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周刊与郭沫若的《十批判书》

2022-12-25段培华

群众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史学家史观墨子

□ 段培华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与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等被史学界称为“马列五老”。谈到郭若沫的史学成就,就不得不说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扛鼎之作——《十批判书》。《十批判书》历来被认为是郭沫若史学研究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史上的奠基性成果。这本学术巨著与《群众》周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群众》周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今年是《群众》周刊创刊85周年,重温《群众》周刊为团结史学家所设的“中国历史讲座”“纪念甲申三百年”等栏目,重读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等史学大家在《群众》周刊发表的一系列史学文章,可以更加明晰《群众》周刊为团结史学家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所作的努力。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团结了一大批史学家,除了郭沫若外,翦伯赞、范文澜、杜国庠、胡绳等都曾为《群众》周刊撰写大量高质量的史学文章。如翦伯赞撰写了《杜甫研究》《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桃花扇底看南朝》《论中日甲午之战》等文章,范文澜在《群众》周刊连载《中国历史讲座》。此外,还有胡绳的《在“九一八”纪念中学习》、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侯外庐的《周代社会底诸制度考》、陈家康的《明末农民运动研究》、杨松的《论第一次中日战争》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这本著作由十篇考证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术文章组成,其中六篇首先在《群众》周刊上发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些文章许多源自《群众》周刊编辑的约请。如《十批判书》的创作即源自《群众》周刊编辑于怀(即乔冠华)的约稿。据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所述,1943年7月,乔冠华约请他撰写一篇关于墨子的文章,他欣然应约,随即写就《墨子的思想》一文,该文对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是《十批判书》的第一篇。他没有想到的是,《墨子的思想》一文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继而引起了一场关于墨子思想的学术争论。对此,郭沫若连续在《群众》周刊撰写发表了《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吕不韦与秦代政治》《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孔墨的批判》等重要学术研究文章予以回应,这些文章大部分收入《十批判书》。

推进百家争鸣

郭沫若与翦伯赞、范文澜等同属一个革命阵营,但是他们在学术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墨子、历史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思想上碰撞、交锋较多。

《群众》周刊在发表郭沫若的《墨子的思想》一文后,不久又刊发了杨天锡的《“墨子思想”商兑》和筱芷的《关于墨子的思想的讨论——就正于郭沫若先生》两篇商榷文章。这两篇文章对《墨子的思想》一文进行了直接回应和批评。其实不止这两篇文章,许多史学家和郭沫若观点不同。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肯定墨子代表“农民”的观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墨子代表了下层农工奴隶的革命要求,杜国庠也对墨子比较推崇。而郭沫若并不认为墨子代表中下层人民,他对墨子的评价也没有那么高。历史分期问题是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等争论的另一重大问题,主要焦点在于封建社会何时开始。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而翦伯赞则认为是“西周封建论”。由于历史分期问题比较复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几位史学家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对于这些争论,郭沫若是忐忑的。在《十批判书》后记中他说:“当我的《墨子的思想》一文发表了之后,差不多普遍地受着非难,颇类于我是犯了众怒。……在同道的人中得不到谅解,甚至遭受敌视,那却是很令我不安。”然而,郭沫若又是自信的,他希望以理服人。他说,“假使我错了,应该举出新的证据来推翻我的前提”,“只要我有确凿的根据,我相信友人们是可以说服的”。他认为学术观点的分歧要通过深入研究、充分讨论、详尽说理来解决,切不要强加于人。郭沫若没有因为学术观点的不同而对其他史学家有所芥蒂,翦伯赞、范文澜等也没有感到丝毫不妥,皆视学术争鸣为正常现象。

几位史学家在《群众》周刊关于墨子、历史分期等问题的质疑、商讨、辩驳、答复,以及《群众》周刊的鼓励支持,充分展现了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大大促进了史学的发展。正如郭沫若所说,“我的近两三年来的关于周秦诸子的研究,假使没有这样的刺激或鼓励,恐怕也是写不出来的”。

对于这些争论,《群众》周刊是鼓励的,《群众》周刊编辑部曾作出说明:“天锡先生和筱芷先生的论点虽不同于郭先生,但在求真理的基本立场上,三位先生是一致的。凡严格的遵循这一基本立场,有真知灼见,论点不重复,言之有物,理论有根据的,本刊无不乐于发表。”这是《群众》周刊对于墨子等问题大讨论的态度,也是《群众》周刊对待学术问题的一贯方针。这些学术讨论是《群众》周刊积极贯彻我们党的学术问题要百家争鸣的成功实践。

践行群众史观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关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群众》周刊作为当时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宣传、贯彻群众史观,与诸位史学家一起推动了群众史观的发展。

在史学研究中,郭沫若秉持人民本位。人民本位是《十批判书》一书的指导方针,也是郭沫若史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他在《十批判书》后记中所说,他的评判标准是“以人民为本位”,他说,“批评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屈。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决是非曲直的,我呢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

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它的反面是一切变相的帝王本位,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以谋少数人的利益。在群众史观这一点上,几位史学家是一致的。如翦伯赞明确提出,“应该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建立“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新史观。范文澜认为,要把2000多年的历史看作一部以农民为主角的历史,看作一部“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史”。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否定了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旧史观,论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观点。这些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相通,也高度契合《群众》周刊的办刊方针。

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等和帝王本位相对立。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代官方史书的编撰体例,大多为纪传体,即以帝王本纪和将相传记为结构,记述古代王朝历史。可以说,帝王本位是传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书中对于人物的评价,一般也是站在帝王的立场,从王朝和统治者利益出发。传统史学的关注点主要是帝王将相。而郭沫若等诸位史学家都认为史学不应该是帝王将相的家书,史学要看到人民群众,要站在人民的立场。所以,在他们的学术著作中,看到了人民的艰辛,也见证了人民的伟大。这些著作的发表,让史学界更加关注人民、研究人民,也让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的角度更加心系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猜你喜欢

史学家史观墨子
基于Bayes判别构建吉林省玉米干旱发生等级动态预警模型*
“墨子号”与墨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