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历史考察

2022-12-26周雯婷

关键词:纪念仪式民众

李 敏,周雯婷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仪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仪式活动的举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便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开展,在其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仪式资源,并抓住契机,在各类仪式活动中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从而发挥仪式引领政治方向、促进社会认同、传播主流价值、夯实文化信仰的独特功能。

一、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1921-1949年):开展革命动员,树立政治权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时期,新兴的中国共产党饱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西方列强的敌视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政治资源有限,在革命意识本就薄弱的人民群众中缺少话语权,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传递政治主张,塑造政党形象,最大程度地“创造政治的参与者”[1]162,分层次动员人民投身革命,共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针对工人阶级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仪式

针对最先进、最有力量的工人阶级,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一届全国劳动大会及游行活动,全国劳工组织受邀参与,现场秩序良好、人员精神抖擞。此后,几乎每年五月中国共产党都会借由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隆重举行纪念仪式,鼓励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集中起来,凝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投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洪流。

(二)针对青年群体举行学生爱国运动纪念仪式

针对最热忱、最具有创造性的青年群体,1938年 5月 4日,毛泽东出席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纪念晚会,号召青年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次年,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重申了青年在抗日战争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并为青年运动指明了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2]565的政治方向。1939年12月9日,延安市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集会,毛泽东给予一二九运动高度评价,并着重肯定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激励青年保持爱国定力,积极投身抗战事业。

(三)针对妇女同胞举行“三八妇女节”庆祝仪式

针对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妇女群体,1937年3月8日,延安市举行了三八妇女群众大会,引起了群众的热烈反响。两年后,毛泽东在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真正求得社会解放,就必须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来参加;同样,要真正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们就一定要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2]169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举行了以入党宣誓仪式为典型的党内仪式,以及鲁迅、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九一八”周年纪念大会、抗敌阵亡将士追悼仪式等无指向性的动员仪式。通过举行以上仪式实现“权力的实践或者实验”,[3]343潜移默化地宣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政策,阐释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帮助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革命理论的正确性,民众的政党认同感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党的各类仪式活动,表达对于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支持。

二、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1949-1965年):巩固新生政权,激发建设热情,带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改天换地的立国大业,中国人民自此站了起来。但这一时期,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且民众对新生政权了解不足,持有怀疑甚至偏见的态度。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仪式,来获取民众的信任、支持和忠诚,并鼓励民众积极主动地投身建设。

(一)举行开国大典凸显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1949 年 10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见证着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中国以及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伴随着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和军民的注目,鲜艳的五星红旗像初生的红日一般缓缓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 响,标志中国历史迈入了新的篇章。紧接着,开国大典上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由此用生动的语言诠释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理念,立体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民众的精神风貌。开国大典的举行,一方面用于宣誓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塑造独立、民主、和平、强大的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力量,在“冷战”阴影笼罩全球的背景之下,起到军事威慑的效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构建集体记忆,“加强集团情感”,[4]2增强民众安全感、依赖感和归属感。

(二)举行劳模表彰促进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的改造和建设,除了没收官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并组织民众尤其是作为先锋力量的工人阶级,开展多种多样的生产竞赛,引导广大民众主动投身生产热潮。同时,在各级各类组织中选拔劳动模范,树立劳动榜样,并举行“五一”劳模大会和“劳模”表彰仪式,为“劳模”颁发奖品和奖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调动民众的劳动热情,固化“劳动光荣”这一观念。

(三)举行纪念仪式保持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举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辰忌日的纪念仪式,以及“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历史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时间节点与主要事件的纪念仪式,通过仪式场域的搭建,带领民众触摸历史、追忆历史,并以族群的文化记忆为基础,影响民众的政治态度,实现民众意识形态的整合,架起民众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情感桥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观念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总之,这一时期的仪式活动较为简单朴实,但表达了鲜明的政治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传递意识形态的窗口。仪式活动的举行也成功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使人民主动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热浪之中,切实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状况。

三、“文革”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1965-1978年):突出个人崇拜,强调阶级斗争,仪式高度政治化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国际“反修”和国内“防修”的大环境中,党中央陷入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泥沼,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导致党内被“左倾”迷雾笼罩,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随着社会基调的变化而呈现出畸形状态。

(一)常态化仪式萎缩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国内政治运行规则更加混乱、社会秩序被彻底破坏,造成了政局动荡、社会动乱,大部分仪式活动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存的仪式活动其规格和规模也有所萎缩甚至降到低谷。无论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活动,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仪式活动,其表达通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阻塞和回落。以阅兵仪式为例,1949年至1959年间,我国连续举行了11次阅兵活动,但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阅兵式销声匿迹了24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之际,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才重新拉开帷幕。

(二)政治性仪式异化

“文化大革命”初期,氛围狂热的政治仪式高度繁荣。仪式活动既有日常性的政治学习仪式和各类集会活动,也有经常举行的公开批斗大会和游行示威活动,但这些仪式活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色彩浓厚,带有迷信盲从和个人崇拜色彩。通过“早请示、晚汇报”“红海洋”“大颂扬”“忠字舞”“语录操”“佩戴毛主席像章”“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等政治仪式,传达“献忠心”,“三忠于”“四无限”的具体化内容。高度频繁的政治仪式将国家政治意志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普遍且深入持久的社会动员,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前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党认同。但这种热度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政治野心家的阴谋,实际上侵蚀了民众的自我意识和政治人格。

“文化大革命”后期,极左思潮的泛滥导致很多人被卷入其中,遭受一定程度的迫害。也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发生严重扭曲,逐渐脱离原有的功能与目的,被标签化甚至工具化。脱离法治的惩罚仪式,夹带大量荒诞离奇和血腥暴力的成分,使社会秩序严重紊乱,人们饱尝了群体狂欢酿造的苦酒。

