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题材纪录片的修辞分析
——以《无穷之路》为例

2022-12-26邓玉婷

声屏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

□ 邓玉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映中国新时期脱贫攻坚进程的纪录片逐渐出现,并进入公众视野。2020年是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生产了多部脱贫题材作品。[1]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在讲述扶贫故事和生产脱贫攻坚话语上起着重要作用。在视听修辞研究方面,学者李显杰提出和论证了十三种影像修辞格的基本形态风貌、主要功能和特征,及其在具体“语境”产生的修辞效果,为纪录片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2]

专题纪录片《无穷之路》以宣传中国精准扶贫政策为主题,由中国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生产,制作组在全中国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为案例,介绍了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扶贫政策。节目设粤语、普通话和英文旁白三个版本,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的评审专家团队选定为2021年度20部“优秀海外传播作品”之一,节目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以《无穷之路》为研究对象,从修辞学理论出发,探究纪录片如何运用影像辞格来生产脱贫攻坚话语,并对纪录片中的贫困村从脱贫到振兴的蜕变过程进行深入解读。

叠印:意义的展开

学者弗尔从技术的角度为“叠印”下了定义,叠印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置于同一画面内的光学技巧。而在修辞学的角度下,叠印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折叠”,从功能上讲,就是将不同意义指向的画面叠印在一起,引起观众的辨别、猜想和比对的思考状态,进而去建构、印证多元意义指向的关系,引导观众跳脱故事的叙事,对故事的动机和思想产生兴趣。[3]在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多次使用了“叠印”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服务于摆脱贫困的修辞动机。

在《无穷之路》第五集《大学梦》的叠印镜头中,由底层画面和印层画面组成。底层画面是四川大凉山的高山峡谷,而印层画面是专心听讲的村少年王补都,这两个画面的叠加使观众产生一种关联性思考。在底层画面中,四川大凉山的高山峡谷暗示着这一地方的贫穷、偏僻和落后。在印层画面中,农村少年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反映着年轻一代怀揣大学梦,希望通过教育获得工作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摆脱代际遗传的贫困。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山区少年的梦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在该叠印画面下,解说词为:“他越过高山峡谷,第一次走到大城市。”其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农村少年是如何跨越巨大鸿沟实现梦想的?

这一叠印辞格的运用服务于脱贫话语意义的展开。就纪录片的具体语境而言,脱贫离不开国家创新扶贫政策的支持。一方面,驻村扶贫书记张大海对少年王补都说:“如果你不努力,将来只能和爷爷、父亲一样。”这番话启发了少年,在其心中播下读书的种子;另一方面,四川省一家国企电力公司招募有心向学的学生,为他们免费补习,提供教育资源,助攻高考,这便是叠印镜头所蕴含的意义。叠印镜头将深山与少年两个意象进行迭加,既暗示了梦想的实现所要跨越巨大的鸿沟,更突出了国家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精准扶贫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深层的意义在叠印镜头之中展开。

在《无穷之路》第十集《云南咖啡甲天下》中的叠印镜头更富有深刻意涵,这一叠印画面更是将两个喝咖啡的女人迭加在一起。叠层画面来自边疆云南孟连县,是一名叫叶萍农民妇女画的,而印层画面是来自香港的知名节目主持人陈贝儿。尽管两者所在的画面空间与时间都是一致的,但不同身份的两人在同一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咖啡映射着城市阶层的生活方式,农妇与都市丽人端着咖啡悠然自得地对谈,打破了大众对农村妇女保守、落后的刻板印象。这里蕴藏着引起观众思考的修辞目的,也是“叠印”辞格所具有的功能。城乡时空折叠的镜头画面暗示着:农村妇女叶萍是如何脱贫的?她在脱贫的过程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回归到这一故事发生的语境对该叠印镜头进行深入分析,叶萍是佤族人,佤族属于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佤族的女性地位低下,如纪录片的解说词所言:“‘直过民族’的妇女,属于弱势群体之中的弱势。”从这里可以折射出女性主义学者金伯莱·克兰肖所述的“交叉性”视角。所谓交叉性,指的是不同形式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合并、重叠或相交,本质上是指认女性面临不同类型的压力。性别、阶层、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动态互构形成了社会不平等结构。佤族妇女承受着交叉性带来的压力,是最为弱势的群体。

