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多元一体的呈现: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中的时政研究

2022-12-26马明哲

声屏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广播剧题材广播

□ 马明哲

戏剧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随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戏剧与广播深度融合发展,广播剧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广播电视台和文艺团体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文以新疆哈密广播电视台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创作的长篇原创广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和由南京广电集团与新疆广播电视台、伊宁市文联联合创作的长篇广播剧《琴声悠远》为例,在实践中总结规律和经验,也为今后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创作提供宝贵的资料。

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可以作为强化国家认同的有力手段,通过广播剧剧本创作以及媒体行为的再生产,有利于构筑当下我国社会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值此背景下,对于构建我国的多元性文化呈现和当下一体化国家形象,成为当下社会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创作的两个重要维度。

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中文化的多元呈现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至今,主旋律题材的戏剧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广播剧的出现为主旋律题材的戏剧作品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出我国不同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生活状态。从剧中角色分配、人物对白采用日常生活用语、音效制作与环境拟音纪实展示本地区的文化活动,这也是当下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创作的显著特征。

语言文化的呈现。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它能够展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政治经济。为了展示文化多元的创作效果,广播剧制作者选择由演播者带有“口音”来诠释真实的演绎状态。人物对白基本上与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语保持一致,广播剧演播者使用带有辨识度高的本地口音的普通话或具有特色的方言和普通话作为主要语言。同时,对白大量运用饱含当地特色的谚语和歇后语,例如“拉条子”“皮牙子”“洋柿子”,这不仅能生动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也很大。语言是体现文化差异和辨识角色特征的符号标志,广播剧中这种多元化的语言表达,更加能够贴切地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和文化境遇。长篇广播剧《琴声悠远》《永远不分离》都有类似的特征,对白采用当地特色的谚语、俗语,还原真实的生活图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音乐文化呈现。根据民歌所改编的音乐在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广播剧不像电视剧,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而主题曲、插曲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甚至能够起到明确广播剧题材以及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永不褪色的照片》选择使用当地群众广为传唱的歌曲作为背景垫乐,《琴声悠远》则使用具有俄罗斯族风格的巴扬交响曲《伊犁河》作为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将音乐文化自然融入广播剧创作中,成为广播剧中体现民族文化的手段。

仪式符号呈现。《永不退缩的照片》中主人公在集市上行走以及场景转换时,采用巴扎热闹的场景、节日氛围以及极具当地特色的“吆喝”,展现当地多元化的各民族文化生活风貌。广播剧的创作来源多选自本地各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区域的文化仪式活动成为一种极具辨识度的仪式符号。如“麦西莱普”“姑娘追”“巴扬艺术”等等,这些文化元素虽然不可能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但是区域环境孕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观念,文化仪式传播出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这些不仅仅体现出群众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现,是在创作和演播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中文化表达不可缺失的部分。

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中国家形象的表现

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在呈现当地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不乏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因而我们要将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纳入到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的创作中,通过媒体行为的再生产,传播社会各界意识形态,构建幸福和谐的中国形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传递中华民族自信、自强、自觉的文化精神,引导受众走向家国一体认同。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我国各地广播电视台和文艺团体积极结合自身优势,近年来创作出了多部优秀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永不退缩的照片》是由哈密广播电视台和对口援疆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联合创作的广播连续剧,是根据哈密地区党员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40多年如一日传承、践行焦裕禄精神的真实感人事迹创作。该事迹在当年就受到很大的关注,因此该剧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较强的社会关注度,在各个媒体平台播放量就达到万次。

该剧通过真实事迹创作,以一张珍藏了47年的老照片为切入点,从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入手,充分展现了他47年来矢志不渝地学习和践行焦裕禄精神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全剧没有强硬口号式的台词,没有假大空的语言,只有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真诚服务人民群众的温情故事,其个人品行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一心爱民的特性,国家形象由此被勾画出来。

《琴声悠远》是由新疆广播电视台联合南京市文联、伊宁市文联和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出品长篇广播剧,讲述了父子两代援疆的经历,以伊宁民间音乐人亚历山大·扎左林(“俄罗斯族巴扬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快递小哥萨沙为主要人物,在援疆干部史伊青和南京作曲家亚历山大的帮助下,快递小哥莎萨圆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并传承了俄罗斯族巴扬艺术。故事实际就是通过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政策帮助并发扬民族文化,这就体现了我国海纳百川的国家形象。

