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产教融合模式路径研究
2022-12-26任桂婷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与检验应用型职教内涵建设的金标准,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发展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适应新发展格局。各地应以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革新,并着力开展基于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模式路径研究。
一是明确培育主体,多形式构建产教融合共育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校企产教融合共育机制。职业院校应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借政企之力,建立“忙工闲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课程与实践劳动生产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学习过程也是生产过程,产教融合不仅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科学调研分析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共性问题,面向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产经营者和普通农户,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线上学习和远程指导等形式,实现校企共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如,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方面成绩斐然,先后探索形成了秦巴山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互融共进的人才共育机制。该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力求专业对接产业,开展了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解读、农产品电子商务及营销、无土栽培及设施园艺等在内的实训项目,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并组织农业专家团队走进乡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二是成立产业学院,建立乡村振兴专业集群。产业学院具有教育公益性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取向,设立产业学院是链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及人才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高度集成的关键方式,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抓手。职业院校应从招生工作抓起,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学校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建立乡村振兴专业集群。教师团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如带领经济类专业与销售企业合作,通过为农民直播带货、传授农民销售知识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带领农业区域发展专业与乡村规划建设企业合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献计献策;带领教育医疗类专业与乡镇幼儿园、卫生院等机构合作,到乡村开展儿童教育培训,并为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等。同时,职业院校应将乡村振兴专业集群建在产业链上,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和项目开发任务,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学分制改革,形成企业、学校、政府同步运转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产教融合成效。如,地处成渝心脏地带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长期践行“把学校办进园区、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现代职教思想,奋力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依托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建设乡村振兴专业集群,设立产业园与学校、学生与学员相融合的产学研育人基地,探索出了一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在培养扎根乡村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找到契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育人路径,形成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格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