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功能评估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22-12-26孙立荣靳美玲吴文静王丽娟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24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效能

孙立荣,靳美玲,吴文静,王丽娟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 宁夏银川750004)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管腔急性狭窄或闭塞引发的,心肌供血持续减少或终止,处于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的心血管内科系统疾病[1]。常表现为患者自觉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血压持续降低、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心律失常、晕厥甚至猝死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至关重要[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将管腔内部闭塞、狭窄部位进行再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容量,治疗效果显著[3]。但由于患者年龄偏高,对疾病认知程度不足,在手术应激刺激下,日常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较差,且自主呼吸效率低,增加了气体交换障碍及静脉血栓形成等症状的发生率,临床护理效果未能达到理想值[4]。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采取心功能评估下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接收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纳入标准:经心脏标记物、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5];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无障碍;临床基线资料完整,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肺心病、肺气肿等严重肺部疾病;合并严重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肢体严重运动障碍疾病;近3个月内有胸腔、颅脑及盆腔脏器大型手术史。研究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4.39±3.26)岁;病程(12.37±1.23)年;心肌梗死类型:ST段抬高35例,非ST段抬高25例;体质量指数(BMI)(22.34±1.26)。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4.43±3.33)岁;病程(12.42±1.34)年;心肌梗死类型:ST段抬高36例,非ST段抬高24例;BMI(22.41±1.3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医院内环境及科室相关规章制度的普及。观察患者术后心率、呼吸及血压等指标变化。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床上肌肉放松及下床等康复训练计划。

1.2.2 研究组 实施心功能评估下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

1.2.2.1 成立个体化康复护理小组 由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1名、科室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4名、心功能康复指导人员1名等组成。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前,组织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发症、治疗干预措施及预后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的集中规范化学习训练。小组成员对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制订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对策。

1.2.2.2 心功能评估标准 进行6 min步行距离(6MWD)试验,指导患者在笔直平坦的走廊或空旷场地,在6 min内进行往返测试,量表Cronbach′s α为0.87,根据患者行走距离,将心脏功能划分为重、中、轻3级,行走距离越长说明患者心功能状态越好。

1.2.2.3 疾病健康教育 重度障碍<150 m。护理人员根据疾病健康教育流程,通过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康复锻炼、自我效能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汇,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结合科室相关规章制度及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从中筛选出临床可行性、价值性相对较高的意见或建议,对以往疾病健康教育知识内容进行优化拓展。联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病因、临床症状表现、治疗干预手段、手术操作流程、术后饮食运动、预后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以视频、图文等形式加以呈现。于患者入院1 d后,嘱患者或家属应用移动信息通讯设备扫码关注并加入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康复交流群”。护理人员定期在群内推送以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急救及自我护理等为主题的相关科普文章或链接,督促患者浏览阅读打卡,在文章下方设置“了解”“不了解”等选项,点击“不了解”选项后,可直接进入线上“1对1”咨询对话框。由心血管内科医生在线实时回复,对相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从中挑选出建设性较高的问题加以总结,每周进行2次群内康复护理交流心得探讨。

