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体验与文化观照:《舞千年》的空间 叙事解读

2022-1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舞蹈空间文本

陈 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舞千年》是2021年由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平台联合打造的一档文化沉浸类舞蹈综艺,节目立足“千年”这一历史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舞蹈中寻找创新传承的可能。历史往往呈现为时间维度的文本,影视却是空间维度的表达,因此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叙事文本中必然蕴含着空间生产的法则。《舞千年》打造了完全以剧情推动节目进展的叙事模式,以影视化的表达构筑了沉浸式的影像空间,并立足现代语境,凭借文化空间的再生产功能将中国古典舞文化的美学风韵和文化底蕴进行现代性的转化,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在“国风复潮”的文化市场中为古典舞蹈开拓出了一方天地。

1 影像空间:“实景+特效”打造沉浸式的叙事场所

作为影像生产的物质基础,物理空间是电视节目呈现内容背景、建构议题规则的重要依托,节目中人物的活动和故事的发展都需要在特定的叙事场所中进行。随着文化类综艺的竞争日益激烈,创作者着力在叙事空间的多重建构上寻找突破点,其中,拓展现实的物理空间是首选之策。在《舞千年》中,导演通过采用实景拍摄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场景,同时在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下,充分发挥了电视作为视听媒介的空间优势,获得了更加真实立体的沉浸式观影效果。

1.1 实景拍摄进行历史空间的还原

历史场域是历史叙事的基本要素,空间的还原成为沉浸叙事的物理基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必然发生在具体的空间里。因此,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的和地点便成了特殊的景观,成了历史的场所。”[1]384《舞千年》通过故事架构和实景拍摄带领观众进入特定的历史语境,如在第三期《盛世双姝》中,导演将“鉴舞”的讲述空间置于河南省洛阳明堂的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武则天宴飨群臣,丝竹舞乐间尽显大唐盛世的繁华与风采。第一期的舞蹈演绎部分《相和歌》篇章中也利用实景拍摄和主观视角的长镜头呈现了汉代的街市与迎春庆典的场面,真实立体的视听体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带领观众领略汉代民间的生活百态。

“历史叙事的空间性不仅体现在人类行为的地理空间,还体现在历史的证据、叙事的动机以及历史的结构多个方面。”[1]361服装道具作为历史的符号意象辅助着历史场所的建构,精致的服饰、考究的妆容等,不仅与叙事场景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相契合,还实现了美学层面的突破。除此之外,节目通过还原特定的历史空间,在故事场域中构建了人物之间特殊的权利关系,从而完成历史场所的完整搭建。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相爱相杀”却又惺惺相惜;曹植与曹丕、杨修与司马懿之间表面平和却暗潮涌动,鉴舞的故事虽为虚构,但角色的性格、形象以及人物关系都与历史相照应,这些具有史实基础的历史景观的再现和历史人物关系的重映共同打造了沉浸式的历史剧场,唤起了受众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历史场所的召唤下,观众得以重新体验角色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1.2 视听技术辅助影像美学构建

在视觉中心主义的推动下,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视听感知也不断得到延伸,与此同时,观众也对画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舞千年》将中国优秀的古典舞以影视表演的形式搬上荧屏,并将实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筑了极具质感的舞蹈表现空间。特效技术的加成使得舞蹈表达极具表现主义色彩,不仅增强了表演的空间感,也令节目充满古典、厚重的中华传统美学气息。例如,在舞蹈《火》的演绎过程中,导演运用特效技术将“火”进行具象化的呈现,舞蹈演员以身体、手臂、指尖拟火而舞,与面前的火焰相呼应,舞蹈的高潮部分,人与火逐渐融为一体,与先辈以生命守护火种的故事进行了意义观照,极具视觉冲击感和情感震撼力。

此外,《舞千年》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并未一味追求暗调画面和低缓音乐所营造的厚重感和高级感,而是致力于通过多元视听风格的建构,实现影像美学的多重表达。《丝路花雨》创作于1979年,是“敦煌舞开山之作”,对于故事中神笔张醉心于创作、幻想的天宫场景,导演并没有一味追求现代化影像的精致,而是选择模仿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的画风,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布景和特效风格去呈现,虽然略显粗糙,却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复古”之美,这种刻意的做旧和巧妙的重现完成了对经典的致敬。除此之外,观众在节目中还能够欣赏到颇具王家卫诗意风格的《越女凌风》、融入赛博朋克空间元素的《幻视金刚》等,这些作品不仅以丰富的视听元素拓展了观众的审美空间,还在表达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创新。