这两部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都讲述了我国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与感恩,与国内其他题材广播剧不同的是,这两部广播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援疆干部伊青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保护巴扬文化,还是少数民族干部阿布列孜·阿布列林践行“焦裕禄精神”帮助各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广播剧中都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区域社会生活,具有政治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属性,随着剧情的发展,完成了“可听性”与“特殊意义”的转换,真正意义上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文化的呈现不会随着时间烟云而过,而是“有意义”地展现在人民的面前。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之所以选择这些故事,是希望通过当代人民关系的再生产和历史记忆进行构建,来加强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构建和统一当下我国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

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的“刻板标签”影响其传播发展

对于任何作品来说,受众就是市场,广播剧也不例外,不管是从收听率来说还是受众的接受程度来说,主旋律题材广播剧所占市场份额不高,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受众对少数民族题材广播剧会先入为主,形成偏见和误解。由于各民族间存在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正如人们对印度电影的误解一样,人们在最初听到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也会先入为主地为印度电影贴上标签。由此,许多没有接受过此类广播剧的受众会认为“无非就是唱唱跳跳,没营养,没内容”。

其次,目前文化市场上所找到的广播剧,除小部分外,大部分呈现喊口号式的内容,创作者在创作中并未考虑所创作的作品是否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当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广播剧呈现“硬”“涩”“干”的状态,导致收听率不高,人民群众难接受。之所以选取《永不退缩的照片》和《琴声悠远》两部广播剧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并回到群众中去,因而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及认可。新疆艺术学院董雅欣在《论主旋律戏剧在文艺宣传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中认为主旋律宣传应遵循:“把主题隐含在接地气的生动故事中,切忌主题先行,或者为了突出主题而生搬硬造,要遵循戏剧创作的规律,将基层群众的故事和情感带入故事,必须让观众由剧情自己感受到主题,尽量避免直接宣讲主题。要塑造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细节真实的人物。要让故事真实可信,人物鲜活丰满。避免脸谱化人物和喊口号式的语言。既要做到入木三分,又要注意分寸。”这也为未来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创作提出了遵循规律。

促进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在国内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以及强化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从政策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国家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的制作要利用好这些政策,制定规划和专项,鼓励更多的艺术团体、机构创作这方面的广播剧,打造一批精品广播剧,并且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优秀的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创作、演播人才。

加大广播剧创作、演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利用院校学科优势,扶持有条件的艺术院校开设广播剧创作、演播专业,设立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研究中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研究生等高水平人才;组建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的剧本创作队伍。目前,我国缺乏专门创作广播剧剧本创作人才,又因其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范围的局限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该方面的创作,导致目前剧本的内容浮于表面,情节枯燥乏味。因此,应当多培养相关人才,开展相关学习交流,鼓励国内广播剧创作、演播等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主旋律题材广播剧的创作、演播,激发创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媒体传播渠道。当下,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主要还是依靠广播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传播渠道单一化,为让受众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必须重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媒体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受众接受、接触、了解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拓宽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率。

“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提升主旋律题材广播剧质量内涵,推动“中国形象”的宣传,促进主旋律题材广播剧在国内的传播。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对中国形象的构建起着积极作用,我们必须挑起重担,积极将文化呈现和国家形象相互融合,将中国形象和政策法规、优秀人物、优秀题材有机结合起来,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但是在创作中要把握“度”,在创作中要注意“润”,当下广播剧一定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走进人民群众的心中,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听众的排斥和反感。

我国主旋律题材广播剧不仅是多元文化呈现的最佳媒介,也是通过媒介再生产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国家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进入新时代,广播剧更要发挥好价值引领的作用,传递主流思想,传播社会价值,从而更加清晰地勾勒中国形象。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呈现和“一体化”的家国形象互相融合,促进主流思想的良性传播。

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主旋律题材的广播剧传播文化现象、家国形象的使命任重道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播剧的创作,以“润”的方式,加深人民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题材选取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为勾勒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增添艺术色彩。

猜你喜欢

广播剧题材广播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