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智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2-12-26强静波
强静波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00)
从上海会计学院连续几年发布的报告可见,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RPA、数据挖掘等都在深刻影响着会计行业。当我们惊叹于财务机器人等带来的会计处理云端化、业务流程自动化时,也不免担忧,未来会计之路在何方?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指示:“要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会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会计的未来在于依托智能化赋能升级,转化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智能技术赋能财会行业,财务人员工作职责由以往的会计信息提取转向数据挖掘,由以往的财务核算转向经营分析、业务决策,会计工作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转向财务共享,因此《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以应对会计行业发生的变化。在“万物互联、数据为王”的今天,职业院校作为财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探究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明晰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十分重要。
一、财务数智化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一)智能化背景下会计人才的角色转型与能力适配
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如IMA、ACCA的研究)表明,未来财会行业的黄金发展机遇已经凸显,这些黄金机会代表着新兴的职业机遇[1]。在传统的计量、报告等工作职责之外,会计人员将在企业管理、风险应对、分析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其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凸显,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角色转型与能力适配
1.由会计核算者转向分析决策者。信息录入、分录编制、薪资发放、发票验证等都是曾经耗费财务人员主要精力的工作内容,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类具备重复性、可替代性的工作可以快速完成。因此,这些不再是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财务人员将投入更多精力在风险预警、预测决策、税务筹划、业务管理等方面。要促使财务人员实现角色转换、成为分析决策的管理型人才,离不开数据的加持。作为财务人员,应当具备利用基本数据工具和知识(通识素养),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创新素养)的能力和态度(使用素养)[2]。因此,具备数据意识,能够进行数据的挖掘、整合、管理、交流、分析、更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管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见表1。
表1 不同会计发展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2.由会计流程主导者转向全业务流程赋能者。在智能化时代,财务人员不再仅关注财务数据,而是通过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来支撑其作出正确决策。财务部门不再是孤立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者,而是全数据的处理者、价值提升的决策者。在此过程中,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整体去思考业务开展是否符合集团发展的目标方向,如何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全局意识,能与其他部门包括研发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高效沟通,并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流程中。
3.由会计软件使用者转向个性化信息工具开发者。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在于其对会计软件的使用程度,所以对财务人员的评价主要在于其能否熟练使用常用会计软件。但是进入智能会计时代,为了将数智技术真正赋能会计,我们还需要掌握数据技术及信息工具的应用开发,包括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RPA的流程开发等。以RPA机器人在财务中的应用为例,我们可以直接应用供应商开发的流程,但这既会增加成本,也会降低工作效率。银行业务、薪资发放、存货管理、销售管理、纳税申报等业务在不同企业中千差万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掌握可视化编程技术,能够为企业开发出个性化、实用性的自动化流程。因为涉及各项信息技术,数据在云端、开发在云端、应用在云端,因此财务人员需要更强的安全意识,并具备跨学科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
(二)职业院校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021年12月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动单位业财融合和会计职能拓展,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完善会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框架,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懂会计、懂业务、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不同学校确定财务人才培养目标时,有的注重培养智能财务决策型人才,有的注重培养智能会计开发型人才,有的则注重培养运营规划型人才[3]。鉴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资源条件以及人才发展规律,职业院校更多地应当培养智能财务应用型人才。
就人才培养规格来说,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的基础知识、国家财税政策公司法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智能技术应用及基础开发能力、财税实务处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同时,职业院校应当将素质培养贯穿始终,使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美学素养、全局意识、数据意识;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具备会计文化自信及正确的会计理财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经济感悟力与敏锐的管理思维。