2 文本空间:“嵌套+并置”形成双重文化解读

随着“剧式表达”的提出,真人演绎的形式在文化类综艺中已经屡见不鲜。通常情况下,此类节目的文本空间可划分为专业讲解的现实空间和经典演绎的故事空间两大部分[2],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对文化内蕴进行诠释,专家或嘉宾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拓展故事的文本,在虚构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完成文化符号的解码与意义的生成。《舞千年》的创新之处在于,其讲解空间也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以“嵌套+并置”的叙事模式对节目的内容进行影视化的双重演绎。这种结构性表达也构成了创作者对节目文本的双重解读,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完全沉浸式的视听文化盛宴。

2.1 “嵌套”结构构筑双重演绎

从整个节目文本来看,《舞千年》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优秀古典舞蹈的同时对讲述部分进行了演绎式表达。在首期节目的开头,导演便立足“传承中华文脉,积攒舞之精华”的节目主题设置了“重著《十二风舞志》”的主线任务,以东汉、盛唐、北宋和现代四个时代为背景铺陈节目文本。节目中的“鉴舞官”华宵一、胡阳、张晓龙等均是平均舞龄8年以上的专业舞者,由他们担任舞蹈知识的普及者,提高了观众对舞蹈类文化节目的专业认可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鉴舞官”扮演着相应的历史人物,架构了节目的总体讲述框架,每个舞蹈本身也拥有自己的独立故事情节,从而在两个部分的缝合下实现了完整的“嵌套式”影像文本建构。“高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第一个层次提供叙述者,即高叙述层次是低叙述层次的叙述者。”[3]“鉴舞官”所处的空间即属于高叙事层,是讲诉部分的叙事主体。演员在故事情境中利用“鉴舞”这一形式为舞蹈故事(演绎部分)的呈现提供了叙事的前提。在呈现舞蹈部分之前,角色的适当铺设和简要介绍使观众得以对舞蹈所表达的故事背景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在表演之后,“鉴舞官”也会对相关舞蹈进行知识讲解和动作示范,将其作为演绎部分的补充。在两个部分的互文观照下,传统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得到了不同视角的解读与剖析,由此节目完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文化表达体系的搭建,得以为观众勾画“舞之千年”的文化样貌全景。

与此同时,讲述空间中“鉴舞对象”的设置也同样重要,他们的存在是促成讲述空间故事完整性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角色代入的需求。例如,在首期节目中,“鉴舞官”化身为曹植、曹丕、甄宓、司马懿、杨修等人轮流向曹操“鉴舞”,观众通过代入曹操或者宴会群臣的身份接收“鉴舞官”输出的文化信息,从而获得一种“在场感”。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视点与现场参与者的叙事视点重合,沉浸的观影体验得以优化。

2.2 并置关系凝结文化主题

从主题的视角出发,《舞千年》中的每一个舞蹈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文本,文本与文本又处于一种“并置”的空间关系之中,即“构成文本的所有故事或情节线索相互独立,却都是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观念展开”[4]。相比于其他文化类节目而言,《舞千年》的叙事体量较小,但导演以优雅曼妙的舞蹈表演和意义丰蕴的文化内涵充分填补了节目的时长。节目每期会推荐3个舞蹈,舞蹈与舞蹈之间的舞种、风格、意蕴以及情感内核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第一期节目中柔美婉转的《相和歌》表达了初恋的青涩与美好;刚柔并济的《书简舞》尽显传统文化之美;《火》则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为内核进行讲述,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表达增强了节目的空间层次感,虽然“子单元”相对独立,但它们共同服务于“传统舞蹈的发展与传承”这一文化主题。在这种并置式的组接下,故事的情感和文化内核凝聚为一体,不仅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也能够在多重表达间实现对观众的询唤。

