互相舔着冰棒进行对峙的画面,如果观众不能够成功解读“毛熊”“鹰酱”“冰棒”的象征意义,就体会不到作者将“冷战”刻画为“冰棒”这一旨趣。
特定的文献知识和概念不仅是观众理解动漫作品“程式主题”的前提,而且能更好地帮助观众对动漫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内在主旨进行联想与猜测。此外,高质量的动漫作品还能激励观众对遇到的“程式主题理解障碍”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对某一方面特定文献知识和概念认知的积累。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以中华民族鸦片战争至今的革命历史为背景和题材进行创作的,第一季到第三季主要以讲述鸦片战争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为主,第四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为主线,第五季以介绍一些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英雄人物为主,第六季则以抗美援朝的历史为主。青少年只有对这些红色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动漫中的“角色”和“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指代,进而理解作品情节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不仅通过动漫角色及其互动抽象地刻画了红色历史,而且在每集动画短片的片尾,都播放了与本集动画短片内容相关的真实历史图片或影像资料的视频混剪,现实和动漫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这些红色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青少年的价值认同。刘永芳教授在《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一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价值观进行了研究,认为从个人学角度来说,“价值观是个体本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5]。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主动地对社会生活中传达出的价值认识进行筛选和内化的过程,这说明价值认同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和判断吸收的过程。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事件和活动的集合,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精神”等,青少年通过建立正确的红色历史认知,能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价值认同。以《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的朝鲜战争为例,兔子们为了保卫祖国,敢于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跟战斗力强于自身数倍的鹰酱正面对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青少年通过对这段红色历史的了解,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进而触发对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
3 意义内涵的升华:动漫角色强化价值观的抽象浸润
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解释的第三层次是图像学解释阶段,解释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内容的分析上,利用综合的方法寻求艺术作品中本质的东西,即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深层次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等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也被潘诺夫斯基称为“征象”,而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这种“征象”则表现为动漫角色身上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在这一阶段,作品的影响不再仅停留于情节的价值观认同上,而是实现了有效迁移,即通过多元化角色的互动与呈现,达到移情效果,将其中的具体事件与形象抽象为日常思维的模式,用以理解日常事物,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接人待物的价值倾向。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红色历史为主要叙述内容,将中国的萌化形象“兔子”作为叙事主体,主要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又暗含在动漫作品的每一个动漫角色中,这些“形态各异的动漫形象或角色”的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青少年,并且随着青少年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建构。此外,青少年对这些动漫角色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也不断强化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的第一个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对青少年而言,这一过程具体到动漫角色则表现为代入感,即身份认同感。《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读者之所以能一眼就分辨出兔子等动物,是因为他们脑海中对各种动物丰富的视觉资源。但是,读者之所以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代入卡通符号角色,为卡通符号注入情感和精力,赋予它们生命,则要归功于卡通符号特有的构造原理。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动漫角色都不可能像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角色那样逼真,它们或多或少都要被卡通化,线条勾勒的大致轮廓和阴影细节与色彩填充的质感,每一处都会让读者和动漫角色之间产生疏离感,也正是这种疏离感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动漫角色都仅仅只是一种概念,这也更容易让读者对动漫角色产生身份认同感。与此同时,卡通化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物进行精简和抽象,淡化人或事物形象中过多的细节,凸显人或事物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这种构造原理让青少年能轻易地理解不同的动漫角色的人格特点,在参照自身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身份认同感。卡通符号生来就具备这种使观看者产生身份认同感的特点,这也是它能够轻易融入全世界的大众文化的原因[6]。
价值认同的第二个过程,即判断吸收的过程。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兔子形象主要表现了爱国、正义、善良、勤劳、勇敢等多种价值观。这些抽象的价值观是通过兔子在历史情景中的具体形象和行为展现出来的,在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吸引青少年全身心沉浸于动漫世界,使其对作品的形象认知和价值观产生认同,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作为一部讲述红色历史的动漫网剧,将线条色彩与符号主题相契合,促成青少年从视觉认同、形象认同到价值认同,实现抽象意义的升华,采用游戏专有话语、各地特色方言等方式,打破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壁垒,拉近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因对“萌化”了的国家形象的刻画和对历史故事的独特选择,受到了一大批青少年的追捧,在哔哩哔哩拥有5.2亿的播放量,在引导青少年关注红色历史故事的同时,展示了为国家繁荣富强而牺牲的英雄人物的风采,引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对红色文化的讨论,在构建青少年价值观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