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

2022-12-26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罗来军

党课参考 2022年23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罗来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福康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入了解高质量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战略意义,高度重视发展质量,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海鸥门”。图:方喆/新华社

一、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更是当前的时代主题。

(一)高质量发展是回应时代之问的战略谋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中央之所以作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研判,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即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成效显著,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激发了中国经济新的活力。三是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得到加强,坚实的民生福祉基础进一步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我们更应该增强定力,坚定信念,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未来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都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高质量发展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时代课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体来看,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1.国家宏观层面。从宏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公平性。一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然要能够保持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的优势。保持经济增速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避免出现经济的大幅波动,保证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在合理区间内,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二是经济发展可持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始终,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更注重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要贯彻为人民而发展的理念,落实依靠人民来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来促进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10月16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车间调试工业清洁机器人。图:杨青/新华社

2.产业中观层面。从产业中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日益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市场主体产业结构能够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巩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赢得长远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更为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产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三是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是指单位成本的投入产出比。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以最小的质量成本产出最大的质量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型,逐步淘汰粗放型产业,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企业微观层面。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不仅要逐步适应,而且要奋勇争先。从企业经营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做到质量可靠、品牌突出、管理理念现代化等。一是产品质量逐步提升。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微观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生产工艺精进、研发投入增加、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的优化。坚持“质量为先”,就要提高农产品、工业产品以及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全面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应该看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企业只有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培育品牌影响力,要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要改变生产形式,也要彻底更新生产理念。过去,很多本土企业主要以贴牌代工为主,或以低价竞争为导向,久而久之,就使国产品牌陷入到“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恶性循环中。想要打破这一怪圈,企业应当秉持中国创造理念,埋头苦干,以时间换空间,全心全力搞研发,努力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得消费者的真心认可。三是具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提升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要更新企业管理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

简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作出的重大战略性研判,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但也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后果,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真正实现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和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低耗能、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我们尚处于换挡升级、胶着拉锯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方向、咬紧牙关,坚决摒弃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把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质量和效益提升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有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但是只有少数国家最后成为了高收入经济体。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那些国家徘徊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这个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拉动力逐渐减弱的不利局面,我国想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就必须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探索适合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方式,通过高质量发展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

(三)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推动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四)高质量发展是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先机的现实需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和矛盾挑战的主动选择、现实需要。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相互叠加,逆全球化趋势、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势力不断抬头,产品和要素的国际流通受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重构,国际社会不确定性和矛盾挑战日益增多,这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顺势而为,也要乘势而上,必须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科技、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投入产出密度和强度,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贡献,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五)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内容

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高质量发展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以安全为前提的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三、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和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各方力量和资源聚集起来、整合起来,形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对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断,从长远大势出发,制定正确的重大战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坚定有力地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治国如同栽树,本固则枝繁叶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深入实际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注入人民群众的鲜活经验。同时,也要使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意愿,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深刻把握全局变革,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共享发展,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四)以内外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塔、西人工岛及远处的深圳市区。图:邓华/新华社

要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两端发力、两侧协同、供求联动,提升发展的活力、韧性、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持续有效需求牵引带动有效供给,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国内,促进内需体系加速完善,不断拓展国内大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激发有效需求持续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服务引领创造新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要巩固、提升并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引领创造新需求,强化新供给引领动能,促进供求高水平精准匹配和高质量动态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五)全面纵深推进改革,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制度支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尤其是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明确市场和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定位,厘清市场和政府边界,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增强二者的适应性、匹配度、融合度,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完善分配制度,以公平正义助推高质量发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制度支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方面,需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确保机会均等。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原则,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再分配制度,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个人财产信息系统,加强对公民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

(七)升级扩大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质量制度型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从传统的商品、要素、服务的流动型开放转变为制度型开放。随着对外开放迈向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新阶段,零散化和碎片化的要素流动型战略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凭借低成本在国际市场取得的优势难以长久,制度层面的开放创新已经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必须从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供给者。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学习并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也应结合本国国情,逐步进行体制创新,以弥补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不足,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增强我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前,全球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八)构建测度体系,以科学的衡量指标体系测度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导向的粗放型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反映经济在“均衡”“效益”“创新”“可持续”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指标的选取应尽量少选择“结构型”“数量型”指标,而应更多地从实效出发,选取能够全面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另外,指标体系还必须突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体现不同地区与行业的差异。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要求,而是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作出的科学规划;高质量发展也不是针对部分发达地区的量身定制,而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更不是短期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谋划。发展永无止境,奋斗谱写新篇。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新奇迹。

讨论题:

1.如何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