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愿景、体系建构与路径选择

2022-12-24姚则会

关键词:育人情感大学生

姚则会

(安徽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就提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四大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即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掌握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各项知识与技能,为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赢得主动,核心要求是学会自我管理。[1]178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明确的自我目标激励下,大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系统地规划自己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把自己培养成既能实现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人才。因为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知识获取、品德提升、能力生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与中小学教学模式、生活模式、管理模式迥异的阶段。与后者相比,在大学阶段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即大学生集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于一身,对其自身的发展规划、思想认识、心理情绪及具体行为的调整与管理有明显的量变与质变。[2]自我管理的原因则是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客观上的生理与心智已趋于成熟,身体机能达到并符合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条件,与此同时,大学生主观上渴望自我管理的意愿也日趋强烈;另一方面在于高等学校是半社会化的教育,当代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象形塔”内的坐而论道,而是与社会时刻保持紧密的互动。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接受社会选择的最后一站,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考察时重在品行及创新创造人格上,而以自立自省自律自强为核心元素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两者的最基础特质。此外,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否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输出了合格人才。大学生是否具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此驱动下思想上进步、政治上可靠、道德上高尚、人格上健全、能力上出众是检验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当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认知水平、态度、管理能力亟待有意识地加强[2]30-32;自我管理存在个体、班级、家庭、个性上的差异,学校要重视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机制建设[3]28-32。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愿景设定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既是个人成长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本领,也是高等教育理应实现的基本目标。但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而在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愿景时,应当遵循既要境界高远,突出大学生的身份特征与未来使命,更要立足现实,有条不紊,逐层提高,从本我、自我、超我;过去、现在、未来;宏观、中观、微观相统一出发。

1.本我、自我、超我的统一

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精神世界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属性构成。[4]2-3本我是人作为动物性的自然存在,完全受潜意识的唯乐原则支配,本我世界的诉求与人伦道德、社会规制存有客观上的碰撞与冲突;自我则是人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克服潜在的低层次的原始欲望,大部分有意识地从现实角度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对客观理性地处理自己与世界发生的各种联系;超我则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化作用下,人不再局限于个体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是部分有意识地关注他人与社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牺牲自我利益以实现公共利益或在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获得个人利益的实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也是由本我、自我、超我共同支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本我人格驱动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期望的超我理想人格塑造要求,以及平衡本我与超我矛盾,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事情的自我人格同时并存。高等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必须正视大学生具有多层精神类别的客观事实,立足实际,科学构建合理的学生自主管理目标愿景与实现途径,兼顾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统一性与对立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视本我、扬弃本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激发超我,实践超我。

2.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

统筹好过去现在未来关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现在的各项计划是每个社会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法宝,而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更是人在教化后终身都需要面对并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在大学生设定自我管理目标愿景时,同样绕不开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入分析与正确判断。分析过去的学习方法,与师生、同学、家人等人际关系处理,各项学习及运动计划制订与实际执行情况等,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切实认识到过去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继续发扬的优点,为更好地把握现在提供宝贵的参照。只有精确认识过去,才能准确把握现在,正确走向未来。而过去的毕竟过去,现在是现实的,现实中既有许多可预知的也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可预知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回报,但不可预知回报的时限与多寡;所以大学生必须立足当下,紧贴实际,以练就过人本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系统化、专业化、专门化教育的群体,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对未来更富有美好的想象,理想高远也是大学生前行最重要的动力。因此,在自我管理的目标设定上,将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结合,以大学前为基础,以当下的大学学业为重点,以大学后为方向,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愿景才切实符合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3.宏观、中观、微观的统一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学生社团活动众多,需要处理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情感关系等均对大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带来挑战,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则容易迷失方向,影响学业,因此尽快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校园生活中分清主次与先后,对大学阶段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分层分类规划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题。

