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事件报道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探究
——以“7·20”河南暴雨相关报道为例

2022-12-27韦孟烨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灾情新闻媒体灾难

韦孟烨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灾难事件是指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1]。灾难事件发生通常具有突然性、迅速性、严重性,往往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灾难事件还具有复杂性,发生灾难事件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导致社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从而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既要快速准确地反映情况,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新闻报道的指导准则,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新闻”的系统看法[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截至2021年8月2日12时,“7·20”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已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深牵挂着人们的心。在此次灾难事件中,我国主流媒体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本文将运用案例分析法,对“7·20”河南暴雨中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此次灾难新闻报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策略,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内涵。

1 灾难事件的报道特点

1.1 突发性和意外性

灾难事件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这是由灾难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来说,灾难事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性灾难事件,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如地震、海啸等;另一类是由人类造成的灾难事件,即由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如车祸、战争等。灾难事件,特别是自然性灾难事件发生时,通常是不可预兆的,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自然也就无法提前进行详尽的策划,这体现出了灾难事件报道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的特点。

1.2 刺激性和负面性

灾难事件通常会对人类的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表现得非常强烈和极端,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人类渴望安定、幸福的主观愿望相反,因此灾难事件报道具有刺激性和负面性的特点。特别是当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量的增加导致许多媒体会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以刺激负面的新闻报道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获取利益,这不仅会对受众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也给主流媒体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难度。

2 灾难事件的报道要求

2.1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灾难性事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闻而言,人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到关于此事件的相关信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人们碎片化的信息解读很容易产生关于灾难性事件的谣言。因此,不论是从新闻时效性的角度还是从谣言治理和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都要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让公众不断获取真实的相关信息,这既能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又能凝聚社会力量,对灾区进行强有力的救援。

2.2 新闻客观与人文关怀并重

一般来说,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更高,灾难性事件报道失实不仅会误导受众,甚至会让公众对政府产生怀疑,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新闻媒体在对灾难性新闻进行报道时,要力求客观真实,不可夸大灾情,更不可瞒报信息。并且,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不能为了追求关注度就过度报道,忽视受难者的感受[3]。例如,在国内外关于地震灾情的新闻报道中,很多镜头集中在抗震救灾上,这其实更多的是要体现灾难中的情感关怀,使新闻客观与人文关怀并重。

2.3 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引导舆论

灾难事件发生时,受众对灾情信息有强烈的知情需求,也容易被一些片面、虚假的信息误导。在这种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除了进行信息传播,还要积极引导舆论,准确提供灾情信息,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将政府救援计划和进度等信息传达给公众。此外,新闻媒体在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时,还要积极为灾情治理提供建议,从而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灾难事件发生期间社会的稳定,使得整个社会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灾难治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 “7·20”河南暴雨相关报道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播权利下移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声喧哗和爆炸式的信息涌入。特别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更容易产生大量的负面信息。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河南暴雨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面对这场重大灾难性事件,国家投入了许多救援力量,同时也有许多的一线记者奔赴现场进行远程报道,给受众带来最新的真实消息。在这次突发灾难事件中,主流媒体关于该事件的许多新闻报道都对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现实情况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第一观念,是总体性、统领性的观念。这要求新闻报道人员要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将党的政策作为新闻工作的引领[4]。河南“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要求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既要反映出当前的真实状况,又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即目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灾难新闻属于突发新闻中的一种,灾难事件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人们迫切想了解当前的受灾情况,所以灾难报道需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不过,人们对灾情信息强时效性的需求容易导致许多夺人眼球、不经证实的信息被快速传播。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者有的是灾区的群众,他们是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发布到社交媒体上,有利于受众和新闻媒体了解受灾的真实情况和救灾的最新进展,但这些受灾个体发布的信息在复杂的环境下容易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极易造成受众的碎片化信息解读,并且极易被一些不良媒体加以利用,制造出博取人眼球的虚假新闻,从而扰乱社会秩序。在这一背景下,具有较强公信力的主流媒体需要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信息和救援情况,维护网络舆论秩序。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当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郑州市防汛等级提升”“郑州多个地铁出入口关闭”等相关信息。这些当地媒体作为离灾情最近的媒体快速反应,及时关注灾情,传递现场真实情况,做到了“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