在纪录片访谈中,叶萍表示:“我们要改变我们这一代女性。”在具体的实践中,纪录片呈现了她的努力。她花费十余年的时间研究咖啡豆的种植,经历了霜冻自然灾害、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等波折,自己学习咖啡鉴定,改良咖啡品种,最终获得国内外专业机构认证,其生产的精品咖啡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脱贫。

在叠印画面中,城市女人与农村女人相聚一起喝咖啡,正是回应了叶萍曾许下的承诺:“城市的女人能做到的,我们也照样能做到。”画面和对话形成了互文的关系,其修辞目的呼之欲出:扶贫不仅是经济层面上摆脱贫困,还有女性意识进步,促进男女性别平等。这是叠印镜头所拓展出的丰富意义,所传达出的性别平等话语,让观众对脱贫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喻意:思想的内涵

“喻意”修辞格是对影视作品修辞中具有的对比、隐喻和换喻色彩的修辞手法的概括,它是一种不受镜头本身建构形态约束的修辞格式,可运用在镜头之间,也可以运用在段落意义上的对比。喻意修辞格借助与直观形象上的相似性而引发具象联想,所有影像上呈现出含有某种寓意的修辞手法均属于“喻意”辞格。在镜头修辞格中,包含了隐喻修辞、借喻修辞和对比修辞。

纪录片《无穷之路》第四集《扶贫先扶智》主要讲述的是农村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故事,其中一组镜头富有深刻的寓意。第一个画面是中景镜头,一群农村少年站在狭窄的走廊上,背对观众,灰白色调主导整个画面。第二个画面是一个近景镜头,主要呈现了一个破碎的窗户与锋利的玻璃,画面的色调偏暗。第三个画面是一个特写镜头,以青年为背景,镜头聚焦于地上一根熄灭的烟蒂。三个视觉画面的组合,暗示着故事的主人公是失学的反叛青年,身上未见青春、阳光的少年气质。

在视觉修辞隐喻实践中,从喻体到本体的想象过程,需要通过视觉画面和视觉元素的拼接。当A元素和B元素之间存在类比和联想的关系,便可提炼出“A是B”的隐喻思维,[4]而结合镜头画面的组合,人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失学少年是破窗”的隐喻。关于“破窗”画面,其修辞意涵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意涵是少年的反叛。破窗的锋利意味着少年的棱角,打破约束的渴望。对于学校的老师而言,这些少年是难以管教的,难以与他们形成合作关系。第二层意涵是少年的破碎心灵。破窗暗喻着他们是有创口的,他们的教育是有缺陷的。“直过民族”少年的家庭一般以务农为生,没有接受教育的意识,孩子十几岁就外出打工,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进入到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容易迷失自我,预示着他们的人生极可能因为教育的缺失而变得支离破碎。而烟蒂是反叛少年的标志性物品,纪录片用烟蒂来借喻失学少年这一群体。以落地的烟蒂借喻少年,画面代表着少年成人化方式及想象,他们以抽烟来彰显自己的个性,映射出他们内心关于自我的追求,然而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探索的可能性。

在镜头形态上,“喻意”修辞格的对比修辞可运用在镜头段落意义上的对比。在该集的一组镜头中,少年身穿灰白衣服,背对镜头,没有露出面孔,没有肢体动作或语言,他们沉默无言,流露出疏离、孤独的感觉。画面的颜色偏重于暗沉的灰白色,画面的内容(破窗)也是静态的,暗示着少年沉重的命运。针对贫穷、失学和贫穷的代际转移问题,国家提出“扶贫先扶智”的精准脱贫政策,建立普职教育融合寄宿学校,务必让失学少年重返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学习一技之长,以求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该集的后一组镜头反映出经过教育之后少年的改变。三个镜头均为近景镜头,第一个镜头中,身穿红色衣服的男孩跟着厨师学习掌勺技巧。在第二个镜头中,身穿彩色衣服的男孩在帮同伴理发。在第三个镜头中,三个少年在操场上打篮球。概括而言,这三个镜头以明亮、鲜艳的色彩为主调,人物是动态的,他们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露出了笑容和认真专注的神情,在合作中培养出团结同学的情谊,不再是“拉帮结派”式的相处模式。纪录片通过一组镜头画面,呈现出阳光向上、热爱劳动的少年形象,与前一组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以前破碎的、空洞的少年变得内心充盈。可见,镜头是思想话语的载体,反映扶贫政策激发了少年的生命力,帮助他们开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通过镜头画面的隐喻、借喻以及不同镜头组之间的对比,喻意辞格的修辞目的在于表现精准脱贫下扶贫先扶智的教育政策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为对人的改造,让暗淡颓败的人生重新焕发生机,让迷路的人重回生活正轨,让破碎的人生变得健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话语的建构。

