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闷闷不乐
2022-12-25汤妮
汤妮
老师您好!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很高, 无论学业、生活还是社交, 都要求我做到最好。我一直在很努力地扮演好孩子,但我一点也不开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有时候真想自己得抑郁症,这样也许就可以松口气了。但我一提起想去医院看看时,他们要么特别生气,说我“没事作的”,要么宽慰我“青春期闹闹脾气很正常”。我好像不该不高兴,可是我真的好累。我是得抑郁症了吗?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想开一点?
有小烦恼、小困惑,来这里倾诉吧
同学你好:
很多听话懂事、特别优秀的孩子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在成长过程中,需求和情绪如果没有被很好地看到和照顾到,只有不断迎合父母的需求才能获得关注和接纳,就会形成“假性自体”,顺从父母、压抑自我,从而与“真实自体”渐行渐远,丧失了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现在,你开始对这样的“扮演”产生怀疑,想找到解决之道,你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毫无疑问,父母这种无止境的期待是不合理的,因為没有人能永远不失误,也没有人能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相反,无法达到目标和期待,自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去接纳和处理它,这对你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难以处理面前的困难时, 往往会很迂回地使用其他方式来帮助自己。例如, 引入一个“ 障碍” 来解释自己的“ 失败” 。抑郁症对你来说,仿佛是一个避风港, 能够“ 正当” 地避开目前的冲突和压力, 好像在说: “ 看, 我不是故意不去当‘ 好孩子 , 我不是不想控制好情绪, 我只是生病了。” 这看起来是个非常聪明的方法, 既能让自己放松,又能免于父母的指责。
遗憾的是,你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的需求,他们被“抑郁症”和“去医院”给吓到了。这一方面出于对抑郁症的不了解,觉得想自杀才叫抑郁症;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负面情绪并不重视, 可能正是因为非常在意你,害怕你真的出问题,所以才“讳疾忌医”。其实,抑郁情绪非常常见,许多人都曾经历过,尤其在身处压力下,心情低落、郁闷的状态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并不等同于抑郁症。抑郁情绪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给你一个机会去看到自己, 防止你的内心被“假性自体”完全占据,无止境地被父母的期待所消耗。
你现在要做的是,重视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觉察、正视、接纳, 并时刻自我关照。自我调节的总原则就是“做想做的,拒绝不想做的”。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是运动、看电影、听音乐,或者仅仅只是在床上躺一会儿, 体会和感受哪怕只是微小的快乐和舒适。对于不想做的事情,无论是累了想休息(需求)或者情绪不佳(感受),不必强迫自己开心,也提前给自己打好“预防针”——明白父母的过高要求只是他们的期待而已。在日常小事中,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对自己真实感受和需求的尊重,你的内心会慢慢变得有力量。除了父母,你还可以从其他亲人以及老师、朋友的关系中获得滋养,有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就能倾诉、宣泄情绪和找到支持。
如果你感觉自己长期心境低落,学习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也一定要重视起来。抑郁症是医学诊断,有多种具体分类,睡眠变化、体重和食欲变化、抑郁心境、缺乏精力、丧失价值感等都是可能的症状。但临床需要全面的资料和专业的判断,千万不要直接对号入座或随意在网上做测评来给自己贴标签。
许多人都拒绝消极情绪,更恐惧“ 抑郁” , 但实际上它们有着积极的意义: 提醒你重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审视当前的生活方式和行事模式,从而推动你去明晰自我、寻求帮助、做出调整。所以,当下的状况对你而言,也是一个跨越和成长的机会。希望你可以早日有空间做真实的自己,走向让自己满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