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策略探究
2022-12-27罗脒施
罗脒施
(作者单位:成都巨匠道元科技有限公司)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各行各业必争的资源,并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可视化传播。可视化传播是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新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新闻信息呈现方式,而且可以满足网络时代人们碎片化、浅层次阅读需要。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新闻可视化传播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因此,立足大数据时代背景,探讨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2012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大数据是继互联网、云计算之后的又一颠覆性技术革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央处理器计算速度显著提高,硬盘存储容量急剧增加,网络带宽持续上升,感知式系统阶段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数据产生方式急剧变化。大数据是超出任何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集,传统数据库工具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收集、管理、分析、存储活动,具有多样化、高增长率、海量的特点[1]。
从来源上看,大数据源于计算机、物理世界、人类活动几个领域,如多类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科学实验、数字设备运行、人们经济活动等[2]。
2 新闻可视化的内涵
新闻可视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图像学,最初尝试者是《纽约时报》《卫报》等。新闻可视化强调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交互技术,挖掘数据潜在含义,并用直观、动态的图表(网状图、散点图、地理图、网络图等)对抽象数据进行具象化表达,制作兼具互动性、高度参与性的可视化信息,便于受众在短时间内重新认识复杂事件。从本质上而言,新闻可视化就是将数据图形化,以使信息传达更为高效、直接[3]。而从传播途径上来看,我国可视化新闻主要传播渠道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等。
3 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的优势
3.1 拓展数据新闻报道领域
大数据时代涌现的海量数据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充足驱动力,进一步拓展了数据新闻报道领域。特别是在各行各业对数据价值认识持续朝着高水平发展的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数据开放运动浪潮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认真挖掘丰富的数据资源。如四川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1—2月四川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各行业的生产情况和物价变动等情况,新闻工作者可借此完成优秀的数据新闻报道。同时,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敏锐的数据意识与专业的数据再加工技能,挖掘各个行业与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定期发布的各行业统计信息,实现多领域数据新闻报道。
3.2 弥补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缺陷
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体,注重微观节点捕捉与细节表达,对于宏观社会现象关注不够,极易陷入新闻报道乏力的困境。即便加入权威专家学者或政府人员采访片段,也无法有效把控新闻观点,极易被不同立场的权威人士利用,威胁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弥补了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的不足,可以利用大规模抽样调查甚至普查代替个案探访,借助客观数据充分阐释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将新闻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有机结合,读者也可以通过数据了解新闻内容与自身的联系。
3.3 满足多方新闻交互需求
大数据时代,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这改变了以往新闻表达聚焦于文字的叙事方式,数据成为主体叙事语言,通过数据可视化可以为读者展示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加优良的阅读体验。作为一种无固定程式、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形式,交互的可视化传播可以降低读者认识复杂情境的难度,摆脱语言单薄叙事的状况。同时,在碎片化浅阅读、快节奏时代,生动感性的图像化表达形式可以适应读者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结合的要求,为不同背景、不同知识经验的人进行新闻信息交互提供平台。在这一平台中,读者可以通过简单动态操作与终端互动增强用户感知,提升用户参与感与沉浸感。
4 可视化新闻传播的困境
4.1 数据叙事框架不完善
在可视化新闻传播过程中,数据叙事框架不完善问题出现较频繁。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新闻从业者错误地将数据新闻看作单纯的数据展示,过分注重形式美感、视觉效果,大量运用可视化呈现元素,忽略了数据叙事内涵,导致新闻告知功能被大大削弱。比如,在2018年2月16日,《数读》推出题为《2018年第一张汪星人全家福,祝您狗年大吉吧》的新闻,该新闻大量使用了以狗为主体的插画,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狗的习性爱好,制作成本较高,装饰丰富,但装饰元素过多,且内容过于冗长,不太符合当今快节奏的阅读习惯,以至于很多读者没有耐心细细读完,未获得良好的体验,影响了预期效果达成。
