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传如何“出圈”“入心”
2022-12-26陈爱军
□ 陈爱军
湖南长沙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长沙广电”)深入挖掘长沙的红色资源,从融媒体特别节目《踏遍青山——探访湘赣边》到别开生面的融媒体党史学习教育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再到《热血湘女》《时间的答卷》和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等重磅力作,以及“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用心用情讲好党史故事,以其感人的内容、精良的制作、新鲜的类型,吸引了广大观众。“大主题”赢得了“大流量”,实现了“出圈”“入心”的良好效果。本文试图思考和探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如何创新表达方式,挖掘内容价值,提升传播效力。
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内容产品的辨识度
互联网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1]在信息爆炸时代,也是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时代。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就是“吸睛”,要有能够迅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魅力”。
场景化表达,构建沉浸式体验的场景空间。场景化有极强的代入感、参与感和沉浸感,打动人心的场景,才是媒体要用心去设计的。仪式化场景的呈现,能够达到快速吸睛的效果。在党史宣传中,更需要运用影视剧中场景再现的手段,通过符合历史真实的场景设置,来达到再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真实的效果,给予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触达,让受众与历史上的人物建立连接,真正实现党史宣传入脑入心的效果。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就成功运用了场景化表达的形式,节目场景选择在湖南第一师范大礼堂,打造穿越概念,还原历史现场,让今天的年轻人与百年前同龄人,展开一场时空对话。节目以“情景剧+主持人现场旁白”的形式,生动再现1921年1月新民学会新年会议的场景。这堂课把党史课、思政课和“情景剧”“穿越剧”融为一体,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热血湘女》聚焦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女英烈,节目以主持人演播厅讲述与实地走访红色纪念点相结合,利用虚拟技术将演播厅打造成党史陈列馆的模样。节目中,主持人既是讲述者也是演绎者,她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沉浸到人物当中去,令人动容。在《热血湘女杨开慧》这集节目中,主持人手捧泛黄的信件,深情念读信中的一字一句。此情此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在钢筋铁骨之下细腻却坚强的杨开慧。
《踏遍青山——探访湘赣边》则专门设计制作了高端大气的电视背景,尤其是充分运用了虚拟演播室的高端技术,虚拟出秋收起义的大型群雕,让人深刻感受到节目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由长沙广电中广天择传媒与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的节目《时间的答卷》,用影视+舞台演绎的模式还原历史重大时刻,凸显不同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光瞬间。节目邀请权威党史专家、关键嘉宾置身场景讲述真实历史,结合影像及资料,沉浸式讲述,让观众身临其境,一下子重回历史现场。
不同于电视节目的场景再现,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则主要通过音乐、音效等元素塑造人物、营造场景,带领听众“声”临其境感受百年党史。“大江大河交响季 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创造性地通过“红色景点+交响乐+全民合唱”等形式,打造实景交响诗。活动首站选取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工农兵政权——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旧址浏阳锦绶堂,在湖南红色政权故事开始的地方,在浏阳河畔唱起家喻户晓的《浏阳河》。这种把党史学习教育放到红色景点,拉到田间地头的方式,在审美和情感体验上很有新意,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创新话语体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振和价值认同。要发挥好“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打造适应互联网话语体系的内容产品。严肃的党史需要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消解距离感,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打造既有思想、情感内核,又体现年轻态和时尚感的产品,从而激发年轻观众了解党史、学习党史的热情,培养其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力求“年轻态”,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它从28岁的视角去解读伟人、致敬伟人,直面毛泽东在28岁前后所面临的关乎事业、亲情、爱情的艰难抉择,把28岁的毛泽东从历史课本里的“伟人”,还原成你我身边可感可触的同龄人。《时间的答卷》创新语态表达,聚焦“90后”“00后”年轻人,将宏大历史命题的年轻化表达作为严肃内容创作前期考虑的关键要素。而在《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节目中,现场嘉宾的台词穿插了不少当今的网络流行语,如“百万+”爆文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和讲述方式,让节目得到很多青少年学生点赞“这个节目太棒了,我还要再刷一遍。”青春态表达实现了价值引领。
挖掘内容价值,提升主流价值感染力
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是有价值的内容。传播力归根结底是来自于传播内容,只有原创的、富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才是对受众有价值的,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2]许多党史故事题材并非具有唯一性,能不能用艺术的方式发掘出新的价值,这需要水平、眼光,更需要智慧。
深度挖掘细节,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要让党史“活起来”,就要深入挖掘细节,通过丰富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内核,提高共情力,增强党史宣传的“磁力”。党史节目必须忠于历史。为此,长沙广电每个创作团队都邀请党史专家作为顾问,节目组人员深入研究党史资料,让创意策划、艺术表达立足于真实之上。
《热血湘女》以“热血”二字贯穿节目始终。节目组在深挖细节的过程中,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放大。比如,缪伯英的临终遗言:“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节目以这句遗言作为开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缪伯英为党的事业无悔奉献的一生。介绍杨开慧的一集,则是通过她藏在故居墙缝中的书信为切入点,来讲述杨开慧的革命人生。节目组还采访了多位革命烈士的传承人,如缪伯英的侄孙缪俊杰等,他们的叙述更有感染力,更具说服力。
《时间的答卷》为了深挖人物故事,主创团队实地考察、拜访了全国各地十多位权威党史专家,并与多位历史亲历者及后人进行深入沟通,审慎而精准地选择出最真实、最切题的历史片段。节目中,从焦裕禄为了缓解肝痛而生生顶破的藤椅,到李大钊挥墨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书桌,再到拉尼齐卫国戍边细心擦拭的界碑,这些细节无不令人动容。
