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习作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教学定位
2022-12-26郏冬君
文|郏冬君
教材习作单元专门设置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旨在对单元中两篇精读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梳理,并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片段练习提供方法支撑。这就意味着习作单元中“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教学,不能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中的内容,而要将其视为串联和融通整个单元的中转站,以回顾巩固、延展链接的方式定位教学目标。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
这个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所编选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为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写清楚一件事而服务。而这个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积极指向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只有立足整个单元,才能精准定位这两个栏目的效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一、回顾串联,全面解构方法要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其内容虽然独立成块,但其依托和指向的内容,却是整个单元中的课文。因此,教学“交流平台”就不能停留在教材给出的信息和方法上,而需要与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进行有效整合。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编者在“交流平台”中结合本单元中《麻雀》《爬天都峰》这两篇精读课文,罗列了四种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针对这四种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步骤。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语句,并迅速提炼出语句中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分别包括:(1)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不同的阶段。(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核心要素。(3)按照顺序来写。(4)重要的内容要写清楚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已经学过的两篇精读课文入手,将这些方法与具体的课文进行联系,并借助熟悉的内容,促发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如《麻雀》一文的第一句是“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爬天都峰》一文的第一句是“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都直接交代了整个事件中时间、地点、人物等核心要素,为写清楚事情的整个经过奠定了基础。《麻雀》一文也展现出鲜明的阶段特点:一开始,猎狗发现小麻雀,想要吃掉它—老麻雀英勇地飞下来,与猎狗搏斗—猎狗退缩了,我唤回了猎狗。而《爬天都峰》则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麻雀》一文中的相关语句,分类列出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并让学生认识到正是从这些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才能将事情写得更加清楚,也才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情发展的表象和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交流平台”的层面,更没有让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记忆,而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借助课文的内容和情境,鼓励学生将方法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将“交流平台”中所罗列的知识,变成鲜活的营养元素注入到学生的认知体验之中。
二、依本指导,夯实单元训练重点
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已经成为当下教学关注的重点。习作单元中“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定位就非常鲜明,前者指向阅读,侧重写作方法的巩固和夯实;后者指向写作,侧重写作方法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交流平台”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利用好“初试身手”中提供的两幅插图:运动会赛跑和给奶奶过生日。教师可以借助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结合“交流平台”中给出的方法,让学生紧扣图片补充与时间、地点、人物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表达的结构示意图,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口头练习,并将这种方法迁移运用到第二幅图“给奶奶过生日”的表达中去。例如学生的习作:
今天是奶奶70岁生日,爸爸妈妈早早地回到家,在厨房里忙活起来。终于开饭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桌边,给奶奶庆祝生日。看,桌子上摆着丰盛的菜肴,有酸甜可口的排骨,有鲜香麻辣的鱼,还有新鲜美味的鸡肉……最诱人的还属造型独特的蛋糕。爸爸高兴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让我们一起为奶奶唱一首生日歌吧!”爸爸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扯着嗓子唱起来,奶奶高兴地跟着节奏拍着手。唱完生日歌,爸爸拿起桌边的皇冠,往奶奶头上戴,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小哥哥兴奋得直拍手,妹妹也挥舞着手中的勺子,奶声奶气地喊着:“奶奶,生日快乐!生日快乐!”奶奶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眼睛里写满了幸福。妈妈站起来,拿起刀,将蛋糕切成几个小块,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起来。
三、视频引路,蓄力单元习作教学
“交流平台”重在借助精读课文梳理和提炼方法,而“初试身手”则是要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除了指导学生利用两幅插图进行口头表达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编者设计的练习题:“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可以相机为学生呈现做家务的相关视频。
首先,教师播放“洗碗”的视频,组织学生在观察中相机思考这样的问题:“完成此家务的顺序依次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看完,用自己的话试着解说一遍该环节,并关注动作顺序,用词要准确、丰富。”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以自由练说、小组互评,关注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是否得到了恰当运用。紧接着,教师为了给予学生自主练笔的空间,可以播放第二个视频:煎鸡蛋,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定格和关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观察动作与鸡蛋的变化。在观看之后,与学生一起交流“煎鸡蛋”的过程,分解成为“起锅烧油”“打入鸡蛋”“对折鸡蛋”“轻压蛋黄”“撒些许盐”“装盘”等步骤,并引导学生说说在这些步骤之下鸡蛋的变化,也可以将视频回放再看,强调学生细致观看。
在学生进行动笔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了描写;在整个过程中,人物的动作是否表达得精准、清楚、生动;是否清晰地将鸡蛋的变化展现了出来,并继续按照这样的标准,对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关注这一习作单元最后的习作,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并有针对性地关注视频中的声音,尝试对翻炒鸡蛋的动作以及鸡蛋的外形进行适当想象,从而从其他的维度和视角,将自己捕捉到的信息展现出来,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视频中的内容,最终将煎鸡蛋的过程表达得更加清晰到位。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聚焦一个栏目而又不局限于一个栏目,真正定位好“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在整个单元中的价值以及对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