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茭白双季无公害栽培技术浅析
2022-12-24游建华
游建华
(南平市延平区农业农村局,福建 南平 353000)
茭白(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菰属(Zizania)、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多年生水生蔬菜作物。茭白原产自中国,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茭白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糖类、蛋白质和赖氨酸等17 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茭白具有止渴、利尿、祛湿、通痢等保健作用。截至2021 年,延平区茭白种植面积达46.7 hm2,但产量较低,主要是因为栽培管理水平不高,每公顷产量52500 kg,其中夏茭每公顷平均产量36000 kg,秋茭每公顷平均产量16500 kg。
研究试验表明,浙茭7 号夏茭每公顷平均产量为40782 kg,秋茭每公顷平均产量为20520 kg,两季合计每公顷总产量达61302 kg,表明延平区种植茭白增产潜力大。为了给延平区茭白增产增收提供技术帮助,现总结延平区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供茭白种植户参考。
1 延平区的地理气候条件
延平区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20.1 ℃,无霜期达247~342 d,具有适合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优势,延平区年降水量1700 mm,月降水量的最大值在3—8 月,雨季主要集中在移栽期、植株旺长期和夏茭孕茭期较适合茭白生长,少雨季节属于秋茭孕茭期,此时植株需水量较大,需及时补水。延平区境内峰峦起伏,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区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茭白产业。
2 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2.1 生物学特性
茭白茎秆高大直立达1~2 m。叶片宽大扁平,长50~90 cm,宽15~30 cm,花序为圆锥,果实呈圆柱形,长12 mm,俗称菰米。茭白根为须根,分布在30 cm 的土层中。地上茎为短缩茎,又称薹管,拔节后为花茎,膨大后成茭白,薹管下部埋入土中,长20~30 cm,坚硬,节间短,基部粗3 cm 左右,节上互生分蘖芽和须根。
2.2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2.2.1 土壤
茭白的适应土壤范围广泛。种植时可与其他作物轮作,减少连作产生的病害。茭白需种植在富含有机物质、营养充足的地块。
2.2.2 温度
茭白不喜低温环境,是一种喜温性作物,适宜温度为24 ℃左右,不耐寒,其发芽期最低温度为5 ℃,适宜温度为20 ℃,出苗良好。茭白分蘖期适宜温度为27 ℃,孕茭期昼夜温差小有利于孕茭。
2.2.3 水位
茭白对水位也有一定的要求,当温度较低时,水位应保持在2 cm 左右;当温度较高时,水位应保持在9 cm 左右,目的是降低地表温度,防止产生过多无用的分蘖,使茭白提早进入孕茭期。在种植时,水位不能超过“茭白眼”。
2.2.4 光照
茭白分为单季和双季,单季茭白为短日照,光照时间不能太长,双季茭白对光照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控制在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即可。
3 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3.1 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合延平区种植的抗病、抗逆品种。可选择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选育的浙茭7 号品种,该品种为双季早熟茭白品种,孕茭适宜温度为18~28 ℃,夏茭5 月初采收,秋茭10 月初采收。成品表皮洁白光滑,肉质鲜嫩,灰茭少,品相较好,售价高[2]。
3.2 选地
茭白对生长环境中的水分需求较高,因此,要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作为茭白生产栽培的基地。如远离工厂、居民居住地,避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茭白生长产生影响。需种植在没有污染、水源充足、富含有机质、pH 值5.5~7.0 的地块[3]。
3.3 整地与施基肥
前季作物收获完成后,需深耕,翻耕深度为25~30 cm,晒田。移植前结合翻耕可以重施有机肥作为基肥,深度40 cm,每公顷施有机肥15000~30000 kg、复合肥750 kg。
3.4 移栽定植
延平区茭白定植期在4 月上、中旬。定植前,挖起留好的种茭,按2 个分蘖苗1 蔸分割,保留足量根系。定植株距为90 cm、行距为60 cm,深度为15 cm,定植密度21000 株/hm2。
4 田间管理
4.1 追肥
茭白全生育期需追施分蘖肥和孕茭肥,分蘖肥以每公顷施复合肥600 kg 为宜;孕茭肥以每公顷追施复合肥450 kg 为宜,不能过量施肥,以防止茭白徒长,减少孕茭。
4.2 水分管理