而在反映灾情真实情况的同时,主流媒体更要引导受众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直面暴雨中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以此为导向,让新闻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推动灾情治理的进行。202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汇总了河南全省救援电话,并呼吁网友积极转发扩散。2021年7月21日,央视新闻开通河南暴雨紧急救助平台,截至22日10时,已有5000余人通过该紧急救助平台获得救援。这些媒体的报道都践行着党性原则,宣传党中央的防汛指示,直面大家在灾难事件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当前救援情况如何、如何救助被困人员等。

3.2 以人民为中心,回应公众关切

在“7·20”河南暴雨事件中,公众对于人员安置、排水清淤、房屋鉴定、消杀消毒等救灾工作也十分关注。这就要求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理念,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7·20”河南暴雨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不止关注洪涝灾情,更关注灾害可能带来的后续问题,这些都是公众在洪涝发生后所关心的事件。河南洪涝灾害发生后,《人民日报》转发了关于灾后注意事项的多篇文章,如“不要直接饮用自来水”“及时清洗接触到雨水的皮肤”等,这些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了灾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为公众提供了解决方案。

同时,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公众除了对灾难情况有强烈的知情需要,还会对灾难发生的原因、解决措施等进行追问[5]。“7·20”河南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秉持着畅通表达渠道的原则,倾听民众的声音,时刻报道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例如,凤凰网发布的专题报道以专家的权威解答回应了这次暴雨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这么大、何时能结束等问题;澎湃新闻发布的《河南暴雨启示录:我们该如何应对超标暴雨》,立足此次灾害的真实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减少了大众的焦虑与愤怒。因此,主流媒体要时刻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3.3 畅通表达渠道,传达多元意见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所以,畅通表达渠道,传达多元意见,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让更多人通过媒体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也是新闻媒体需要做到的。突发灾难事件期间,社会矛盾将会更加凸显,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更应积极疏通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渠道,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整合多元意见,提升报道效果。在此次事件中,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了新闻的社会治理作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例如,央视对河南省防汛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直播,反映了最新汛情信息,公众也可以通过直播表达意见。这种媒体与公众双向沟通的方式,让公众的意见得以表达,并影响着媒体的选题。这些建设性新闻将公众的正向讨论化为灾情治理的力量之一,营造了积极的舆论讨论环境,弥合了社会裂缝,消除了一些社会不稳定性因素,促进了社会的协同发展。

3.4 主动设置议题,激发公众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新闻舆论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群众呼声、主动开展决策调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要积极主动设置议题,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以积极的议题动员公众,稳定社会秩序。综合本事件中的相关报道来看,新闻媒体主动设置议题,对安抚公众情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湖北日报》制作发布了“热干面为胡辣汤加油”的海报,通过具有湖北特色的热干面和具有河南特色的胡辣汤,以可爱治愈的画风展现了湖北人民对河南此次灾情治理的关切。这一海报在网络上纷纷被转发,其他多地的新闻媒体纷纷效仿,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互联网舆论空间。2021年7月21日,《人物》发布了一篇题为《郑州暴雨,惊魂一夜》的文章,通过郑州地铁5号线的一位乘客和一位因地铁停运在水中走了10公里的女孩的口述,讲述了他们在灾难面前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绝望,但又在陌生人的帮助下获得了生存的力量。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让大众看到:在灾难面前,人们除了伤痛,还有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的感人力量。《人民日报》还发布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报道,这一文章表示国家各级领导督促河南做好灾后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还对大灾之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主动进行灾后科普。这些报道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强调的新闻规律,主动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而不是单纯地对救援措施进行宣传,在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创新,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4 结语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新闻传播技术、生产方式等都得到了更新,但海量的信息给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社交媒体上的大量碎片化信息更是给新闻媒体在灾难事件发生时开展舆论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6]。灾难新闻的特殊性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赋予了主流媒体更多的责任。在突发灾难事件面前,主流媒体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原则,将正确舆论观、新闻规律观及正面宣传为主的核心内涵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另外,新闻媒体更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创新报道方式,促使公众参与到灾情救助中,让新闻报道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灾情新闻媒体灾难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雷击灾难
雪中放牧新风景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灾情”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