重复:时空的折叠

修辞学意义上的“重复”,主要是通过镜头段落的“重复”来拓展时空,刻画和突出某种心境和意象,达到深化人们对影片中心意象的感知的修辞目的。从严格意义上讲,“重复”修辞格的运用,是将一个镜头原封不动地重复再现,这类“重复”镜头偏重于对时间进程的“折叠”。

在《无穷之路》第一集《悬崖村的历史及沧桑》讲述了悬崖村村民的搬迁故事,四川凉山悬崖村与世隔绝,山上生活的基础条件极其恶劣。纪录片拍摄组选取了悬崖飞人某色拉博的居所环境进行了拍摄。第一个镜头画面是一个全景镜头,展示了村民房间和客厅连为一体的生活环境,阴暗而狭小。第二个镜头画面是厨房中的大铁锅和盖子,厨具简陋。第三个镜头是仰视,指向房顶的一个缺口,自然光照进漆黑的房屋,替代电力照明。这一组镜头在第一集出现时,揭示了以某色拉博为代表的悬崖村村民艰苦的生存环境,而这组镜头画面在第二集《人类史上大型易地搬迁》中重复出现两次,与某色拉博的新居所交替出现,画面时空的折叠使得过往与当前的生活环境形成强烈的对照。

“重复”镜头呈现的修辞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意象的作用,前两个镜头的反复是为了突出悬崖村村民过去生活的艰难困苦,更是与异地搬迁之后的美好生活形成极为强烈的对照。在政府易地扶贫的政策支持下,悬崖村村民移居平原,在政府补贴下,以少量资金购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并配套家具和现代化家电,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重复”辞格的运用,使影片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有了回溯性,打破了纪录片文本常态中对时空的桎梏,让与易地脱贫的相关主题和相关场面得到了深化,强化了观众对这些意象的注意力和感知,以达到宣传脱贫成果的修辞目的。

在《无穷之路》第七集《水利工程生态扶贫》中,关于野生动物小鹿和猿猴的两个镜头在纪录片的前部和后部重复出现,同样是为了特定的修辞目的。在镜头第一次出现时候,画面颜色偏暗淡,猿猴哀嚎,小鹿以惊恐的眼神直视人类。纪录片解说词介绍,海南鹦哥热带雨林无法发展产业,人类以砍伐雨林、种植稻米和打猎为生,破坏了雨林的珍贵生态。该组镜头暗示人与自然处于征服竞争的关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生态移民政策支持下,村民搬到安置区,生活、工作和结婚都更加便利,也将热带雨林归还给原住民——野生动物。在该集的最后,小鹿和猿猴的镜头重复出现,与第一组镜头遥相呼应。镜头中的动物呈现出自由奔放的状态,画面呈温和的暖色调。该组镜头在不同语境下的重复,主要是为了凸显生态移民的成效。政府的政策不仅帮助村民脱贫,还有助于恢复自然生态,纪录片在影像的重复和对比中建构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政治话语。

结语

作为一部主题类纪录片,由中国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制作的《无穷之路》面向香港、内地和广大的海外受众,承担着国家形象传播的精神目的,即实现精神认同。[5]纪录片通过叠印、喻意和重复影像辞格的运用,使微观的个体命运与宏观的国家话语相结合,并在政治价值与普泛伦理上与世界接轨,通过人文关怀、性别平等、可持续发展等话语的生产,在全球公共话语层面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反映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我国脱贫攻坚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