茭白移栽后要保持低水位,茭白定植返青后可以提高水位,促进根系生长和茭白苗分蘖。茭白苗分蘖盛期要提高水位,水位深度以10~20 cm 为宜,夏季高温天气要采取换水措施降低水温。为促进茭白孕茭,孕茭期水位可以保持在20 cm 左右。冬季田地不能干旱,可保持水深1 cm。
4.3 中耕除草
移栽返青后,需中耕1 次,释放养分、疏松土壤,促进其生长。可以疏苗、摘除老叶和黄叶,拔除杂草。
4.4 去雄茭和灰茭
雄茭为不能孕茭的茭苗,其植株高大,叶色较深,叶片宽长,分蘖强。灰茭与雄茭类似,茭白苗木长势良好也不能孕茭,一旦发现应立即清除。
5 病虫害防治
茭白主要病害有纹枯病、锈病、胡麻叶斑病等,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二化螟等。
5.1 纹枯病
纹枯病是茭白常见病害,会造成茭白不够膨大、茭白植株倒伏。常寄生于其他禾本科杂草或病死株上越冬。防治方法:一是可以清除菌核,减少病原菌。要在融田时打捞菌核并带出田外处理。二是选用良种。在选用高产、优质茭白种的前提下,可以选用分蘖适中、紧凑、叶窄的茭白品种,增加茭白田通透性。三是可以适当稀插。提高茭白田的通透性能,有效减轻茭白纹枯病发生。四是做好肥水管理工作,防控病害。应稳施氮肥,增施磷肥、钾肥,施足基肥,保证孕茭肥。五是化学防治技术。主要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5.2 锈病
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防治方法:一是轮作水旱作物,合理稀植,晒田,撒施石灰。二是合理施肥,稳施氮肥。三是去除病、老叶片,促进田间通风透光。四是在发病初期,应用井冈霉素、三唑酮、丙环唑防治病害[4]。
5.3 胡麻叶斑病
胡麻叶斑病分布较广,病重时可造成叶片成片枯死。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选用异稻瘟净、稻瘟灵(富士一号)、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5]。
5.4 长绿飞虱
长绿飞虱是同翅目,飞虱科害虫。广泛分布在各地茭白、水稻地区,寄生在水稻、茭白等植株上,为害严重时会造成茭白叶片成片枯死。防治方法:在幼虫期,用吡虫啉、杀螟松乳油、锐劲特、扑虱灵、叶蝉散等药剂防治。
5.5 二化螟
二化螟主要为害水稻、茭白茎基部、分蘖部,导致茭白枯鞘、枯心,影响茭白生长,从而降低茭白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一是轮作水旱作物,收获最后一季茭白后应及时清除病死植株、杂草,消灭寄主植物、越冬虫源。二是药剂防治,可使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病害。
6 采收
6.1 采收标准
采收快成熟的茭白,判断茭白成熟的方法为成熟的茭白形态与蜂腰类似,假茎露出2 cm 左右,茭白基部是否露白。
6.2 采收时间
一般较早采收茭白品质较好,夏季茭白应在5 月初开始采收,每隔4 d 采收1 次;秋季茭白应在10 月初采收,每隔6 d 采收1 次,可用镰刀割取。
6.3 注意事项
采收茭白时不能伤到茭白植株和根系,让茭白正常生长。避免在温度过高、阳光暴晒、阴天及上午有露水时采收茭白,否则会影响茭白的耐储性。采收完成后放置在阴凉处贮藏或分级包装后上市销售。
7 留种
延平区茭白多利用分蘖进行无性繁殖,可以挑选优良植株分蘖作为种株。选择标准与茭白孕茭期、分蘖期与成熟期一致,茭白肉紧实,表皮鲜嫩洁白,不会变绿、变黄,符合一级茭白标准的优良植株作为茭白种株,将该种株种植于秧田。栽植前挖取种株,切取健壮分蘖,作为种植的种苗[6-11]。
8 贮藏保鲜
8.1 工艺流程
贮藏前准备—分级—包装—预冷—贮藏—出库。
8.2 分级标准
茭白采收完毕后需及时做好茭白的分级,按茭白的长短和大小分开存放、装筐、转运。要及时去除病茭、青茭、灰茭和老茭。削除薹管、去除部分叶片有利于贮藏。
茭白的品质可以分为特级、一级、二级3 个档次,具体的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茭白的品质分类标准基本要求
8.3 包装
茭白可用筐盛放,可以铺放稻草或稻壳等物体,以免碰伤茭白。每筐重量为10 kg,并注明产地、品种、采收时间、规格等。
8.4 预冷
鲜茭白采收后2~3 d,未经保鲜、贮藏茭白会糠心、变红和腐败变质。采收后要在7~8 h 内预冷,以降低茭白温度,延长茭白保鲜期。
8.5 贮藏
茭白在冷库贮藏前要做好库内消毒工作。将茭白装于筐中,堆高1.5 m,并留走道1.2 m,方便走动。秋季茭白适合用气调库来贮藏,每隔7 d 通风换气1 次,避免茭白因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中毒”,影响茭白贮藏品质。
8.6 出库
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出库销售。
8.7 运输
茭白最好采用移动冷藏车运输,装车前应清洁冷藏车,车库内温度以0~5 ℃为宜。装车时注意包与包之间要摆好、绑紧,最好能加上垫料,以防止碰撞将茭白碰坏,要做到轻装、轻卸,最好在48 h 内运输至目的地。
9 效益分析
延平区茭白双季无公害栽培生产模式,夏茭每公顷产量37500 kg,5 月下旬开始上市,收入12 万元以上。秋茭9 月下旬开始收获,每公顷产量22500 kg 左右,收入7.5 万元以上,两季合计每公顷收入19.5 万元以上。
该模式为一次整地、两季收入,省工增效,通过分级、仓储保鲜,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茭农的种植积极性,是延平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