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12-25张玉斌
张玉斌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在传统污染物尚未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来源广泛、持久存在、风险隐蔽、危害严重、治理复杂的新污染物成为制约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深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时期,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有效防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的重要助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广大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期待与诉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持续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污染物,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毒性、短期危害不明显、治理程度要求高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制约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题。“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进一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和从严管控常规污染物的同时,治理重点将逐步拓展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等更多领域,更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作为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化学品数以万计,进而导致我国新污染物种类繁杂且分布广泛,如不加强治理,其潜在风险与危害将难以预估。随着我国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对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污染物的危害及特性
新污染物(Emerging Pollutants,EPs)是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
相对于PM2.5, SO2, O3, NOX等 常规污染物,新污染物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洁面乳、磨砂膏、牙膏等生活用品中所含的微珠,可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然而研究发现这种塑料微珠尺寸小且不溶于水,无法完全被污水处理系统过滤,最终会排放到河流和海洋而造成生态危害。近年来,人类在享受化学品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其可能带来潜在环境风险,而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日益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很多化学品新的毒副作用,如某些抗菌皂中添加的三氯生,杀虫剂中所含的邻苯二甲酸酯,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配件的卤代阻燃剂,炊具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氟辛酸以及广泛用于人类医疗和畜禽水产养殖的抗生素等,都属于新污染物的范畴。
新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大规模生产、使用和管理不善是其主要来源。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已超过二十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包含数十甚至上百种化学物质,而且未来可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的数量还会持续增加。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新污染物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来源广泛。新污染物种类繁多,涵盖工业生产、生活消费、军事消防等众多领域,以及化工、医药、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纺织、建筑等诸多行业。
二是持久存在。新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易于富集,大多数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可长期蓄积在自然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或者随着空气、水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危害。
三是风险隐蔽。多数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并不明显,其一旦被持续释放到环境中,即使数量非常少,也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不可逆转的生态效应。
四是危害严重。新污染物具有多种生物毒性,会对人体的器官、免疫系统和神经功能等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人类的生殖能力下降、发育迟缓、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能力降低等,部分新污染物还存在致癌、致畸、致突变等风险。
五是治理复杂。新污染物排放源众多,在水体、土壤、空气中广泛分布,在蔬菜、鱼类、野生动物等生物介质和血液、乳汁、尿液等人体介质中也被大量检出,因此应区别于常规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治理方式,根据新污染物的特性进行精准治污、科学防控。此外,新污染物成分复杂,涉及众多行业和产业链,目前相关替代技术尚未成熟,替代产品的研发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新污染物防治工作进展
2001年12月,我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面的第一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控制技术研究”立项,标志着我国新污染物风险防范工作正式起步。由于长期局限于以职业安全管理为主导的化学品管理体制,我国的化学品管理一直存在较大的盲区,主要关注易燃、易爆和剧毒等急性危害,对隐蔽的、长期性的环境健康风险重视不足。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并要求对新的污染物治理开展专项研究和前瞻研究。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年11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的工作目标。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2年5月,《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新污染物风险防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深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制定并实施多项新污染物防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已实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印发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限制、禁止一批国际环境公约管控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加强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等措施,为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积累了经验。目前,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已经在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新污染物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实施的意义
新污染物治理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而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急需建立源头管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一体化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坚持“科学评估,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系统推进”“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原则,立足稳中求进,从顶层谋划设计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以科学手段摸清底数、评估风险、精准施策,系统推进高效能新污染物治理。
新污染物治理的目标
防控新污染物,重在源头治本,有效减少新污染物的产生,核心是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重视对化学物质风险管控与防治,在新污染物评估、监测、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专项行动,现已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基础薄弱,面临着相关制度建设滞后、资源配置不均、应用技术欠缺、科技支撑不够等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治理,进一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新污染物治理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发生后再治理或恢复,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有些生态破坏甚至不可恢复。事前预防,从源头控制新污染物,防范其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选择。《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规划好路线图,体现了以环境风险预防为主的治理策略,有利于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新污染物治理的总体思路
针对我国新污染物环境介质中的存量较高,有关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毒理基础数据不够系统,环境管理缺乏清单、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现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目前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的具体行动举措:一是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二是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三是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四是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五是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六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新污染物治理基础。
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治理存在诸多难点,仅靠达标排放等常规手段,无法实现有效防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的目标。为此,《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构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筛、评、控”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思路以及“禁、减、治”的全过程管控体系,即通过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精准筛评出需要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科学制定并依法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对生产使用的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
“筛、评、控、禁、减、治”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是建立在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具体特征和关键环节认知的基础上,是新污染物治理精准施策的体现,形成贯穿全过程、涵盖各类别、采取多举措的治理体系,全面防范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为我国今后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
按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关于“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生态环境部在深入调查研究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4类新污染物在我国的生产使用和管控现状、环境风险及其管控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
该清单主要包括四大类14种新污染物:
第一类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POPs),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明确的POPs,主要包括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类)、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OA类)、十溴二苯醚、短链氯化石蜡、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三氯杀螨醇、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HxS类)、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这9种POPs拟采取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以源头禁止或者限制为主,对替代还需要一定时间的,保留了特定豁免,同时提出了加强清洁生产等要求;第二部分为我国已淘汰的POPs,主要包括六溴环十二烷、氯丹、灭蚁灵、六氯苯、滴滴涕、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硫丹原药及其相关异构体、多氯联苯,拟采取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是继续施行原有的源头禁止、末端治理。
第二类为有毒有害污染物类,主要包括需实施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其已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拟采取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包括用途限制、产品中含量限制、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环境风险预警等。
第三类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主要包括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拟采取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以源头用途限制为主。
第四类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抗生素类物质,拟采取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包括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抗菌药物销售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减少过量和不规范使用产生的环境排放,同时加强抗生素废物环境管理和相关排放标准的落实。
上述被列入清单的新污染物,将严格按照要求落实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全面推进新污染物治理
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作为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加速新污染物治理刻不容缓。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对新污染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我国尚未完全摸清新污染物的排放源和排放量的总体情况,新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及其相关的监测检测和防控技术还有待深入。
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更深、更广,要求也更高。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继雾霾、黑臭之后必须啃的“硬骨头”之一,已列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任务。新污染物研究属于前沿新兴领域,应尽快构建面向我国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与治理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以期为我国新污染物的风险防控及其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撑。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涵盖多个领域的多个类别,目前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应以《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为支点,以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攻关为主线,采取一系列治污防污的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用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