通过三维度目标的加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财税处理、财务数据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数据管理分析能力,掌握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财税一体化操作、财务数据分析、预测决策管理等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院校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培养的财务人才面向中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会计核算、税务申报等工作。当这部分工作被智能化技术取代之后,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处在摸索阶段。智能技术融入会计专业后培养的人才是偏重开发还是偏重应用,是偏重会计反映还是偏重会计监督,是偏重商科还是偏重工科,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学校的生源特点、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就业状况等情况,确定协同产业趋势、符合生源特征、利于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和对智能技术的不了解,使得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尽合理。这主要体现在管理会计类课程的比重不高和数智技术的引入仅限于简单拼接。一方面,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等与履行会计核算职能直接相关的课程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管理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以及税务类课程(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等)并未开足开齐,大多以选修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尽管智能技术变革已经影响深远,但依然将会计技能狭隘地定义为珠算、票据录入、点钞等项目,把可视化编程的法则、Python的使用视作“外来物种”。此外,大数据及智能技术类课程与会计课程融合不到位。Ann等人把大数据技术融入会计课程模式总结为聚焦模式、集成模式和混合模式[4]。大部分学校目前停留在聚焦模式,也就是单纯地将部分大数据及智能技术类课程加入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彼此依旧是割裂的。然而混合模式则是更多地探究大数据、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战略决策,谋求两者的真正融合。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大部分学校缺乏该方面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可先从引入智能技术类课程入手,然后思考如何进一步让大数据及智能技术为财务所用。
(三)资源保障同专业升级不适配
资源的缺乏也是制约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就师资队伍来说,会计教师本身对新技术不了解,在数据可视化分析、物联网审计、财务大数据基础等课程面前也是新手,并不具备知识技能优势,而且由于缺少信息技术背景,在一些操作如财务机器人的开发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极大地影响了知识技能传授的成效。同时,新技术的融入不可避免要借助相关平台,比如财务RPA开发、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均依赖于特定平台,但学校由于经费等问题难以及时采购到位,这也导致即使师资培训到位,依旧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教材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但是,职业院校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胜任教材编写工作,且现有的智能会计类教材大多适用于本科教育,其选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并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教学需求。
(四)产教互融渠道不畅通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教育的定位是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因此,增强教育适应性依托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但是必须明确,产业协同差依然是制约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兴新云SSC数据库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我国境内的共享服务中心已经超过了1 000家,相当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代理记账公司使用了财务机器人,但是高职院校并没能将掌握这些技术技能的财务人才纳入产业导师队伍以实现师资互通,也没能获取实际的业务数据,教学情境使用的技术平台与企业实际使用的爬虫技术、RPA编辑平台等也有很大出入。
三、财务数智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包罗万象、智能技术更新迭代,但无论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会计行业,我们都应当坚守会计根本。任何时候,变化的都只是技术这一“外形”,而会计根本的“灵魂”并未改变。因此,我们要立足会计根本、依托智能技术,探究“三链三智、四融四新”的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图2),培养更优质的产业协同型人才。
图2 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链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生态圈
教育链是指以学生入校就读到毕业入职的教育全过程链条,它涉及多个育人主体、多个育人要素。创新链是指从创新源头至创新成果化、产业化的全过程。产业链是从技术到生产再到市场的全过程链条[5]。“三全育人”的提出让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全生态,同产业链的高度协同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财务共享服务、RPA财务机器人、数据挖掘等都出现明显的教学滞后于实际的情况,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智能会计背景下产教融合度低的问题将更加明显,而与创新链融合则能提升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在智能会计时代,财会人员的数字素养、数据思维、跨界能力、管理能力、价值创造力都十分重要,而这离不开创新链的协调。因此,各职业院校都应当积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三智共育——培育人才培养新抓手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我们应当依靠智师、借鉴智评、立足智课,培养智能会计人才。智师从知识结构来说,是同时具备会计、数据技术、管理的知识技能教师,从职业能力来说,是同时具备教学能力与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教师,属于跨界融合人才。智课是指授课内容能代表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授课方法能最大化适应认知规律,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能最大化提升教学效率。智评是指评价手段智能、评价要素齐全、评价主体多元,能依赖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准确性。