在学业规划上,既要对本科或后续的硕士博士学业有宏观长远的规划,也要从中观上对所学专业的成长背景、特色优势、发展前景加以科学认知,更要对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每节课进行细致的计划;在就业认知上,既要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要从中观上了解学校所属区域及生源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情况,更要从微观上掌握自身所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与国家社会所需标准的达成度;在知识结构上,既要把握宏观层面上学科交叉的广度与深度问题,也要在中观上熟悉相邻相近学科专业的前沿概况,更要在微观的专业与课程上精深钻研;在行动安排上,既要在宏观上以学为主,也要从中观上协调好学习与积极参与大学各类活动的关系,更要在微观上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只有善于做好宏观谋划、中观规划与微观计划的统一并不断进行总结评估,自我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富有成效。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关键要素

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因素众多,如压力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和时间管理等。[6]28-32但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自我管理的测量维度也有较大差异。[7]111-114本文从学习、生活、思想、情绪、情感、行动等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习管理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域,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是新的学习阶段的起点而不是学习的终点,而且知识学习的内容更多,挑战度更大,学习管理仍是大学生活的首要和主要任务。当今高校普遍实行选课学分制,它与大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差异巨大。从中小学几年一贯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程关系、场景环境中转型,脱离传统上固定教师、固定同学、固定课程、固定场地的班级授课模式并缺乏家长的必要监督,学生必须要学会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制订明晰的学习计划安排表,厘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类型、学分设定、考核形式等基本信息和各种课程先修后继关系。养成提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从知识的认知、元认知及资源管理上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8]144统筹高效灵活利用学习时间,设置稳定安静的学习环境,自我强化学习努力程度,调整学习心境,合理进行归因,有效利用各类学习工具和教师同学等社会性人力资源。

2.生活管理

生活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对饮食、睡眠、运动、个人及宿舍卫生等,它们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生活状态的好坏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与心理活动的外在直观体现,如果饮食、睡眠、运动、个人及宿舍卫生安排合理,表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生活管理艺术。长久坚持形成习惯则有益身心,直接或间接促进学习,形成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则有害身心,影响学习。大学生活多是以宿舍为单位,4-8人左右小范围的集体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宿舍每位成员必须兼顾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寻找符合宿舍成员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大公约数,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形成团队见贤思齐、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进取氛围。[9]16-19

3.思想管理

人的思想世界由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等一系列的理念、观点、看法构成,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思维世界整体,人的行为正是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有意识活动。[10]173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如果思想观念管理到位,形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主体的世界观;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础的政治观;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信念的人生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守则的法治观;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南的道德观,那么思想观念就得到正确武装,精神就会获得充足的“钙”,才能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情绪管理

情绪是影响行为的有机体的一种情感或行为状态,有时更直接地是一种情感或行为反应,它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11]10情绪是人类表达内心世界的直观形态,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表情符号。作为高度社会化的人类,情绪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和谐与否,间接影响到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情绪管理要求学生要学会善于管控不良情绪,学会疏解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的各种挫折与不快是待人处事的重要原则。大学生在大学里面面对繁重学业与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独立处理与协调,特别在朝夕相处的宿舍同学以及长期相处的班级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乐于助人,均能带给自己良好的情绪体验,赢得同学们的喜爱与尊重。反之则会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学习与生活、参与集体活动等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

5.情感管理

丰富的情感人所共有,在共性情感的基础上,不同年龄阶段情感关注的重点又有所差异。大学生平均入学年龄在18周年左右,在情感上渴望获得友情与爱情的滋润,尤其是异性的关注。国内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异性交往的观念与实践不断趋向开放。[12]68-73而情感对学业与心理变化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因而大学阶段的情感管理异常重要。良好的友情与美好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调控均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处理不当,又极易造成负面后果,轻则出现情感创伤,影响一方或双方或多方的学习与生活,重则可能产生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伤害,甚至酿成更严重的悲剧。