总之,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形式化中丧失其精神内核,陷入极端异化的状态,并逐渐演变为反潮流的政治宣教,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政治仪式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从集体迷失中清醒,并对此类政治仪式开始产生怀疑和抵制,仪式的权威衰落。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1978年-21世纪初):坚守思想阵地,表达时局主张,加强仪式系统化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岁月,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一)举行领袖诞辰纪念仪式,重塑主流价值观

针对“文化大革命”后,部分人无限放大毛泽东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的状况,中国共产党持续举行毛泽东诞辰纪念仪式,由此宣誓党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态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1983年,北京、广东、四川、福建等多个省市先后开展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仪式活动,掀起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热潮。1993年12月26日纪念日当天,中共中央组织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并指出要客观正确地评价毛泽东。200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重申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5]135-136

(二)举行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助力祖国统一

1982年,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这一伟大构想却首先应用于港澳问题的解决。1997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下,紧接着,7月1日零时,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中英两国军队防务交接仪式也同步完成,历经百年,香港主权终于回归中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就职仪式也顺利举行,标志着香港正式走上同祖国共发展的宽广道路。1999年12月19日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顺利完成,澳门也依据“一国两制”方针胜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华民族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史彻底结束。港澳问题的接连解决,对台湾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也让民众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和祖国的和平统一更加充满信心。

(三)举行规范化仪式,调整仪式设计效果

首先,仪式举行的频次呈现出规律性。1977年6月18日,中央就对举行部分纪念仪式的时间节点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不是逢五逢十,拟不进行专门的纪念活动”。[6]530199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再次呼吁要适量有度地开展纪念仪式,“对毛泽东同志的诞辰纪念活动,在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时由中共中央主办”。[7]24这为改革开放时期各类仪式的举行时间提供了参考。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尤其是纪念仪式于逢五、逢十、逢百年举行几乎成为常态,且逢五至逢百仪式规格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

其次,仪式举行的流程显示出固定性。以天安门升降国旗仪式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安排专人进驻天安门,统一着装,组成“国旗班”,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制的日出、日落时间表执行升降旗和现场守卫任务。1990年10月1日颁布的《国旗法》使升降旗仪式有了法律依据,其中规定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使整个仪式过程更加庄严肃穆。1991年,“国旗班”扩编为包含38名净身高为1.75米至1.8米官兵的“国旗护卫队”,并对其担负仪式工作时的着装、配饰、手持枪支类型及队列队形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仪式活动步入制度化的轨道,在复兴传统仪式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充分挖掘新兴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到各类仪式活动之中,从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推动民众重建信仰。

五、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党的十八大至今):培育历史意识,拓展传播空间,顺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面临着新要求。党在明确我国现阶段发展道路和依靠力量的前提下,锐意进取,积极开拓政治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一)唤醒仪式活动叙史解史的功能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民族发展的内生力。习近平具有强烈的历史情怀和历史自觉,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展党史、国史的学习与研究,要尊重、缅怀、审视历史,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9]从本来、过来、未来的联系中汲取智慧。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肩负起新的使命,即再现历史文化要素,由此激励和教育广大人民。一方面,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针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性政治仪式,通过回溯事件经过、回顾事件影响,透彻回答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指出历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纪念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针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纪念性政治仪式,通过追忆人物生平、重申人物贡献,要求秉持客观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解锁仪式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一方面,引导大众传媒介入,打破时空界限。“要把仪式作为一种群体性的仪式来举行, 媒体必须介入。”[1]24与传统媒体相比,蓬勃发展的新型媒介能更大程度地实现仪式活动的共通共享,尤其是具有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等特点的互联网,能够加强传播力度,及时地辐射现场的仪式氛围,让广大群众间接地参与仪式活动。无论是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气势磅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还是今年7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肃穆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都借助了新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在线上感受仪式情景,接受仪式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平台搭建,更新教育路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仪式活动逐渐与网络环境相互交融,形成网络空间仪式,其成本低、流程简单、受众面广,既缓和了仪式的形式化倾向,又拉近了仪式与群众的心灵距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以新媒体为载体促进仪式活动的纵深传播,还注重以新媒体为平台创新仪式活动的展开空间,“在虚拟空间中建构相对封闭的情境和场域,并在其中开展仪式活动”[10]119-120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三)开辟仪式活动守正创新的道路

十八大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经过精心设计,将传统仪式与时代语境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与当今现实相对接。2018年12月18日,借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就表达了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11]165的决心。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并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2]334“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337在聚焦时代主题,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涵的基础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还充分激发了创造性,从国家层面出发,开发了许多新型仪式。2014年12月13日首次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9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以及今年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这类民族国家仪式,既是面对全体民众的一堂爱国主义的公开示范课,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社会化程度明显增加,中国共产党秉持与时俱进的品质,顺应创新发展的态势,致力于将其打造为群众广泛参与、教育实效显著的仪式。实际上,除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仪式,各类非官方机构组织的仪式教育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补充效果。二者共同作用于人民群众,从而增强民族凝聚、维护政党形象、传承文化精神、提升国民素养。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仪式的主题、内容、目的、举行方式及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要坚持工具性与价值性、政治性与人民性、原则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纵观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紧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根据现实需要对仪式活动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调整,在每一个阶段都不失时机地发挥了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考察回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百年发展史,目的在于明确各时期仪式的特点,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仪式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引,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

猜你喜欢

纪念仪式民众
纪念九一八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特别的纪念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