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闻评论的内耗现象探究
2022-12-26李金城
□ 李金城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于游戏的定义是:游戏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游戏者并不是游戏的主体,只有游戏才是游戏的主体。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在数字新闻时代,新闻评论本身就成为了伽达默尔口中的“游戏”,而对于游戏的探究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减少情绪内耗的方法。
游戏与数字新闻评论
在伽达默尔的观点中,“游戏”存在方式与自然运动方式是接近的,这与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人是媒介的延伸”观点不谋而合。在数字新闻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技术的发展使得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次序成为了比特次序,也就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次序,使得人们的观点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得到呈现,在新闻评论中对新闻评论的观点发表成为了人们意见的伸展。从而使由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形式变为人机交互形式,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这种形式。人机交互就成为了数字新闻评论这个游戏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是对于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对于新闻评论方式的模仿。
在伽达默尔的游戏观中首先提到一点:在游戏开始时需要一种行为将其与其他行为分开来。在数字新闻评论中,人们点开新闻平台看见新闻就已经开始了新闻评论这一游戏。在数字新闻的发展中,阅读习惯也是数字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字新闻的相关文献中,已有学者将人们的阅读习惯变化视作衡量数字新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阅读和消费都形成了以移动端为主的习惯,那么利用移动端进行新闻阅读时就标志着数字新闻评论的开始,同时区分了“游戏”与其他行为。
游戏中的任务就是自我表现。数字新闻的评论区是开放的,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人们的观点就是对于自我在此类事件中的再呈现。评论区成为了人们的“戏台”,在“戏台”上,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符号互动理论。在用户眼中他们认为在交流中可以不断表现自己,努力经营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使自身的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服务。①比如,在新闻评论中进行舆论引导的人,都会从专业角度对于新闻进行分析、思考来使得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也有为了引起较多的点赞,而进行二次创作的评论,总之都会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评价。
数字新闻评论与内耗
在《内耗论》中提到:战争是最典型的内耗行为。在以个人为单位的评论中,对于一个观点的争执和论断就是一场战争,这里所指的就是人们的情绪。在数字新闻时代,情感转向或者说情感传播成为了吸引用户的一个关键方法。
“仪式传播”是指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人们基于一定情境和机制而展开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从而达到情感和意义的共享,仪式传播也即是情感传播。②数字新闻时代的受众需求发生改变,不再只是停留在对于事件真相的寻求,同时还有自己是否能够得到情绪满足。
在新闻评论这个“游戏”中,主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情感在媒介传播中,经常被传播者当作一种表现性工具来使用,以此创造出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传播意图。那么越来越多的媒体会带有情感偏向,而且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媒体可以利用人们的感官进行情绪传播,如利用画面、听觉等强化自己所传播的情感。在评论时人们会对媒体所呈现的感情进行判断,进行自己的观点阐释。
在数字新闻时代,人们所接受的“教化”不同,人们的“共通意义”与“趣味”的标准也不一样,那么就会产生价值的对撞,同时由于游戏的可反复性以及主观性特点,会很容易产生情绪战争。进入情绪战争后,人们选择观点靠近的人进行支持,并且对于其他观点不一样的人进行辩论。大量与不同意见的论战会使得人们产生情感波动,进行情感的一个内耗,大量的情感内耗也会导致人们的认知失调。正如高路在《超越谷歌—全球网脑新商机》中所提到的:由于时间浓缩以及提前旁观感受诸多外在他人默然的情感和情绪,使得人们在知识上提前“早恋”“早感”“早受”,而在情感上却严重缺乏对称对应的感受、感觉、感情,更无从体验体会情绪化、情绪流、情感态,这样使得人们的情感实际上缺乏一定的同情心、同理感、通透感。这种高强度、高节奏、高密度的认知重演律,催生了整个人脑元的快速早熟,促进了人类在处理类似情况的参照性和成熟性,从而减少了情绪内耗的成本。③
在信息时代,信息超载已经成为了常态,信息超载所呈现的过量信息问题给受众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压力,让受众长时间处于面对实时快速更新而产生的大量待处理的信息状况中,受众在这种压力下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未来学家托夫勒1970年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到了信息超载,他指出,“当个体面临一种快速变化且异于常规的情境,或面对太多新事物时,他的预测准确度就会大幅下降”。受众面临着快速变化且异于常规的信息接收情境,在面对更新速度极快的信息时,受众的理性评估能力将会减弱甚至失效,同时数字新闻对于新闻展示形式的多元化,会使得听觉机能、视觉机能以及自律性神经机能大量使用,则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疲劳,在对新闻评论时很难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新闻评论作为“游戏”仍然体现了反复性和主观性,在评论时容易带入情绪且进行反复论战,这样会使人们进行评论时进行情绪内耗。
数字新闻评论中内耗现象的表现