6.行动管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学生自我管理成功与否离不开自己的实际行动,行动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13]5学习、生活、思想、情绪、情感管理目标设置的再科学精细,方法与手段策划的再全面周密,如果缺乏良好的自我执行能力最终结果仍旧停留在纸上谈兵,不会对自我管理的实现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推动。大学生富有远大人生理想与青春热情,对现实与未来均有比较美好的蓝图规划,但具体到日常行动管理上则存在韧性不足,部分学生易虎头蛇尾、冷热不均,目标设计与实际执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大学生行动力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觉自律意识,塑造言必行、行必果意志品质,养成言行一致的信念追求是自我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选择

古语云:“虽有至圣,非生而成之;虽有至材,非生而就能。”习近平在多次场合指出大学生仍处于“拔节孕穗期”,仍要多施以关爱,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纽扣。因而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选择上,必须消除大中小学分段式培养造成衔接上的明显断层,特别要做好学生从高中阶段迈入大学阶段的全新转换,外铄与内化共同发挥作用,加强适应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一)着力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内在协调机制

1.构建自我教育的内在协调机制

一是在思想上要树立高远的目标追求。理想信念是人生奋进目标的“灯塔”,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只有时刻胸怀高远理想,才能产生时不我待紧迫感与责任感,激发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行为。二是在行动上要制定明确的自我教育方案。针对大学阶段的学业、生活、情感等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科学设计。在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上立足于实际,以易及难、由近到远,提高实现的成功率,增强持续坚持的自信心。自我教育要立志、勤学、善思、践行。三是在对外交往上要建立相对固定的能促进自我教育的朋辈关系。与有共同奋斗目标,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比较类似的同学或友人保持良好而适时的互动,彼此砥砺,互相学习借鉴,形成自我与自我之外有益信息的输出输入,保持自我教育内在动能持续发挥作用。

2.构建自我监督的内在协调机制

一是通过正确的评估来衡量自主管理的实现程度。在细分阶段性目标基础上与时俱进,借助各类现代信息化工具自我量化考核各时间段自我规定的任务完成情况,自我监督完成的进度与完成的质量。[14]58-60二是通过自我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我监督输入正能量。时时处处铭记并吟诵传统文化中流传千年的惜时、处世、修身等名言警句,通过文化熏陶,增强自我要求的意识与定力。建立“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自警意识,形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行动自觉。三是通过合理安排课外自习与生活时间促进慎独慎微慎始的心性修养。从独处做起,拒绝不良诱惑;从细节做起,防微杜渐;从源头做起,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师生、同学及异性交往中,学会管控自己情绪情感,自我提醒言行与国家、社会、学校的要求是否相悖,

3.构建自我服务的内在协调机制

一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合理安排在校的生活支出,既不铺张浪费,超过自身正常的生活需求,也不过于节俭,影响正常的身体成长需求。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活协调机制。在生活设施全面现代化的校园,结合学校规定的劳动教育,大学生仍必须达到自己清洗与整理普通衣物,保持宿舍卫生与个人卫生等基本要求。三是熟悉掌握与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安全知识、健康知识、校园管理规定及各项办事流程等,提高适应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科学构建思想引领,情感关怀,行动指导的外在激励机制

1.构建思想引领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班会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做到“四个自信”与“两个维护”,在思想上坚定政治立场,明确奋斗方向。二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在思想上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刻苦学习,明白“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5]7三是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认同感、获得感、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生于伟大时代、开辟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构建情感关怀激励机制

一是教学过程的情感激励。教学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大学教师即使不能如中小学老师那样全程面面俱到进行学业指导,但高校老师普遍学历层次高、学识渊博,是学生仰慕和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16]4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出平等亲和的仁爱之情,更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二是日常管理的情感激励。“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7]角色与定位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情况了然于胸。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岗位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与学生谈心谈话,关心学习、关心生活、关心身体与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妥善处理各类情感关系,积极调适情绪化解心理压力,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自立、自信、自强。三是学校各级各类教学辅助机构与管理部门在服务与管理中的情感激励。学生在学校得到充满爱心的管理与服务,让学生在离开家人陪伴的高校里仍能得到家庭般的情感慰藉,获得关爱带来的激励力量。

