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新格局

2022-12-25黄胜勇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文|黄胜勇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然而,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共进,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

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同起来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三方面都明确其主体责任、分工和界限,构建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进孩子、家长、教师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其中,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理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为主。学校教育应以德为先、以能力为重,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审美、认知、合作、创造、独立判断、共同生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拓展,它的直观性、深刻性、复杂性超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做优家庭教育指导力,做强学校育人领导力,做大社会教育支持力,使它们协同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有偏差

尽管国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识不够,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素质、重物质轻精神等现象异化和窄化了家庭教育的育人目标,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不够,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冲突矛盾加剧的情况时,不能有效化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全权交给学校,甚至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学校减轻负担、推脱教育责任的行为,等等。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凌乱、方式单调、力量单薄,缺乏个性化设计和指导,与社会组织缺乏联系。教师缺少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能很好地完成全部家庭教育职责和岗位任务。学校单方面向家长传递信息,缺少双向交流和互动沟通,家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协同育人模式。

(三)社会组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不明确

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不够,如影视作品对于青少年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网络和游戏监管存在漏洞,众多的培训机构大量占用孩子时间和精力,社区教育缺失,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和联动机制,“破五唯”的社会用人评价机制还没有执行到位,社会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力量,社会教育理论缺乏学科支持,实践缺乏指导。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家长赋能

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组织和引领家长进行专业化学习,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依托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专业师资力量,对全体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家庭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研究,开发建立课程体系;设立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站,评选和奖励家校社协同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集体;学校通过校长开讲、班主任讲堂、志愿者宣讲、家长成长营、“好妈妈”成长驿站、爷爷奶奶协会、家长义工协会等多种渠道,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以家长读书沙龙、家庭教育图书漂流、优秀父母养成计划、家长夜校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加强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完整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学校治理委员会、家长学院、家长委员会、家长联合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及家访、公益大讲堂、社会开放日、社会实践等方式,定期组织家校交流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事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

二是推进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深度挖掘社会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外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楷模、行业专家、校友代表等进校园,举办道德讲堂、时代新人宣讲等活动,培育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是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平台。建设家校社智慧教育平台学习资源库,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线上教育研究,提供家庭教育线上指导与咨询服务。抓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建立家校社智慧教育平台,促进家长、教师、专家、学校和社会有关组织学习、交流、研究。

(三)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的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集聚行政力量,调动社会资源要素,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联合教育专家、心理健康专家、生涯规划师、教师志愿者、执业医生、执业律师等各方面专家,成立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专业知识讲座、专业心理辅导。加强家庭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只有不断加强全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解,正确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