人际内耗主要是指由于在处理相互关系中不慎或不当,组织成员之间的思想、情感没有彼此沟通,相互不了解,因而产生了误会、隔阂、矛盾和纠纷,促使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而难于解决,使整体性功能消耗减弱。在评论平台中评论的争执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往往是由人际传播所导致的人内传播,与评论所构建的对象进行对话。对于意见的不一致,会导致舆论的不一致,舆论内部产生冲突,从而使舆论的力量减弱。对于什么样的话语会导致情绪内耗,本文借鉴了《论内耗》中所提到的四种类型。
抬杠。互相指责,互不谦让,你说我目光短浅,我说你手伸得太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折腾不已,耗尽精力。这种形式的言论在评论中经常出现,往往会在舆论的争执中混淆重点或者讨论的观点,对于错误的观点或者莫须有的观点进行错误的论证。当专业人士对评论的错误观点指出后,他们仍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没有错误,觉得是专业人士的认知出现问题。如某吴姓偶像因为触犯法律锒铛入狱,在评论中仍然有其粉丝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当你说某吴姓偶像已经触犯法律时他会说他的偶像长得好看等。
嫉妒。人是在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到自己的,身边的人产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认知。嫉妒心人皆有之,在新闻评论中嫉妒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于美好事物的反向举例。在新闻报道相关人员时,评论中会出现莫名的揣测和中伤。如新冠疫情期间,有网民对于钟南山的怀疑,认为他只是作了表面工作,对其宣传力度过大只是一个空架子,对新冠疫情并没有实质的贡献。
2.2 患者PE的改善情况 早泄改善者共285例,总体有效率为74.8%,其中79例(20.7%)显效。患者治疗前的IELT平均为(57.5±33.5)s,治疗后平均为(177.2±67.4)s,增加值平均为(119.7±45.2)s;治疗前的SRSSL平均为(34.1±11.4)%,治疗后平均为(58.7±19.8)%,增加值平均为(24.6±15.6)%。381名患者治疗前后整体的IELT和SRSSL均有提升,且有显著差异(P<0.05,表2)。
自扰。无事生非,庸人自扰,捕风捉影,疑神疑鬼,把芝麻说成西瓜,把猪仔说成大象,以至酿成不应有的矛盾纠葛,把可以很快解决的事态加剧扩大,导致一场无谓的厮杀争斗。这种言论经常体现为言论中的“阴谋论”等,在新闻评论中出现各种无端揣测,如在2011年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谣言一经传播导致抢盐风波。
无逻辑。伴随着个人发言门槛的减低,人人都具有发言权,人们的发言会出现具有非逻辑性色彩的个体经验,体现出情绪化特征,导致话语“暴政”,经常导致有些论证没有逻辑,甚至出现自己被自己观点所违背的现象。④情绪内耗的起点是个人,对象是各种观点,终点是个人,是一种回归行为,由观点中交流的人际传播回归到人内传播中。在新闻评论交流观点时是人们的价值、情绪的碰撞,所产生的情绪内耗则是回到个人中由自身的感官感觉。
数字新闻评论内耗与解决
数字新闻的价值回归。数字新闻评论出现情绪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鼓励新闻用户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阐发新闻的意义,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无法就重大公共事件形成共识。同时,新闻为了吸引用户,在新闻中会出现明显的价值偏向。如果过于片面强调个人的存在,那么评论就会出现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现象,而每个人的经验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容易使得用户针对于某一个观点进行争论,使得两边进行情绪内耗。数字新闻应当坚持并发扬大众新闻业自19世纪上半叶诞生以来自始至终致力追求的民主及公共性价值。⑤同时,数字技术环境下新的新闻叙事模式指向了一种较以往更加私人化的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生态里,新闻首要是作为一种“阐释的中介”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们透过对不同版本的、主观化且碎片化的新闻故事的消费,来获取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的暂时性的解释。⑥数字新闻需要追求新闻的公共价值,而不是片面追求个人的价值需求。追求“共同意义”的构建,将价值意义建立在个人之上进行新闻评论“游戏”的趣味培养,强化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得人们在“游戏”中的趣味不只是停留在个人价值上。
现实世界和现实意义的回归。数字新闻中的评论所带来的情绪内耗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内耗不同之处在于信息的庞杂化以及交流对象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庞杂化会使得人们的情绪内耗增加,而对象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情绪内耗的强度不确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感官得以在虚拟世界加以呈现,人们存在于赛博空间的时间不断增多,包括元宇宙的出现,说明人们越来越向往媒介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但是正如《娱乐至死》中所提到的:你所获得的大量信息都会成为你的谈资而不是成为对你有用的信息。现实世界与现实意义的回归会让人们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构建命运共同体。
情绪内耗成为了人们的常态,以伽达默尔的游戏观来看,情绪内耗成为了新闻评论中的主体,成为了游戏秩序。数字新闻评论中的价值呈现与伽达默尔的“趣味”培养不谋而合,都是不断进行回归的一个过程,新闻媒介就成为人们价值不断回归的一个中介。解决情绪内耗需要人们不仅是停留在个人价值上,而且是需要追求社会价值和现实世界。
结语
数字新闻时代所带来的情绪内耗,实际上是人们价值的转变,由关注公共到关注个人价值的变化。新闻价值重建也是数字新闻的一个关注点,伽达默尔阐释学中不断回归的观点,有助于数字新闻时代对于用户价值回归的探索。
注释:
①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②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26(03):74-76.
③高路.超越谷歌-全球网脑新商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④范建文.论内耗[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103-104.
⑤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J].新闻记者,2020,(02):12-20+31.
⑥常江.价值重建: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J].编辑之友,2019,(0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