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论析

2022-03-23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媒介院校

魏 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地融入并影响了各个领域,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变量之一,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社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早期的门户网站、BBS、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到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不只是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放大器,更是观察社会发展及触摸时代脉搏的重要窗口。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各类舆情事件的爆发,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舆情事件”,不仅损害学校声誉、降低学生获得感,还将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果大打折扣。因而,探索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极具现实意义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

舆情指的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普通民众(主体)对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客体)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态度。这些态度通常伴随着某个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客体的表现给主体造成的印象。一般认为,社会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研究和当下大数据舆情研究三个阶段[1]。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面临新挑战

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世纪90年代,商品零售业管理人员通过观察销售数据,得出了两个表面完全不同商品背后的联系,到了2008年,《自然》杂志推出专刊,2011年《科学》杂志也同样推出专刊,它们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海量数据所带来的技术挑战,自此,大数据成为物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具体而言,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源于体量庞大、发酵迅速、表达多元化以及繁芜庞杂、难以判断价值的数据信息,使得深处网络舆情中心的当事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海量信息以不同方式、用不同声音扑面而来,是否还能保持冷静,让公众看到客观、真实的事件本身;怎样发声才能避免事态走向更加不利的境地,不仅考验当事者的应对能力,而且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新机遇

如前所述,大数据的特征决定了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也就是说,找出数据背后的“相关性”,才能掌握数据的真正价值。面对数亿网民和难以计数的网络言论,舆情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监测和分析环节越来越依赖大数据技术,因此,大数据技术可以成为网络舆情治理的“利器”。

首先,大数据是社情民意的“记录仪”。当今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网民们在网络空间发布各类信息、言论,是对他们思想、行为乃至情感的记录,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生活痕迹和心理变化的记录仪。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和情感诉求。

其次,大数据是网络信息的“关系链”。传统的社会舆情治理和早期网络舆情治理中,往往只能看到人们“说了什么”,即已经呈现出来的内容,而很难发现内容背后或是表达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给舆情治理带来不小的困难。然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不仅能完整记录舆情民意,而且能捕捉网民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甚至是不同网络族群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清晰地描绘出网民的社会关系网和心路历程。

最后,大数据是舆情走向的“预测器”。完整记录、捕捉“相关”信息,成为大数据预测舆情走向的重要支撑。正如全球大数据研究权威巴拉巴西指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2]当舆情发生时,通过大数据捕捉网络信息并加以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舆情走势,甚至可以未雨绸缪,即根据大量信息反映出来的民意走向进行合理疏导,让负面舆情在萌芽状态便得到及时处理。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及其成因

近年来,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出,且不少高职院校应对方式不得当,导致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乃至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评价。例如,频繁曝出的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学生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外国留学生待遇问题,乃至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发布不当言论信息等问题,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让身处事件中心的高职院校不堪其扰。回顾近年来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领域网络舆情事件,笔者对国内高职院校目前的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进行了梳理。

一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较为缺乏。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相对于现实环境具有开放性、时效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形成了宽松、复杂的舆情传播环境,舆情事件更容易引发公众的集中讨论和评价,这对高职院校回应舆情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有着更低的包容度。就近几年高职院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现实状态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普遍缺乏恰当的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常常因应对不当引发次生舆情,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是高职院校治理网络舆情模式较为单一。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十分繁杂的工作,尤其在当下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一个事件经过网络发酵容易出现多样性结果,互联网的各个媒体中都可能产生舆情,而负能量的舆情如果大量出现,将会对高职院校师生和高职院校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主要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舆情应对和监测,在面对具体的网络舆情时,处理思路仍然很传统,“封锁”“删帖”“撤回”等“堵”的手段往往成为首选,不利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深究这些现状存在的原因,离不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落后、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素质不高等。

第一,网络舆情治理理念的落后容易导致学校对网络舆情生态缺乏充分了解,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也缺乏足够认知,因而对网络舆情走势的预判能力也相对较低。在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传播环境下,如果仍以传统的舆情治理理念指导工作,仅仅将消除负面舆情、避免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作为主要任务,会显得十分被动,甚至可能造成明显的反作用。

第二,高职院校舆情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健全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督机制,会在具体的舆情治理工作中受到掣肘。大部分舆论问题其实反映着人们对现有问题的评价和诉求,就高职院校而言,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教学管理、科研学术、师德师风和学生等方面,发布渠道多是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建立舆情治理联动和协同创新体制,开展网络舆情多元治理。

