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路径
——以“文艺心理学”课程为例

2022-12-27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文艺文本

张 贞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加大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正是在这一命题的吁求下,“四新”建设应运而生。其中,“新文科”建设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为主要诉求,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未来视野、人文情怀和具体规划的完整体系。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深入把握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需求,探索适合各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性质的、行之有效的发展革新路径,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因此,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遵从“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和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理念,以“文艺心理学”课程为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

在网络教学平台日益普及、在线课程资源渐趋完善的今天,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难度不断降低,成为诸多教师的主动选择。但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达成什么目标,这些“问题”意识是教学改革必须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在线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目前优质在线课程体系已相对稳定,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的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在线课程教学存在的知识接受碎片化,师生间缺少深度交流和情感链接,教学过程可控性和教学效果可检验性不足等问题,以及如何在新文科语境中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等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文艺心理学”课程在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之前,先根据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了重构,并由此确定了本课程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此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对文学欣赏、文学概论及文学批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解与整合,初步建立起文艺学学科知识体系。(2)能力目标。具备运用文艺心理学及相关理论知识辨别、鉴赏、分析具体文艺现象的能力;具备运用理论思维指导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从问题出发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能够围绕所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具备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具备一定的文艺批评能力和文艺创作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胜任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从这些学习目标来看,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点难度较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缺少及时的指导,因此会导致以下问题。(1)学生在听讲时能够理解理论知识点,但是在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文艺文本或文艺现象时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2)32学时的课程设置无法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和互动,过程性检验和考核无法得到保障。(3)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度不高。本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学生此阶段已拥有较为完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且经过了社会调查、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部分学生还完成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上就会有所缺失。

与此同时,本课程已经建成较为成熟的在线课程,且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依托优课联盟、超星等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开设在线课程教学。但在线教学过程存在知识碎片化、过程不可控、师生交流少等问题。因此,本课程决定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将教学改革目的设置为:(1)将理论知识点学习转移到线上,学生可以反复学习重难点知识。(2)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将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专题研讨和师生互动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专题研讨和自主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及时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的“互动性”

要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和在线课程教学存在的“知识碎片化、过程不可控”等问题,就需要从建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入手。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组关系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方式和节奏进行及时调整。从这一任务出发,教师将“知识学习”环节放在线上进行,但在布置小组研讨任务时要充分结合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告知学生小组研讨需要运用哪些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小组研讨任务体系也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从而体现课程知识的体系性。

因此,在“文艺心理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求各小组必须围绕同一个艺术家、艺术品或艺术现象完成3次研讨任务,3个主题分别为“艺术家与体验”“艺术家笔下的形象范式”“形式征服题材的艺术品”。其中一个小组按照这个要求分别分析了“史铁生的生命体验与文学创作”“史铁生笔下的‘残疾人’形象范式”和“史铁生作品《原罪·宿命》中‘形式征服题材’的具体体现”。与之相似,另外几组分别讨论了川端康成、沈从文、宫崎骏、顾城等人的生命体验和作品。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会自发地将所学章节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感受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克服线上学习存在的碎片化现象,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文艺文本和文艺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理论本身进行辩证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种安排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讨过程中,学生会反复观看重难点知识,由平台数据可以得知,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平均时长为400分钟(超出视频总时长373分钟),最高时长为800分钟。并且反复观看的时间分配较为均匀,并非集中在章节测验和考试前。这一过程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师生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非常重要。立足当前的社会语境,“大学的稀缺性不再是谁来听课,而是你跟谁坐在一起共同合作,还有毕业时你将如何证明自己的成果”[1]。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文艺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并给出具体的评价细则。研讨任务包括选择研讨文本、收集整理资料、讨论观点、制作PPT、课堂展示和线下答辩。(2)要求每个小组提前将本小组要讨论的文本和案例告知其他小组,也要求每个小组提前熟悉其他小组准备讨论的内容。(3)每个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后,要求其他各小组进行提问,对提问者进行加分,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经过这一设置,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双重空间进行,得到了深入、有效的延展。

与此同时,教师也充分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在关键时刻进行把关。如在课堂展示、答辩与讨论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找出有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围绕此话题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论思辨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当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指出学生知识体系或者思维习惯中的盲点;当讨论引申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时,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充足的热情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把学生视为能够给我们带来新鲜思维的人”,在和学生的平等交流中与学生一起发现新的问题,甚至是一起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

三、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学习效果提升

首先,将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学习进行了深度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系统化学习思维,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有所欠缺;与之相比,纯粹的在线课程教学偏向于碎片化学习,在系统化学习和专业知识深度上力有不逮。针对这种情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将两者融合起来,既尊重了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化学习思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次,总体成绩普遍提升:与前4年的成绩相比,最低分和中间程度的分数均有所提升。原因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学习和理解有难度的学生,在线上教学环节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以理解消化相关知识点。最后,在实践中提升系统化学习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给予师生更加充分的沟通交流时间与平台,特别是在专题研讨环节,每个小组的3次专题研讨之间都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加强了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系统化深入学习的效果。

(二)能力提升

首先,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鉴别、分析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停留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一旦遇到新的文艺文本和文艺现象,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运用理论或者错误使用理论。经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学生在专题研讨环节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充分锻炼了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与之前的作业和讨论相比,混合式教学的专题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自主选择的文本都与理论有较强的匹配性,小组成员对文本的分析和讨论也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其次,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专业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对小组发言PPT进行思路和逻辑的审查,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能力。最后,学生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近年来新出现的文艺文本或文艺现象进行研讨,从而避免学生照搬已有经典文本分析的现象,充分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线下专题研讨环节增加了答辩和讨论环节,要求其他小组成员对主题发言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锻炼学生在研讨中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混合式教学改革在过程性考核中要求小组成员在每次专题研讨中都有各自的任务分工,根据小组整体表现和个人具体分工给予平时成绩,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文献整理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与此同时,增设线下课堂答辩环节,对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专题研讨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由此可见,立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文学类课程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时,要具备充分的问题意识,围绕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当然,在对“文艺心理学”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仅仅利用一门已经建设成熟的在线课程进行混合式教改,视野范围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将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该课程所隶属的学科知识体系内的其他课程教改结合在一起,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结合在一起,突显人才培养特色,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立足新文科时代语境,文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深度融合、在文史哲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在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融合创新等领域内进行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文艺文本
1942,文艺之春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嘉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艺范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不忘初心做合格党员”专题研讨交流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担保法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