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2-12-26阳宏润

关键词:领导制度时代

阳宏润,李 文

(1.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国史系,北京 102488 3.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面的历史性跨越。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1]23的道路选择。我们不禁思考,中国的改革何以能成功?历史和实践已经替我们做出了回答:“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2]

一、党领导改革的逻辑机理

党领导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是对国内外改革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协同推进“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这几个方面共同形成了党领导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1.理论逻辑:党领导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列宁在党的建设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认为“党是无产阶级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是领导者。”[3]457习近平曾说,党中央是坐镇国家治理体系大棋局中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居于核心统领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57这是对新时代全面社会改革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对各级党组织提出的工作要求,它基于对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一方面,党领导改革是坚持党领导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另一方面,党领导改革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时代表达。坚持党的领导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切的时代表达。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彰显时代特征。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党对改革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决定着党的领导要贯穿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强大生命力。

2.历史逻辑:党领导改革是对国内外改革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仅中国进行改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进行过改革,但结果不尽相同,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也有犯下颠覆性错误的。要从中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找到改革何以能成功的答案。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四周年、全面深化改革九周年,也是苏联解体三十一周年,对比二者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刻意义。苏联作为曾经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一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本”,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苏联视为“自由世界”的头号威胁目标,除了保持强大的军事竞争之外,将“和平演变”作为一种重要的斗争手段,加紧针对苏联的思想战、文化战、心理战,以彻底摧毁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启了所谓的“改革与新思维”,逐渐削弱直至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原俄共领导人波洛兹科夫后来对改革进行了深刻反思,并直接指出了改革出现的问题,认为“改革本应从党抓起,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有力工具,本应用加强组织性来促进民主化,可是戈尔巴乔夫却背道而驰,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5]247苏共本是苏维埃政权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但仅仅五年多的时间,苏联便在否定苏共领导的改革中人亡政息,教训何其深刻。相反,中国的改革开放自始至终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改革时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6]134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为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同志重申“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332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压舱石”,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稳定。新时代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务必要深刻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实践逻辑:党领导改革是新时代协同推进“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

“四个伟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7]将此前多次提及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相结合,把“三个伟大”发展至“四个伟大”,实现了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8]17由此,“四个伟大”上升为全党的行动指南,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毋庸置疑,“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是新时代以来治国理政的主题之一。新时代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必须紧密联系党领导改革的实践,即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积极解决各种问题,破除推进“四个伟大”进程中的一切障碍。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涉及方方面面,任务是异常艰巨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目标。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党领导改革克服诸多困难和考验,解决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问题和矛盾,勇于创新、敢于变革,克服阻力,抵御风险,实现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造福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党领导改革需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党领导改革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将我们党锻造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党领导改革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总之,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不竭动力,助力“四个伟大”的深入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党领导改革的科学推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蕴含着认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结构的钥匙。“因为社会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既不是各自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堆积或机械的结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9]96因此,考察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推进,应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宏观层面: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0]14这为我们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立场、原则,从根本上保证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改革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之更富生机活力。

事实上,从建国以后,我们党就开始领导人民进行改革。从1949年至1956年,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一化三改”,召开了一届人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1956年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尽管依旧苦苦探寻改革兴国之道,但困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以及一些领导人脱离实际的主观判断,我们党犯了很多“左”的错误,甚至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根本性的错误,改革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此后,改革开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时受到或“左”或“右”的干扰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依靠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党中央的正确领航,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可见,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原则,方向明确、立场坚定。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方向。方向是最根本的,新时代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0]15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切改革的前提,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事业的有力保证和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核心要义。改革只是一种手段,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10]15从这可以得出,总书记高度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它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我们必须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前提,就是要在改革中大刀阔斧地破除一切不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消极因素,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10]20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了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执政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因此,“改革就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11]30-35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务必遵守相应的原则才能划出改革的红线,兜住改革的底线。比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原则、做到有秩序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都是基于某一个特定视角而得出的,那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12]53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且不断在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形成团结稳定的改革环境。

