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融合转型下传统媒体摄像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升

2022-12-26文_周

传媒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转型设备

文_周 勤

2016年前后,短视频开始大行其道,成为全渠道营销的主流,这也使得摄像工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从传统媒体的电视报道转型试水新媒体的视频创作,许多传统媒体摄像记者表现出专业素养更新不足、转型慢、难适应等问题,在融合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摄像记者要转型提升的不仅是技术、观念,更是角色。

当前传统媒体摄像记者转型时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摄像记者也纷纷开启转型模式,尝试成为融媒体摄像记者,探索新媒体作品。然而,当前传统媒体摄像记者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部分摄像记者缺乏主动转型意识,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品摄制存在差异化,依旧沿用传统的拍摄方式,摄制的作品没有网感,不像新媒体作品。

二是表现为转型慢。此类摄像记者已经意识到转型提升的必要性,但由于专业素养更新不足,不能熟练掌握新设备,也摸不着新媒体的摄制规律,效率不高,讲艺术的节奏慢,动作快的技术糙,不能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镜头,不适应新媒体拍摄需求。

三是无法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和角色定位,转型提升遇到瓶颈。

融媒体摄像记者和传统媒体摄像记者的工作差异

融媒体摄像记者和传统媒体摄像记者的工作差异,首先是由于传播平台变化导致的画面格式和作品时长变化。人体工学研究表明,虽然横屏的画面比例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但当人手操作的舒适性和眼睛观看的舒适性发生冲突时,眼睛的舒适性要让位于人手的舒适性[1]。而竖屏操作,正是人们使用手机最普遍、舒适的方式,加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需求,从而导致融媒体时代以手机等移动端传播平台为主的视频创作,由以往传统媒体的长短视频兼具、横屏画面变成现在以短视频为主、竖屏画面。

其次是拍摄方式处理上的变化。相较传统媒体,融媒体摄像工作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更加注重前期策划,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临场应变。

由于稳定器、穿越机、“一镜到底”等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移动拍摄成为新媒体报道的工作常态,因此融媒体摄像记者更讲求有策划、有设计的运镜和衔接,“动接动”的拍摄方式也对前期的分镜头脚本和拍摄阶段摄像记者的无剪辑拍摄能力要求更高。以“转场”为例,以往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只是起到简单场景转换作用的“转场”,在新媒体报道中则成为考量视频创意和设计的重要环节。

由于新技术带来的新突破,许多镜头语言也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得以重新设计,更加注重镜头的信息量、视角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多样性。以2022年央视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例,“猎豹”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时间切片”AI图像处理系统、“子弹时间”360度环拍摄像机、VR摄像机、增强现实(AR)直播呈现系统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了全新视角、镜头语言和呈现方式。

同时由于视频内容更直观,可以承载更丰富的内容,构造消费场景和代入感[2],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视频创作,是和用户体验、引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融媒体摄像记者在拍摄时,更注重体现视频的现场感、即时性以及现场声的拾取,将主体融入场景,展现人物、事件的实时状态,以契合当下沉浸式、体验式的网感风格。

所有这些,都要求融媒体摄像记者要提前做好案头工作,对拍摄主题、人物特性,以及拍摄的场景、路线、流程、人物动态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策划和设计,以期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融媒体摄像工作更加注重临场应变。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报道突发新闻多,现场报道多,实时直播多,因此摄像记者面临实时拍摄、互动式拍摄和新闻快发的机会和次数也会更多,这就要求融媒体摄像记者要拥有更加敏捷的现场预判和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更加熟练的拍摄技能,在短时间内决定画面取舍,抓住鲜活细节,捕捉最精彩瞬间,做到在有限时间内多拍有效镜头,对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作出正向反应。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融媒体摄像工作和传统媒体摄像工作存在的诸多差异,传统媒体摄像记者才能深刻认识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从而产生内生动力,从“要我转”变成“我要转”。

三个层面提升专业素养

面对新趋势、新技术、新挑战,传统媒体摄像记者要转型为融媒体摄像记者,需从观念、技术、角色三个层面来进行专业素养的迭代升级。

一要提升理论素养。只有及时掌握前沿理论和背后逻辑,才能知行合一、有的放矢。表面上看,融媒体时代摄像记者的转型提升,是拍摄设备更新迭代和拍摄技巧转化演变的技术革新,然而本质上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观念思维升级。只有将视线前移,理念更新,才能解决传统摄像记者观念、技术和新时期需求不相匹配之间的矛盾。

二要提升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提升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新设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二是自身拍摄技能的提升。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为新媒体的视频创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融媒体摄像记者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尝试新手段,运用新方法来提升视觉表现力。例如新华社对“一镜到底”“镜头反求”,央视对“高速跟踪拍摄”,河南卫视对“子弹时间”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尝试,为新闻报道的视觉表现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样板。作为地方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的摄像记者也在转型中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提升视觉表现力的探索尝试。例如,通过手机前后摄像头的同步摄制功能,用V-LOG边走边说的网感方式将记者出镜和报道画面实时同框呈现,现场感大大增强;全景VR摄像设备的运用,则将盲道被占用,视障人士出行的窘境进行了沉浸式展现。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的尝试,使得新媒体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和用户体验直线上升。

除了尝试新技术、新手段,摄像记者还要善于从现有设备、技术手段中发现新的应用手段和呈现方式。例如,由于技术升级特别是5G技术的发展,长时期实时跟踪记录不再成为问题,这就使得全程无死角式记录成为新媒体视频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很多综艺节目就经常采用便携式摄像设备进行多机位、无死角的记录,不漏掉任何一个精彩细节。在新闻报道上,将一切记录手段(包括用户随手拍、行车记录仪和路面监控等)都考虑在内的全渠道记录方式,已成为摄像记者事前必做的功课之一。

如果说钻研新技术、新设备是开启外挂,那么提升拍摄技能则是修炼内功。融媒体时代,拍摄记录的快速化和拍摄场景的多样化,对摄像记者的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传统媒体摄像记者,融媒体摄像记者要进一步夯实拍摄基本功,提升动手技能和动脑能力,熟练掌握移动拍摄时的构图、曝光、跟焦等基本技能,特别是要针对竖屏拍摄带来的构图差异,练就更娴熟的拍摄技术,做到身体跟上意识。同时由于技术、设备升级,使得移动镜头在设计上得以摆脱束缚,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呈现方式,如今都在新技术、新设备的加持下得以实现。以“特斯拉柏林工厂无人机拍摄短视频”为例,该片将穿越机直接飞入特斯拉生产流水线的内部,在冲压设备狭小的空间里穿梭而行,为用户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摄影师高超熟练的航拍飞行技能基础之上。

三要突破角色定位。摄像记者拍摄技能提升到一定层级后,如果囿于摄像定位,往往会面临转型升级的天花板,要想突破瓶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学会转换角色,跳出摄像定位来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往传统媒体时代泾渭分明的两个界限逐渐被打破。首先是工种的界限被打破。融媒体时代,记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种定位,而是力求成为会拍、会写、会编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单向传播的界限被打破,信息传播转向内容服务,以往被动接受的受众也转化为互动参与的用户。因此,融媒体摄像记者要想突破瓶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从以往单纯摄像工种的“我想拍什么”,转变角色为从编导角度考虑的“我想播什么”,再到从用户角度思索的“我想看什么”。只有转变角色,换位思考,体现编导思维、用户思维,才能超越单纯记录者的定位,突破专业素养提升瓶颈。

时代变革对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统媒体工种之一的摄像记者,要善于危中寻机,与时俱进,努力提升业务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创作出更多有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媒体作品。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转型设备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调试新设备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