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重在产教融合
2022-12-26陆怡君
乡村振兴,教育为重、人才为先。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是人才成长的主平台,只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发挥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应根植乡村、服务乡村产业、贴近乡村社会需求,让广大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
夯实支撑点,创新人才培育范式。一是概念上再确认,厘清乡村振兴目标,锚定产教融合方向。如,2022年8月22日,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二是理论上再提高,深耕乡村发展实际,推动研究理论深化。如,湖南科技学院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各类科研课题、智库研究、规划策划、政策咨询等共300余人次,撰写乡村选题相关毕业论文共100余篇,打通了高校科研学术与乡村振兴实践之间的通路。三是应用上再精准,嵌入乡村发展布局。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一院多点”及专业分层设置,打造“螺蛳粉产业园”“酸菜小镇”等示范基地,有利于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塑造。
把握关键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聘请农村高技能人才、农企管理人员等,采取兼职任教、科研合作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涉农院校及专业的教师培训机制,根据农村实际发展情况与农业发展前沿需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短时培训与课程考核,以动态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仍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当地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外聘+签约+内荐”的方式,吸纳优质师资,并通过理论提升、实践指导、现场教学等形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由此,该乡村振兴学院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同时还为当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发展了新生力量。
找准着力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格局,以政府引导为主、学校育人为先,企业、行业共同推进为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积极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等其他育人主体的沟通对接,深化交流合作,畅通内外循环。如,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持续强化与国际铜业协会、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的协作关系,以“思想认同”为牵引力、以“资源共享”为向心力、以“双方共赢”为驱动力,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其中,“政”为政府,起目标导向作用;“产”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为师生,是产教融合主要参与者;“研”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引领;“用”为行业、产业、企业,是产教融合的检验者。这一举措有效统筹了社会多元力量,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
突出落脚点,构建实践孵化平台。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入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搭建以强化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夯实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平台,最大程度地促成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践、专业见习实习等。以大数据安全保障为例,贵州警察学院与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原则,共同解决大数据利用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安全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任务协同等问题达成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推动了校企联动、跨界融合,既有助于高校孵化更具真知实干的数据安全人才梯队,也有利于教学成果转化,为未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找到了突破口。
产教融合贵在立足产业需求,坚持现实导向,秉持创新思维,整合多方资源。只有教学对接生产、专业对接产业,才能让产教融合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从而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不仅是广大高等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的良好契机,更能彰显高等院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