2.中观层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当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确立之后,需要将其以一定的制度规范体现出来。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过程。”[13]12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九年实践来看,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党领导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略时,也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8]21

全面深化改革需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相比于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利益纠纷千头万绪,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就得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 2013年底,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亲任组长,在他的指引之下,全党以系统性的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凝聚全党力量,避免改革出现“九龙治水,各管一方”的困境,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水平的有效提高。九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处理好“五个关系”,涵盖了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重点与难点多个层次和角度,实践证明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是科学的,是符合中国改革实际的,必须加以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执行要注重科学有效性。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刚性约束,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效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包涵了改革的价值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使之科学有效,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就会变成“牛栏关猫”,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则会大大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两个责任”,强化“四个意识”,明确党委书记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势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执行,对于执行不力的,要根据党规国法及时处理,确保党中央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之中要注重经验的总结。对于制度的执行情况、运行效能、经验教训作出科学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制度调适能力。

党领导改革的过程之中,需要建构一套稳定、有效的制度体系,并且得到很好的执行,使之既能体现宏观层面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又能指导微观层面改革各领域的实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微观层面: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九年来,1500多项改革措施全面发力,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改革全方位纵深推进。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这一重点任务并且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它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10]55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科学调控、有效治理,建设法制性和服务型政府。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第二,在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核心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完善和发展基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好改革的导向、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0]8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不断改革创新社会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抓好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调控格局,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实现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第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10]104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大中央环保督查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问责,强化生态保护制度约束作用。第六,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把握一条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牢牢把握“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以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规模结构、政策制度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如果说党领导改革的科学推进宏观层面侧重于价值引领、中观层面侧重于制度规范,那么微观领域则侧重于坚持和深化。换言之,党领导改革的价值引领、制度规范最终要在微观各领域得以具体体现,三者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三、党领导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就是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坚定信心,统一思想,达成改革共识;攻坚克难,强化改革支撑,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凝聚力量,形成改革合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达成改革共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做何事,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有了统一的思想才能有统一的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直面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复兴使命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令党、国家、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成为了人民领袖,并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了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当之无愧的。它回答了新时代党为什么要改革、改什么、如何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根本方向、根本内容、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中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26以“两个维护”引领和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意识,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学习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伟大改革实践中奋力前行。

2.强化改革支撑:打造一支党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526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前文已经述及,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最高政治力量。而关键在人,则指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15]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培养的重视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确定,如何落实,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信仰坚定、心系人民、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其一,做好干部的培育和选拔工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培育工作,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如何培育干部,一靠个人努力,干部自身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专业能力、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二靠组织培养。党组织对于有潜力的优秀干部敢于压担子,有计划把他们送到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线接受锻炼和考验。经过培育工作以后,要选拔好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其二,做好干部的使用和监督工作。全面深化改革越是推进,越会触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既得利益,也会触及一些党员干部的自身利益,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难程度前所未有。各级党员干部能否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能否把党的改革政策落实到地,亟需将一批优秀的干部选拔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岗位中来。改革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具有艰难性也具有诱惑性,往往成为“围猎”的对象。因而,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尤其是对“改革能吏”的监督工作,防止能人腐败问题的出现。改革的过程需要一批敢闯敢拼的干部队伍,我们党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建立改革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使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和时代风尚。

3.汇聚改革力量:明确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我们党历来认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4]60我们党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人发展到现在九千多万党员,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16]这是党对人民的高度肯定,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至始至终都是推动党向前发展的动力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九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群众创造的。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村秘密按下手印,签订分田到户“生死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3另一方面,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主动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党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智慧相结合,制定出一个又一个符合国家发展实际、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方略。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38-39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对改革的领导,改革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动摇或者放弃了党对改革的领导,改革就会遭受失败。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考验和风险会更多,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坚强领导,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化改革迈向新征程。

猜你喜欢

领导制度时代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某些单位的制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