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深挖革命史,勾画共产党人的奋斗群像。特别是攸关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历史考证工作,编剧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寻到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这篇被历史尘埃湮没的文章,借助文中一例“蚱蜢过河”的形象比喻,并通过陈独秀之口喊出了“我四万万人口的中国,不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又怎么能迎来凤凰涅槃一般的重生?”这番掷地有声的宣示,如醍醐灌顶。主创团队将这些生动的党史细节,经过一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加工,让受众无不为之耳目一新。
聚焦典型人物,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时间的答卷》用“忠诚”“初心”等8个板块来进行呈现,每期节目选择2个不同时期、同一品质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体现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和发展,节目结尾由精神的现代传承人和嘉宾演员进行跨时空对话,对品质进行升华。
比如第三期《初心》,李晨和刘佩琦精彩还原李大钊和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讲述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段催泪往事,聆听不同年代共产党人的隔空对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同的历史时代,共同的信仰和胸怀,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党员的“忠诚”,他们交出的“答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品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网民称“节目的细节之中窥见敬畏之心与满满诚意”。《时间的答卷》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抓取,成为可供业界借鉴的经验,也为党史题材提供了富有想象的创作空间。
关照现实,感悟红色传承的力量。做好党史宣传,还要关照现实,展现红色传承,反映发展气象,为时代筑碑,为时代立魂,为时代赋能!《热血湘女》着重介绍了英烈精神如何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代代传承。在以杨开慧名字命名的开慧镇,主持人来到了建成于2019年的“我的代号是‘杨柳’红色葛家山史迹陈列”,它是长沙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处实体体验地,分别呈现了葛家山杨柳坡支部党员群众,过去不同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踏遍青山——探访湘赣边》则另辟蹊径,找准了“湘赣边革命老区”这样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切入点,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生动讲述湘赣边革命老区的发展故事。记者深入湘赣边革命老区,深度聚焦秋收起义、“半床棉被”等历史事件,立体展现湘赣边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的动人篇章。该节目也成为全国广电共庆建党百年新闻节目盘点中,唯一入选的市级媒体新闻节目。
拓展传播效力,实现传播的“核裂变效应”
所谓传播力就是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的传播的能力。而所谓“有效传播”则针对目标受众精确、快速地实现主题的意图。在“四力”中,传播力是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只有在传播渠道上“全面开花”,形成传播矩阵,做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激荡共振效应,才能实现传播效果上的出新出彩,从而形成“刷屏”“破圈”等现象,用正能量占据网络空间。那么,如何提升传播力,特别是有效传播力,还要充分运用“关系”要素,形成关联式传播,提升传播的到达率和精准度。
聚合平台,提升传播广度。在全媒体时代,要勇于“出圈”。长沙广电的节目除了在自有的全媒体矩阵推出外,还善于“借船出海”,通过全国性平台和县级融媒体平台及相关部门平台分发,许多节目获得“学习强国”平台重点推荐,在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被长沙市教育局列为“一十百千万”党史学习教育工程,同时,通过省市委宣传部门的相关平台和团市委、市教育局等合作单位网络端平台的精准推送,这堂“超燃”的沉浸式党史课,引发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观看热潮,网上传播量过千万。“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通过网络放大传播,产生爆炸式、几何级的传播效应,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腾讯视频号、抖音等80多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报道转载,全网累计点击量超1.1亿次。《时间的答卷》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网、学习强国等18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点赞,从开播到收官,节目收视一路领跑,连续8周蝉联专题类节目第一,相关话题阅读量7亿多,多个节目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一大代表毛泽东》被纳入省市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学教内容,同时在长沙公交、地铁、磁浮全线各大屏进行展播。该广播剧还上架喜马拉雅FM、荔枝FM和蜻蜓FM三大主流网络音频平台,并在首屏首页设立专栏重点推介,占据文化数字传播主阵地。
加强“关联性”传播,增强传播深度。今天构成社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的渠道,已经不是传统的物理渠道,而是人际关系渠道。因此,如何使传统媒介生产的内容产品能够有效地“嵌入”到社会关系渠道中,便成为今天构建传统媒介传播有效性的最为关键性的问题。[3]
实现有效传播,增强传播效力,要在“关联性”上做好文章。“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活动,与区县(市)委宣传部联动,充分调动了市、县两级融媒体平台的传播能量。《踏遍青山——探访湘赣边》也是与当地宣传部门联合拍摄。这两个节目都加强了与地方的联动,当地都积极进行了宣传和转发,点击占赞率和转发率都非常高,获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跨地域联动,探索“联播”新路径。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在全国400多家各级广播电台、融媒体中心和新媒体平台上线展播。该剧还被纳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广播剧展播”剧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频率、各省级广播电台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学习强国”平台专题推荐,实现了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长沙广电与中广联合会合作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复兴路上》,采取联制联播方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台同步播出。打破地域界限,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为各地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宣传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有力地放大了传播效果。长沙广电以“青春态”为创新密码,用青春视角和直击心灵的表达讲述青年人能够感同身受的党史故事,在多样态创新表达中,拉近了党史与当代青年人的距离,提升了主流价值感染力,使重大题材创作出圈出彩,做大做强了主流舆论。同时,长沙广电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进行整合传播,引发热搜、热传、热赞。
结语
红色经典永不过时,党史节目只要接地气,年轻人同样喜欢看。如何创新手法,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让受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力量。如何“聚焦、聚合、聚力”,让党史节目“出圈”“入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合力,这些都是媒体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