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22-12-26张伟梅张典勇

大豆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粒数株距行距

张伟梅,张典勇

(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合理密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群体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不同,构建良好群体冠层结构可提高大豆群体对光能的利用,提高单株产量,提升大豆产能[1]。田间行株距合理配置可有效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统一,构建良好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通风条件,减少大豆落花落荚率,提高大豆产量[2]。

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大豆区域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丽秋6号为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晚熟鲜食和干籽兼用秋大豆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耐瘠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气候相似地区作秋大豆或秋菜用大豆种植。该品种植株高大,株型收敛,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影响较大。

为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明确丽秋6号最佳种植密度与行株距配置组合,文章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行株距配置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丽秋6号区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丽秋6号,为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提供。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20—2021年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里河村进行。试验地海拔61.8 m,年平均气温18.3℃,年均降水量1 580 mm,年日照1 825 h,无霜期280 d。试验地块土壤肥力为中上等,整地畦宽为160 cm,沟为20 cm。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不同种植密度和同一种植密度不同行株距配置2种处理方式。不同种植密度设5个处理,分别为12、15、19.5、24和30万株/hm2;不同行株距配置处理方式的种植密度均为19.5万株/hm2,通过改变每畦行数、行株距配置、每穴株数及每行株数改变小区群体结构,具体处理方式见表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均为13.6 m2,试验结果均取2年平均值。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处理方式

1.4 田间记载及测定项目

在大豆生长发育期内记载生育进程及田间表现。大豆成熟后每小区随机连续取10株,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测定项目为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成熟后整个小区进行收获,每小区人工脱粒,晾晒后称重。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18.0进行计算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1.1 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从各处理室内考种结果可知,在行距和每穴株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株高、底荚高度、单株有效荚数、总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影响较大。

表2 不同种植密度下丽秋6号的主要农艺性状

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和底荚高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密9处理下,株高和底荚高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5.9 cm和23.8 cm。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单株有效荚数、总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呈逐渐减少趋势。在密7处理下,单株有效荚数、总荚粒数和单株粒重最多,分别为37.6个、39.0个和68.1 g。但种植密度对百粒重、每荚粒数、主茎节数等影响不显著。

2.1.2 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密7的产量最高,为2 456 kg/hm2,较密3(CK)增产12.5%;密10的产量最低,为1 956 kg/hm2,较对照减产10.4%。密3(CK)与密7、密8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密9和密10处理的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丽秋6号产量影响较大。在保证田间合理生长量前提下,丽秋6号宜稀不宜密,种植密度以12万~19.5万株/hm2为宜。

表3 不同种植密度下丽秋6号的产量结果

2.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丽秋6号产量的影响

2.2.1 每穴株数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相同种植密度下,1株/穴(密1、密6)、2株/穴(密2、密4)和3株/穴(密3、密5)3种种植方式对产量影响不同。

表4 相同种植密度不同穴株数下丽秋6号的产量结果

其中,1株/穴种植方式平均产量最高,为2 316 kg/hm2,较对照增产11.3%;3株/穴的种植方式平均产量最低,为2 081 kg/hm2。1株/穴与3株/穴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与2株/穴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2株/穴与3株/穴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穴株数以1~2株/穴为宜,≥3株/穴影响丽秋6号增产潜力发挥。生产上如采取条播,宜定苗1株/穴,如采取穴播宜定苗2 株/穴。

2.2.2 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在相同种植密度下,行距53 cm(密1、密2、密3)较行距40 cm(密4、密5、密6)处理下的平均产量高1.3%,二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5 相同种植密度不同行距下丽秋6号的产量结果

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丽秋6号适宜种植行距为40~53 cm,在生产上可根据田间种植需求调整行距,达到丰产目的。

2.2.3 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相同种植密度下采取不同行株距配置方式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密1、密4处理产量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差异不显著,但与密2和密5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6 相同种植密度不同行株距配置方式下丽秋6号的产量结果

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19.5万株/hm2下,采用行距53 cm,1株/穴的种植方式和行距40 cm,2株/穴的种植方式均可获得高产。为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当行距密时,株距宜疏;当行距疏时,株距宜密。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中相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未引起主茎节数发生显著变化[2-4],这与于晓波等[2]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主茎节数虽为复杂数量性状却表现出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5-8],茎粗降低[9-10],倒伏率增加[9-11],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不同种植密度对荚数、粒数和粒重均有较大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大豆单株有效荚数、总荚粒数和单株粒重随之降低,这与樊海潮等[5]、于晓波等[2]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对每荚粒数、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焦浩等[12]研究结果一致。

不同大豆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13-14]。大豆配套栽培技术的首要因素是确定合理种植密度,当群体产量达到最高时的栽培密度为品种适宜种植密度[12]。因此,构建合理田间群体结构,使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和转换率,是实现大豆高产的主要途径[1]。由试验结果可知,种植密度与行株距配置方式对丽秋6号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在生产上除选择适宜播期外,适宜的种植密度与行株距配置是实现品种高产稳产的保障。试验结果表明,12万~19.5万株/hm2为丽秋6号的合理种植密度,稀植较密植产量稳定,易获高产。在浙江省采用相同种植密度12万~19.5万株/hm2,行距40~53 cm,留苗1~2株/穴的种植方式栽培丽秋6号可获高产。

猜你喜欢

粒数株距行距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