4.2 新闻报道交互性弱
在新闻呈现方式方面,当前新闻可视化传播包括常规静态信息图片、动态交互图片、“静态信息图片+动态交互图片”三种类型,常规静态信息图片应用频率远高于后两者,使得新闻呈现方式呈现出平面化、静态化特点,受众依然是被动获取。比如,部分具备可视化传播价值的新闻在制作时,文字、图表结合较为简单,存在拼凑的情况,未详尽梳理信息,也未深入分析图标,而重要信息表述缺位与信息解读不足,阻碍了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进程[4]。
4.3 传播时效性不高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传播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新闻数据可视化处理、叙事形式转换、内容制作需耗费海量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新闻可视化叙事效率、效果提升与内容简化错位,新闻可视化叙事与传播时效性方面呈现出较大的矛盾,往往制作好再传播的时候,受众已从其他渠道获取了相关信息,时效性已不再。这种情况下,新闻可视化传播的速度优势就大大削弱,无法引发受众关注,最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4 数据采编流程受阻
大数据时代,部分新闻记者及其他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可视化传播认识停留在浅层,即新闻可视化传播是借助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绘制的信息图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及其他新闻从业者未借助工作契机梳理可视化传播中数据采编流程,致使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采编流程受阻,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无法有效衔接,降低了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可信度。
5 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策略
5.1 完善数据叙事框架
5.1.1 构建交互地图
可查询的交互地图是以空间地理数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强调用数据地图构建的方式表达污染事件波及范围、城市空间变化、地震余震发生情况等。在可查询的交互地图构建时,新闻从业者可以利用基于谷歌地图(Google Maps)的Fusion Table工具,依托地理大数据,科学构建[5]。
5.1.2 运用信息图
信息图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表现形式之一,多借助涵盖数据、信息的图表进行复杂信息阐释,使得读者能够一眼抓住核心信息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在信息图应用期间,新闻从业者可借鉴《数字之道》《图解天下》《数读》等数据新闻栏目经验,遵循简洁的原则,去除冗余信息,规避形式重于内容、信息图复杂晦涩等问题。同时,新闻从业者可以合理运用图解、摄影照片、动画、插画图表、视觉装饰等视觉元素,发掘相关元素信息告知、视觉吸引作用,吸引读者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图主题可视化设计时,新闻从业者应落实抓大放小、以少胜多的原则,适当“做减法”,统筹图形装饰的扁平化处理、版本空间简化与色彩对比统一。比如,《新京报》的《新图纸》系列版本整合了以往零散隐蔽、简单枯燥的新闻信息数据,将新闻可视化信息与读者视线直接对接。又比如,北京新发地官网公布的《北京新发地每日价格行情》系列,将蔬菜、水果、肉禽蛋等不同种类的产品的最低价、最高价和平均价等信息通过信息图形公布出来,形成一个视觉中心,全部信息均聚焦于价格表中,清晰可见;《北京新发地市场行情分析》每周发布市场行情动态,通过不同产品的平均价走势对比图,简单凝练地剖析了北京新发地各种商品的平均价和上周同期对比情况,阅读效率显著提升。
5.1.3 运用动态图表
动态图表多用于财经新闻,用丰富的可视化图表显示各种经济情况,使得相关数据抽象含义变得可知可感。在制作动态图表时,新闻从业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网状图、时间轴、折线图、柱状图等图表类型,并在文章开头集中展现,将信息表与文字分开,便于读者在文章开头了解主要信息。同时,新闻从业者应注重将图形设计、配色选择、动态效果有机结合,做到简约、优美、时尚、和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5.2 增强新闻动态交互
5.2.1 以交互网页为载体
新闻从业者可在挖掘、分析庞大数据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读者阅读参与需求为重点,综合运用进度条、过滤、幻灯片切换、变焦、超链接等交互设计方式,提升新闻的多维性、立体性,进而以交互网页为载体,允许用户选择预先提供的浏览路径,通过用户点击页面任务、图案给予图像或声音回应[6]。比如,2016年,网易新闻用Axure搭建了下线框交互与动态图结合页面,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进度条跳转,或者循环播放轮播图。
5.2.2 合理利用游戏互动方式
新闻从业者可以尝试利用游戏互动方式,借助游戏特有的参与感、竞争感吸引读者主动参与,扩大新闻影响力。基于游戏互动的新闻可视化传播主要是以游戏形式呈现新闻内容,为读者提供以真实世界资源为基础的虚拟体验。当前我国新闻游戏多以H5形式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了解政务新闻的兴趣[7]。例如,上海越来越多的新闻开始借助云技术、实时传输网络技术进行传播,2021年推出“沪上星火”小程序游戏,用户可以在玩各种小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上海的红色地图,用别具一格的方式探寻上海的红色地标,深入了解上海波澜壮阔的红色故事。
5.2.3 落实新闻众包理念
