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2022-12-26崔宏楷
以往,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囿于技能水平低、市场意识弱、生产管理少,其种植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迭代升级,农业生产标准由数量向质量迁移,“优质”“高端”“绿色”“有机”成为农产品质量追求的重要维度。需求倒逼供给,由此也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订单农业便是其中之一。订单农业以合同或契约为衍生逻辑,将农产品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有效联结,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签约双方诚信履约,产品供给优质稳定,是订单农业行稳致远的关键。因此,必须持续加强对订单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管理,加强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订单农业供应链中,农产品的质量由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决定。实践表明,当上游、中游、下游在质量安全预警、质量安全检测、质量安全追溯3个环节“各司其职”,往往能提高整个订单农业供应链的期望收益。只有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多方合作、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效应。
一是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应做到事前预警。事前预警即着眼于农产品的种植、培育、收获、加工等环节,当好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把关人”。针对农产品种植环节,应同步记录农产品的基础信息,为信息预警报送系统及相关发布平台做好数据备份。如,深圳市嘉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进行农产品生产时,针对16种违禁农药进行了预警提示,并在契约里明确要求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这一举措是对个体具有“有限理性”“短视认知偏差”“损失规避”等心理现象的提前洞悉,在农业实践中也确实得到了印证,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频次和用量。
二是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应做到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包括约束农业生产行为、监督农业生产流通过程、记录农产品流程信息。对农业生产行为的约束,主要是在通过抽检化验,量化农产品化肥、农药的使用行为,制定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监督则体现在对农产品储存、运输、入库、质量检测、清洗、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并实时记录农产品全流程信息,包括产地、环境、时间、责任人、价格等,方便事后追溯,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是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应做到事后追溯。事后追溯是一种补偿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措施全然是被动的。借助事前预警环节对订单农业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个客体要素的记录,事后追溯具备更多现实可能性,实现随时定位产品去向、梳理链条断点。当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可运用追溯系统进行逆向追溯,层层梳理,流程倒推,查找问题诱因,定位问题环节,召回问题产品,追究责任到人。这样,即使无法杜绝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事后追溯、厘清责任、回应关切,也能重拾消费者对订单农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不是供给双方的零和博弈,而是互惠共赢。因此,必须建立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利益共同体,通过落实订单农业全生命周期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订单农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完善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扶持和监管,推动订单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承担有关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覆盖订单农业农产品全流程、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工作。订单农业技术平台方应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管理、设备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服务,助力订单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订单农业在促进农户与市场衔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双方契约关系为基础。农产品供需双方如何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离不开订单农业供应链中所有要素的耦合。对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订单农业的契约关系研究》一书对订单农业的契约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全书共9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与第二章介绍订单农业契约关系的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第三章作者剖析订单农业契约关系形成、稳定、延续的逻辑框架;第四章探讨中国订单农业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包括对农户收入、决策、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作者在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通过测度核心变量,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实验;第六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契约关系的形成、稳定、延续,并进行了相应的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违约行为、续约决策研究;第九章针对订单农业发展作者给出了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该书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从农户层面分析农业产业链契约关系的形成、践行、延续问题,据此提出优化契约机制设计的建议。全书视角独到,内容丰富、论证科学、逻辑清晰,是一部研究订单农业不可多得的优秀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