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12-27冯光夏楠赵敬伟刘竹波
冯光,夏楠,赵敬伟,刘竹波
(1.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大学 文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当时,我国为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并促进经济发展,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一系列计划[1]。同时,教育部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快科技人才储备,对未来有重要战略竞争价值的领域进行主动布局。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和实现创新发展,以期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颇具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工科”人才[2,3]。而今,随着国际交流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会直接反映到日后的工作当中,此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和未来发展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在各高校试行,有望培养起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果显著的优秀双语课程师资,进一步地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力提高高校综合教学水平[4-6]。因此,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人才培养路径和改革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基本概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金属切削理论、机床、刀具等基本内容的介绍,配合对机械加工工艺、夹具、精度、表面质量等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零件制造的基本过程和涉及的理论,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和实习等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开设了双语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上述素质和能力之外,提早接触专业英语,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英语学习沟通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教材内容相对于时代科技发展的滞后、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能效未能完全发挥、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生考核指标存在缺陷、学生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等[5,7-12],这导致当前的双语教学尚需进行改革和提高。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符合国情特色的双语教材
双语课程的教材选择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新工科课程专业性强、特色鲜明,与国外同专业讲授的知识不完全相同,很难找到对应的纯英语教材。此外,国内的新工科开设学校和涉及的学科有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尚未形成规模,缺少专门机构组织策划编写教材,有限的国内教师编著的双语教材不够理想。同时,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高速更新和发展,教材中的知识更新缺乏先进性。
(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当前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大量的、模式单一的讲解,未能将专业知识以动画、视频等生动、直观、趣味的方式传授,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堂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充分挖掘。而制作生动的动画和贴合教学内容的授课课件需要大量时间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切体悟,仅凭任课教师个人完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并且缺乏同行业间的交流,致使不同高校间教学内容的差异较大。
(3)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大量专业英语词,使学生记忆和理解困难,不能实时吸收。在多数双语课堂中,教师以专业知识传授为重,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有限,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不如中文教学,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平衡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有必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对未能完全接受的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补充。但是,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尚不完善,对其的支持、管理和维护上尚存在较多不足。
(4)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本课程是一门侧重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既来源于实践,也指导着实践,所以设置了课程实验等环节,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知,并且通过实践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但是,目前本门课程的工程实践相对薄弱,国内大多不能提供英文实践环境,如全英文的图纸、工艺、技术文件等,如何将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落实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
(5)课程考核模式尚需改进
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课程的考核仍然采取期末测试评分的考核模式,这让学生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死记硬背完成考核,另一方面却要面对实际学习中的困难,这有悖于新工科背景下本门课程的教育理念,甚至会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产生误解。因此,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应当从考核的角度进行必要的改进,考虑如何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轻学习压力。
3 新工科建设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目前,国内外对新工科建设中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总结与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新工科双语课程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双语教学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前提。第一,直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其在国外多年的学习经历;第二,鼓励国内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的会议和出国访学,有针对性地学习国外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三,鼓励专业课教师走进英语专业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将专业课的教学和英语教学融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第四,加强与同样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课程的兄弟院校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
(2)新工科双语课程要重视跟踪最新技术
在新时代技术革命影响下,为了培养出能够引领技术进步的高端人才,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当今新技术是如何进步和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一门动态的课程,课程目标和知识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新教学内容要及时,将先进的内容和思维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一些新问题、新观点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使学生时刻紧跟科技前沿。
(3)新工科双语课程要进行资源整合调优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应广泛阅读机械学科的相关文献,整理出有深度、有难度、有吸引力、有专业特色的内容,将多种渠道获取的资源进行最优的展现,将课程的特点、重点、难点与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深切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能使本门课程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延伸到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最终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
(4)新工科双语课程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应当寻求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考虑结合MOOC平台、翻转课堂、线上研讨、课后答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预习和复习资源,将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等有效而便捷的手段充分利用,将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MOOC平台做好预习,搜集资料;课上,讲解内容后共同讨论重点和难点,鼓励沟通,强化互动;课后,进行课程学习总结,让学生们针对课程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针对某一项技术或原理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5)新工科双语课程要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
明晰新工科双语教学的定位,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法,不再简单地以分数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降低考试成绩在总体成绩中所占比例。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课堂讨论、团队合作、意见阐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有多个得分选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向学生倾斜,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6)新工科双语课程要实现培养与应用的融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培养出的高端人才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素养,能够服务于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如果能够构建出一种政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策上对完成课程学习的优秀学生给予重视,使学生学习目标和定位更加明确;企业通过提供技术需求、实习场地、实践机会等方式,使学生可以联系实际,跟踪最新的产业现状;高校发挥在教书育人上的职能和优势,传承文化、引领创新。最终,实现高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形成面向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课程教学实践与经验
笔者在双语教学中依托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教研室前期编写的英文教材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更正、完善和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动画演示、视频短片穿插与教学课件当中,使得枯燥的内容以直观的形式体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全英文课件中适当增添关键词汇的中文注释,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上进度,这在教学中也获得正向的反响。同时,教学团队建立了中国大学MOOC教学平台,尽可能将系统的专业知识离散为一系列有承接关系的知识点来讲授,既能够专注于各要点的讲解,也有利于让学生们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集中精神吸取精华内容。通过预留作业的形式,将课后教学资源纳入总体考核成绩之中,多元考核模式避免学生由于双语课语言问题带来的抵触情绪,建立起符合本土特色并有优势的双语教学模式。
5 结语
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剖析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建设要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开展对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平台、考核模式等方面的讨论,力图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与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相结合,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适合我国高等学校机械专业必修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路径,以期为本门课程及其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进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