1.2.2.4 呼吸功能锻炼指导 中度障碍150~450 m。告知患者跟随护理人员口令,进行缩唇式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且利于开展训练的半坐卧位或将患者床头抬高至60°~70°体位。指导患者双唇紧闭,用鼻腔吸入空气,并将左手置于上腹部、右手置于胸腔上方。随着气体持续不断地吸入,患者可明显感知腹部逐渐隆起,胸腔则保持静止不动状态,直至气体盈满肺部,随即告知患者屏气,由初次2~3 s逐步延长至8~10 s。随后告知患者口唇做“吹哨状”,将体内气体缓慢呼出,呼气的同时感知隆起的腹部逐渐下降,直至回归至正常状态,呼气时间控制在6 s以上。为使肺部残余气体顺利排出,告知患者采用适当力度对腹部施压,呼气与吸气时间比控制在(3~4)∶1左右,如此循环反复训练,15~20次为1组,每次2~3组,每次时间30~40 min,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3~5 d,直至患者运动耐力及心功能恢复,患者可自行下床或行走活动训练。在患者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胸闷、气促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训练,休息30 min,症状有所缓解后,再次开展训练,若持续未见好转,遵循医嘱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1.2.2.5 躯体功能康复训练 轻度>450 m。术后卧床休息12~24 h后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训练。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的平卧位或仰卧位,指导患者进行由下肢开始向上顺序性训练,踝腕关节顺时针转动10圈后,反方向逆时针转动10圈,膝、肘关节以70°~80° 的外展内旋,反复15~20次,每天训练2~3次,每次训练30~35 min。随着机体各个部位周围肌群功能逐渐恢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应至少由1名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陪同。将患者床位一侧床档放下,告知患者缓慢挪动近侧下肢,随后将远侧下肢挪至近侧下肢处,呈自然垂落床边状态。休息3~5 min后,患者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搀扶下,手扶床尾挡板于床边站立,做原地踏步运动15~20次、足跟微抬,足尖点地,膝关节微曲运动8~10次等初始热身运动。休息5~8 min后,鼓励患者绕床周行走8~10圈,侧身转体6~8次,双侧肘关节抬高屈曲,做扩胸运动8~10次,每天2~3次,每次30~35 min。随着患者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延长,告知患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以中等步行速度进行上下爬层运动,每次坚持5~8 min,期间应有1名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避免发生跌倒、心律失常等危险事件。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对两组干预前(入院第1天)和干预7 d后自我效能感、心功能及干预1、3、7 d内特定症状活动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①自我感知效能:采用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一般自我效能、达成结果、完成自我管理、应对问题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10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87,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好。②心功能:应用超声监测仪对患者静息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正常值:静息心率60~100次/min;LVEDD 30~56 mm;LVEF>50%;RPP>12000。③特定症状活动:采用特定症状活动量表(SASQ)对患者进行评价,共12项条目,满分48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81~0.89,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2.3 两组不同时间SAS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SAS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疾病中病程发展较快、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7]。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欧洲每年约400万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总死亡率的45%左右,约18万例[8]。而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农村死亡率约74.72/10万例,城市死亡率约58.69/10万例,且随着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疾病发生发展死亡概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9]。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及医学治疗手段的日益完善,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手术作为临床首选措施,通过早期快速将堵塞的血管疏通,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及进展,对患者预后起到显著改善效果[10]。但手术仍存在风险,且部分护理人员仍遵循传统护理观点,严格限制患者术后活动,认为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越久越好,临床效果不容乐观[11]。因此,术后康复护理与疾病管理成为临床护理中的重中之重。

心功能评估下个体化护理干预以患者为护理干预的起点与落脚点,从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入手,对心功能状态及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将按轻重程度不同进行分级,制订满足个体差异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护理中的缺陷与不足[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通过借助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疾病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并将其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图文或视频形式加以呈现。组建微信交流群组,定期推送相关文章,拓宽了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的途径,加深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促使患者增加对术后自我护理重要性的了解,激发患者主观意识与护理能动性,自我接纳,以较为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强化患者负性情绪的承受能力,加速负性情绪的正向转化,促使患者术后机体、心理等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提升[13]。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得出,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深吸气与缓慢呼气的循环反复训练,在深吸气时可有效提高患者膈肌压力反射的敏感程度,并以绵延缓慢的速度将气体呼出体外,可对肋间肌肉与膈肌升降等进行锻炼,促使Ⅱ型肌纤维数量及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增加,降低交感神经活跃性,减少外周血管张力,加强心肌收缩能力,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同时,提高骨骼肌运动强度,加速患者心功能早期恢复。

此外,在反复测量分析下发现,研究组SASQ评分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P<0.05)。由此可见,护理人员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循序渐进地床上肌肉关节、床边下床以及爬楼梯等康复训练,可有效激发患者机体各个部位及其周围肌群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改善核心肌群力,加速心肌侧支循环的通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降低机体跌倒、心绞痛及再狭窄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4]。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心功能评估下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术后自我护理效能感知程度,加速心功能水平的恢复,利于患者特定症状的改善。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功能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