第三,健全的体制机制离不开专业的人员和技术的支撑,因此,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人员和配合有效的技术开展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就当前而言,培养一支业务熟练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预判,才能开创网络舆情治理的新局面。

三、基于大数据视野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

自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对各类事件表达看法,主要有点击浏览、转发扩散和发表评论,而这些网络社交行为所产生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捕捉。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敏感、情感丰富,往往更容易关注各类社会新闻和实时动态,并通过点击、转发、点赞等行为掀起舆论浪潮。在互联网高度普及、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十分重要的背景下,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当下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和科学分析、处理,培养大数据思维,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完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机制,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媒介素养水平,对高职院校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良性发展大有裨益。

(一)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培养大数据思维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传统舆情治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往往比较被动,舆情爆发后才考虑应对措施,错过最佳发声时机、回应内容漏洞百出等状况时有发生,甚至引发二次舆情,给学校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需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更新理念,培养大数据思维,改变以往舆情治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大数据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未雨绸缪、主动出击。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主要来自高职院校的师生,他们和社会普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促成了舆情,也是高职院校舆情的主要受众。然而舆情在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往往比较隐蔽,一旦爆发又会立刻引起高职院校和社会关注。青年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心智、行为和思想上不够成熟,容易被不良情绪和诸多社会因素干扰,表现较为偏激,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迅速,网络舆情一旦爆发难以控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转变思路,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封杀者”为“疏导者”,将师生员工的诉求摆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了解师生员工的现实需要,并积极回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负面舆情的集中爆发。

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已有问题,利用大数据引导舆情走势,亡羊补牢、大事化小。舆情大部分是师生员工对现实问题的诉求,是高职院校管理、教育教学、师风师德等方面问题的反映,正视问题、积极回应才是化解舆情危机的首选,回避、推诿只会使网络舆情愈演愈烈。因此,高职院校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无须视其为洪水猛兽,而要在大量的舆情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出症结,并进行正面宣传,引导舆情走向,逐步平息网络舆情风波。

最后,高职院校要顺应舆情发展规律,借助大数据科学决策,转危为机、树立形象。不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当下自媒体发达的环境下,舆情发生、发展及平息都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传统媒体时代以及互联网发展早期,舆情治理主要依靠观察、访问、调研等人工手段进行分析、决策,周期较长,容易错过舆情化解的最佳时机。如今借助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大量信息,了解舆情发展态势和受众诉求,抓住回应受众的最佳时机,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甚至将网络舆情危机作为树立高职院校正面形象的转机。

(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预判网络舆情走势

从大数据技术的特征来看,进行预测是其核心功能。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高职院校采用大数据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数据采集更加专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都建立了信息化平台;数据积累更丰富,师生员工在校园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迹可循。因而,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有很强的可行性,而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专业化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为决策者提供网络舆情治理参考方案。需要建立由高职院校党委宣传部统领,学工、团委、信息化中心等多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完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等相关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互联网素养培训,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常态化。

其次,搭建多元联动平台,加强技术与信息交流沟通,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率。高职院校要将校内各类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新媒体矩阵,成立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中心,建立网络舆情治理联动机制,从而不断增强舆情处理技术能力,高效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最后,引入舆情监测软件,定期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形成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舆情监测软件是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全网信息抓取,定期发布网络舆情报告,并进行分析、预判,可以及时了解师生员工诉求,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负面舆情的过度传播。

(三)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媒介素养,营造大数据环境下的良性网络舆论生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3]。媒介所构建的并非现实环境的原貌,而是经过加工、重构之后的“拟态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往往容易忽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异,将“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从而影响其对事件的判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迅速普及,也给人们的“媒介化生存”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身心不够成熟,导致他们既关注身边各类事件,又容易表现偏激,甚至被各种不良势力诱导,提高青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是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必要条件。

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可以从“大思政”“大宣传”视角出发,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拓展网络舆情治理阵地,培养师生“大数据”思维,对待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问题时保持冷静,理性思考、谨慎表达。同时,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内涵[4],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其加强引导,提升高职院校师生批判性使用媒介的能力,既要通过媒介展示、表达自己,也要利用媒介促进自我成长。比如通过组织网络热点问题、新闻事件的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师生向上、向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入校园舆情定期报告制度[5],让师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培养“舆论领袖”的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师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舆论领袖”可以是学生心中威望高、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高的教师,也可以是思想上进步、在互联网空间比较活跃的学生,他们发布的信息关注度较高,对“粉丝”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是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生态不可或缺的存在。

猜你喜欢

舆情媒介院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舆情
舆情
舆情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