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多维支架 提升表达素养
——以《那个星期天》教学为例

2022-12-26方保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事例支架文本

文|方保梅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种范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支架。所谓支架,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框架体系。有了支架,学生就能够紧扣课文内容洞察作者的写作特色,更好地进行感知内化、模仿迁移。笔者以《那个星期天》(六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借助环境支架,洞察表达手法

记叙文对事件的叙述并不是平铺直叙,常常借助人物细节的描摹、环境氛围的展现,来渲染场景、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师要善于利用支架,帮助学生深切感受环境描写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并让学生运用这一策略来描摹自身生活。

铁凝所写的这篇《那个星期天》细腻地展现了自己内在情感的变化,但很多地方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借助环境渲染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比如一开始“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展现了即将与妈妈外出游玩时内心的快乐;“看着云彩走”,将自己渴望时间过得快些的幸福与期待展现得淋漓尽致;“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更是暗示了小作者内心难以换回的失望与无奈;最后,“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则表达了“我”内心无比失望的沮丧之情。

课文中作者的情感,随着文中的环境描写不断变化着、起伏着。教师将这些零散分布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提炼出来集中展示,并以体系化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交流:“为什么小作者的心情不同,所描写的景物和环境也就不一样了呢?”借助这样的问题探究,学生逐步深入地意识到:人物情感的描写不可一味地直截了当,而应该寄托在事物的变迁之中,在“情随物迁”的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可全部流露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看到怎样的景物会有怎样的心情?自己在心情不同的状态下,常常会关联到哪些不同的事物?

经历了如此的感知、探究、迁移,学生也就相机理解了借助景物来烘托情感的表达方法,促进了阅读和表达的双重并进。

二、借助事例支架,汲取选材智慧

为了更好地凸显中心,我们需要对写作的素材进行精心选择,借助事例的典型价值来展现意欲表达的主题内涵。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素材资源,在教学中设定事例型支架,让学生感受事例对于表达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感受作者遴选与甄别时的匠心独运。

《那个星期天》一文为了凸显“时光不好挨”这一中心,行文中选择了“跳房子”“看云彩”“拨蚁穴”“翻画报”这四件相对典型的事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四件事情,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深切感受“我”在做这四件事情时内心的无聊、孤独、惆怅,而答应带“我”出去玩的母亲却在不停地忙碌着:从买菜到翻箱倒柜地整理房间,再到一件一件地洗衣服。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忙碌,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很多学生受当下双休制度的影响,无法理解母亲在周日抓紧时间做家务时的忙碌,教师可以相机拓展我国之前休假制度的案例:比如1994年我国实行“每周单休”制,很多上班族每周只有一天时间休息。于是,家庭主妇便利用这一天来处理琐碎的家务。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在周末如此忙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选择的事情,都是凸显母亲的勤劳与善良。

搭建了这样的事例支架之后,学生开始逐步认识到这些事例都不是作者随心所欲选择和安排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有了这样的认知,教师则可以相机设定一个主题,比如描写“爷爷是个戏迷”,要选择哪些素材,才能真正凸显人物的这一特点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以下事例:每个周末都会与戏友聚会唱戏,描写一次爷爷参与唱戏时的具体表现,只要电视上有戏曲节目就挪不动腿了……由此展开的实践与尝试,让学生从文本范例的阅读走向了实践运用层面,实现了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价值。

三、借助思辨支架,引发认知争鸣

课文展现了作者的心境、观点和感受,甚至有些会颠覆学生内在的认知,与学生的原始经验形成体验上的冲突。紧扣于此,教师可以相机搭建思辨的平台,引领学生在争鸣和辩论中深入文本的主题,弄清楚作者素材选择、遣词造句、布篇谋局的艺术性,进而让学生自主地探寻作者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内在表达能力。

比如这篇课文在开篇之初,就直接交代妈妈答应要带“我”出去玩,可是一直到太阳落山,妈妈都没有能够履行诺言,那课文中的母亲是不是一位言而无信的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就能够深入到文本主题,与文章作者形成深度对话。在思辨争鸣中,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的母亲言而无信,既然已经答应孩子了,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一切,信守自己的承诺,做到说话算数,为孩子做好榜样。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的妈妈并不是不守信用,而是因为工作和家庭两头兼顾,实在忙不过来,只能利用周末的点滴时间,忙碌家庭中的琐事,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此时又有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既然是如此忙,肯定是事先就已经预料到的,那为什么还要答应孩子呢?还有的学生认为,其实母亲很想带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她肯定一开始是认为自己有时间的,但没有想到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加上“我”睡觉过了头,又耗费了时间,最后才让承诺落空……

课堂中学生才思敏捷、唇枪舌剑,不仅展现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巧妙地借助辩论的方式,促进了对文本信息的吸收与整合,在思维运转和言语组织的实践中提升了内在的辨析能力。

四、借助拓展支架,实施方法迁移

作者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有部分内容常常会有意或者无意地省去,这就形成了文本中的留白。这些留白是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价值点,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不仅能够成为学生解构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突破口,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迁移实践训练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可以紧扣留白板块,为学生搭建设置想象的支架,学生结合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将这些留白还原、补充出来,就能够实现课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仍以课文《那个星期天》为例,当失望至极的“我”蹲在洗衣盆旁边哭泣时,终于被妈妈所关注,妈妈把孩子拉入自己的怀中连声说着“对不起”,此时作者在此处运用了省略号,将母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故意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那这里的省略号究竟有着怎样的意味呢?妈妈此时此刻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呢?此时,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紧扣这篇课文中作者常用的“内心独白”的方式,想象还原接下来的场景和细节,可以是妈妈的关心和解释,也可以是“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

这里所搭建的想象支架,其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两点:首先,是文章的空白点遴选得好。遴选在文章的最后,学生的失落之情已经接近高潮,内在的情感通过之前的阅读和铺垫也已经蓄满。此时,教师利用这一空白点,就可以让学生的内在之情奔涌而出,形成多元化的动态生成资源。其次,在拓展补充时,并不是想当然的,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作者在课文中惯用的方法,就给学生的本次想象拓展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想象有方法、还原有策略。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空白点的补充,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于母爱的真正认知,更为重要的是相机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范例价值,给予学生恰当的支架作为支撑,让学生在多维支架的辅助下,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情韵,洞察文本写作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猜你喜欢

事例支架文本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