3 文化空间:“融合+创新”实现文化认同的延续

“文化空间”作为具象和想象的集合体,“不仅包括时间和场所,还应该具有文化参与生成的价值判断,它以文化为基础,在不断地拓展与扩张中承担着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5]。文化经由千年的历史沉淀早已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血脉,而文化空间的建构则是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依托。《舞千年》以中华优秀传统舞蹈为文化载体,以文化传承的时代号召为动力,在深度阐释的过程中不断注入创新性表达,打造了内涵丰富、意蕴悠长的文化空间,并将故事文本与现代语境相勾连,引发观众的群体共鸣与价值认同,让小众的古典舞文化实现“破圈”,让东西文化产生碰撞,让古老的精神得到现世的延续。

3.1 舞蹈形式的创新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作为媒介打造的文化空间,《舞千年》的文化再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符合现代语境的艺术表达两个方面。一方面,节目不局限于对原有经典舞蹈的转映和复刻,而是着力拓展古典舞的审美维度,在多元融合中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在《敦煌》中,中央芭蕾舞团将敦煌文化与芭蕾舞进行了巧妙的结合,用舒展、稳健的芭蕾动作演绎充满生机与灵动的中国古典舞蹈。舞蹈动作虽然由甘肃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衍化而来,表现形式却别具西方特色,这一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人们对敦煌文化与芭蕾舞的既有印象,赋予观众视觉新奇感的同时,又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性。另一方面,导演在融合思维的助推下对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进行现实性的解码与重构,遵循舞蹈原始性意义指向的同时将古典舞文化融于时代的发展之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标识,雕刻了全新的文化记忆。例如,《幻视金刚》将这一古典形象植入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舞蹈在保留原本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手势语言,营造了一种神秘庄严的氛围。随着地球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肩负守护人类家园使命的科学家成为“金刚”身份的衍化,他们在面对灾难时展现出的担当精神,既是古代中国舍生取义精神的当代回响,也与当代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呼应,与现实世界进行观照与意义勾连,彰显了历史文化符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的全新生命力。

3.2 情感的共鸣与认同的延续

影像承载的文化空间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文化本身进行再创造,更在于文化的背后蕴涵了诸多集体记忆,文化空间的搭建有助于呼唤民族情感、延续文化认同。《舞千年》不仅注重文化空间的打造,还在叙事的过程中着力拓展文化空间的话语叙事维度。首先,节目巧妙利用“共情”修辞将舞蹈故事表达延伸向观众的心理空间。无论是故事化的讲述还是时代精神的融入,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寻找文化与情感的契合点,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丝路花雨》的父女深情、《点绛唇》的深闺愁绪、《昭君出塞》的思乡之情……微观有生活特写,宏观有家国情怀,舞蹈创作虽处于过去的时空,其所承载的情感内核却具有流通古今的通达意义,观众在故事与现实的联结中获得情感映照,进而实现对节目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吸收。

此外,导演还将“鉴舞官”划分为对立的两波阵营以增强叙事的冲突性,但从节目本身的规则来看其并不具备竞技性色彩,节目对舞蹈的呈现仅仅停留在演绎与讲解层面,胜负、优劣的评判权力则被赋予了观众。创作者利用互动产生的满足感与观众建立起信任,从而在共鸣的基础上使文化认同在社会现实空间中得到延续。观众作为“采舞官”,可以通过舞蹈结束后弹出的评分页面对作品进行打分,并在视频播放页面的“舞蹈推荐”处查看每个作品的实时推荐指数,在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同时,观众也在潜移默化中作为叙事主体参与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由此,节目便通过媒介的拓展实现了从“单向的文化空间”向“互动式双向文化空间”的转向,为文化空间与故事空间的互文观照提供了可能性。

4 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身份认同、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舞千年》以融合创新的匠心思维,实现了影像、文本、文化三重空间的良性互动。它以实景拍摄辅以特效呈现缝合了舞蹈与影视的媒介空隙,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和并置关系的主题实现了对文化的多重阐释和解读,最终在文化空间生产与拓展中联结古今、构建认同,使传统的古典舞蹈焕然新生。

猜你喜欢

舞蹈空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空间是什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创享空间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