(三)四方协同——打破人才培养的界限
要打破岗位群、专业群、课程群、能力群的桎梏,我们就要努力实现理与实、产与教、教与研、产与研的协同。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在会计实际情境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学校课程体系的不匹配使得理实不符的矛盾十分明显,可通过校企共享共建资源等路径打破理实、产教的不平衡,实现师资、工作场所、人才培育的交互。创新链的引入让我们很快意识到“研究”散发的无穷的创造力,因此,还应当通过教师教学与研究、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协同,赋能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增值。
(四)角色适配——明确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新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会计的角色定位与能力适配,高职院校应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四新人才,即道德上的贤者、专业上的智者、执业时的能者、创新时的勇者。职业院校要落实三全育人、践行课程思政,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会计文化自信、会计工匠精神、会计理财价值观等会计职业素养。同时,通过专业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在创新链协同的加持下,通过会计创新创业教育、智能技术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战斗力和竞争力。
四、职业院校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抓手,也就是智师教学团队、智课教学空间以及智评评鉴手段(图3)。
图3 智能会计人才“三智”培养路径
(一)打造“智师”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信息技术背景,比如最简单的Python基础,可能会混淆列表、字典的差别,不理解判断循环语句的编写。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从学校教师资源的配置效率来说,会计教师都应该成为智能会计教师的主体。教育者需要更新教师理念,引领教师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适应。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既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也要组织教师参与各大教育公司提供的公益线上培训。此外,还应当将教师培训纳入专业办、教研组的教研计划,分模块、分阶段地组织学习。通过“线下培训+线上培训+线下教研”的形式,打造学习型组织,最大限度提高培训成效。
当然,职业院校还应兼顾校内总体师资情况,调配信息技术背景教师加入会计教师团队,组成智能会计教学攻坚小组,以优化师资结构。
(二)立足“智课”教学空间
要形成集成化模式,也就是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真正融入会计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智慧化”课程体系,打造“智慧化”资源平台,采用“智慧化”教学方法。
就课程体系来说,应遵循认知规律,将数智类课程的开设分为初识、应用与融合三个阶段。初识阶段,开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基础等课程;应用阶段,开设Python在财务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业财一体化应用、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课程;融合阶段,开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智能财务决策、智能风险管理、物联网审计等课程。
智慧化的课堂离不开资源数据的集中呈现、教与学的实时交互、评价的及时更新,这些都依赖于一个资源丰富、高速响应、功能友好的教学平台。受限于建设经验、建设经费等原因,不同学校平台开发使用的情况不一,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筛选可利用的平台,比如2022年上线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多维度个性应用、多层次提供服务的需求。在平台以外,更多的还是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在学校、系部建设规划平台的基础上,会计专业办(教研室)要联合企业开发精品资源库,为大数据类课程的开设积累素材,将其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媒介。
有了平台的加持,我们还应将混合式教学做得更实。借助国家智慧职教平台、超星泛雅、职教云、蓝墨云等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资源、答疑解惑、收集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在线学习、完成作业、提问交流。课堂之外,线上教学有助于打破教学的时空界限,打造教学的“智慧空间”。课堂之上,智能技术则有助于打破教学的交互阻碍,提高评价、交流的效率,打造教学的“智慧时间”。
(三)依靠“智评”评鉴手段
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决定了它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计算机视觉(CV)、智能语音识别(ISR)、面部识别技术(FRT)等智能技术的使用,使得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教学的智慧化评价成为可能。一方面,它更加有助于实现全过程评价。依托大数据的汇集与更新,教师能动态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评价的实时性。课前讨论、自学、材料搜集,课上发言、展示、操作、参与,课后作业、反馈、社区实践等的情况都能通过智能技术实时传递。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实现全要素评价,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表情识别、姿态识别、基于电脑的情绪识别更能还原真实教学情况[6],除了能对教学的显性成果分析,还能实现课堂的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此外,智慧化评价还意味着全主体评价,它能明显提高评价客观性。以往,教学评价的权利主要在教师及学生,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操作难度大,但智慧技术的引入使校外主体也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入评价主体中来。
面对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对会计职业的颠覆性影响,职业院校必须顺应财务数智化变革的趋势,以培养道德上的贤者、专业上的智者、执业时的能者、创新时的勇者为导向,协同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前提下,丰富课程培养体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育教学团队能力、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会计”“智能技术+财务管理”“智能技术+投资决策”等融合方式,培养具备数据意识、全局意识的跨界型智能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