3.构建行动指导激励机制

一是定期举办学生自我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培训。邀请校内外在自我管理教育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普适性的指导,从理念上廓清基本认识,确定自我管理的路径方法。二是分类举办面向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自我管理技能培训,有的放矢,进行精准滴灌,进一步使大学生掌握学习、生活、思想、情感和情绪管理上的技能策略,增强自我管理的计划与执行能力。三是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日常休息、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单元,因而构建富有正向励志的宿舍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育人因素。包括指导学生构建宿舍内装饰等物质文化、宿舍公约等制度文化、学习起居等行为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更持久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成互帮互助、互促互进的宿舍文化氛围。

(三)全面构建内外交互,全员配合,过程辅助的协同育人机制

1.构建内外交互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专门人员,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形成机制上离不开教师的言传与身教,切实发挥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类教辅人员则协同教师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功能,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二是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暨父母对学生的个性禀赋形成及大学前的成长历程最为熟悉。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场所虽然脱离家庭,但教育影响不但没有游离于家庭之外,反而随着时空带来了距离之美,家人的叮嘱与亲情的温暖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源泉。三是发挥社会育人的浸润作用。社会为高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高校发展的使命所在,更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宏大一极。全社会关注教育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提供多种机会,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文明友爱、敬业奉献的社会氛围时,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和自我管理意识必然得到进一步提高。

2.构建全员配合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加强学校各类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配合。打破高校因学分选修制、普遍的多校区办学、轻教学重科研、教师教学科研任务多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各科教师协同壁垒,避免学生成为承载各门孤立课程知识的“容器”。学校必须创设定期与不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各类课程任课教师之间配合,在最关键的知识与知识衔接问题上不能出现缺位现象。二是加强学校各类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学生培养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和首要任务,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是学校各类职能机构设置的目的。切实解决学校部门间客观存在的条块分割、推诿扯皮现象,让学生在校内办事时感受到工作人员既严谨细致又热情服务,既讲究原则又不失灵活的风格,使学生在办事过程中得到具体而深刻的教育体验,会进一步增强爱校荣校情怀,有助于间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三是加强学校与校外相关单位之间的配合。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加深,大学也由社会的边缘走到中心,开放办学成为高校永葆活力的基本常识。开展校企、校所、校地合作,与企业、研究所(院)、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聘请校外人员来校兼职教学、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举办学术讲座等,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自我修养。

3.构建过程辅助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在低年级阶段,重点做好大学专业入门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动向、专业学习的注意事项等;指导学生科学安排生活作息,保持身体健康,懂得安全知识,学会自我防范,如何调节身心,理性平和看待得与失、成功与挫折;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在高年级阶段,重点做好就业创业升学指导、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规律,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积累,准备接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挑选。但在修业过程中,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效果、学习成果及社会认知上产生了分野。因此,高年级阶段在做好毕业前的通用性学生工作指导基础上,需要重点做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外在帮扶得到有效契合,进一步优化与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主行动能力。三是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教师与其他教学管理辅助人员在大学生构建自我管理体系上,必须将工作明确定位为辅助性而不是强制性,是指导性而不是指令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自我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更多更细更深层次的自我管理事项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并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

总之,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是大学阶段修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检验的重要标尺,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正确思想认识形成的曲折性、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复杂性、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易变性,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性均决定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愿景的实现非一蹴而就,无论是对施教者还是受教者而言,都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通过正面引导与负面警示,理论灌输与行动强化,环境塑造与制度激励,外部关怀与内部感化等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培养锻炼,大学生才能将自我管理的信念与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育人情感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