新闻从业者可借鉴新闻众包概念,开放新闻数据,方便网络用户提取新闻素材,进一步拓展新闻与读者的互动范围。在新闻众包概念的引导下,新闻从业者可以利用计算机为读者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读者则可以通过操作提供的组件自设新闻内容框架并自定新闻浏览路径。比如,2021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围绕建党百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大主题以及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突出全国视野下的融合传播,联合旗下媒体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天目新闻策划“晒一晒,你喜欢浙江的理由”“集齐浙江金名片”等活动。上述活动通过极强的互动参与体验引发了裂变式传播。与此同时,浙江报业集团天目新闻英文频道搭建海外媒体内容合作网络,吸引意大利新华联合时报、法国侨报等境外华文媒体以及知名华人自媒体入驻,旨在发展海外侨胞资源,培育以国际拍客为中心的“In Zhejiang”海外社交矩阵传播网络。当前, “In Zhejiang”海外社交矩阵传播量超600万,用户总量超50万,重点推出的“打卡中国,在浙过年”活动点击量超150万。
5.3 提高新闻传播时效性
5.3.1 重构直播场景
针对当前新闻传播时效性不足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应积极抓住5G、物联网带来的新闻可视化传播形态重构机遇,借助探测器及卫星遥感图、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搭建大规模、权威性、低容错的移动新闻直播场景;或者借助5G超大链接给终端传感器、网络连接带来的机遇搭建基于算法的视频聚合平台,促使新闻领域数据采集进入传感化领域,经计算机软件轻易读取传感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从更加广阔(或细微)的维度观察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进而借助5G高精准度传感器,直接获得误差较小的视觉化报告,弱化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时效性与海量数据挖掘分析之间的矛盾。
5.3.2 建立智能平台
借鉴人民视频融合报纸与AR搭建动态报纸版面的经验,新闻从业者可以“5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驱动源,建设视频传播与智媒体立体平台,满足读者交互年轻态、沉浸式观感要求[8]。同时,为避免新闻可视化陷入专业堆砌困局,新闻从业者应参与制定适用于可视化传播的新闻生产原则、产品标准、流程规范与规则,严格把控数据源、可视化呈现类型、选题尺度与交互传播程度,在基本框架体系下实现高效率传播。比如,《封面新闻》就根据VR全景、H5微场景、音视频、直播等新闻可视化传播特点,基于24小时三班制工作模式再造了新闻报道结构,细分了领域栏目,满足了新闻可视化精准制作、审核、评价、传播需求。
5.4 梳理数据新闻传播流程
在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已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探索方向,越来越多受众倾向于借助影像视觉接收信息、参与互动。转变角色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效果改善的关键,新闻从业者应在文字、视频、音频传播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全能信息传播的能力,从数据搜集、组织、验证、产生、综合、撰写、编辑等方面,借助数据工具完成有价值的稿件编辑。同时,在传播视觉转向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应树立以数据传播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文字选题,搜索、筛选、剖析海量数据信息,用地图或图表完成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在数据搜集环节,新闻从业者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站中搜索、抓取关键词,或者从专门数据库、数据中心乃至数据网站获取数据,也可以从企业、政府公开数据中围绕选题抓取数据。
完成数据收集后,新闻从业者应利用数据清洗工具,清洗空白、重复、缺损的数据,并在特定语境中将数据转化为可使用、有意义的数据形式,进而根据数据的时空分布整合数据,并设置引导语,之后根据数据类型以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在灾害事件的信息图表报道中,多选择平面展开、点状呈现、线状呈现方式,以提升新闻信息可读性[9]。比如,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在报道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波音737事故时,根据Flightradar24、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社与江淮晨报社公布数据,以《一图看懂东航MU5735坠毁事故》为题,通过坠机前轨迹、原定计划轨迹的对比,线状呈现东航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到梧州市藤县埌南镇莫埌村的轨迹,并呈现了飞行速度及海拔折线图。同时,立足20年来境内民航失事事件,对失事地点、事故直接原因、航空类型、搭载人数、死亡及受伤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可视化程度较高,便于读者了解此事件及相关事件。
6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机遇,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的不足,而且可以拓展数据叙事领域,满足多方新闻交互需求。但是,当前新闻可视化传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如过于追求形式美感、时效性不足等,因此,新闻从业者应根据新闻主题、内容,落实列表简洁、内涵丰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据图表类型,避免单独追求形式美感与视觉吸引力。同时,增设进度条、超链接、过滤等互动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互动,提升读者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