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克斯·卡茨“挖剪画”的视觉语言与直观传达研究
2022-12-24江玉洁董晓丽
江玉洁,董晓丽
(1.山东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挖剪画”是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绘画形式之一。他通过将画面中的二维平面中的人物肖像剪下并置于现实的三维空间中。在自然光线下,地面上折射出人物的影子,犹如真人一样站立在地上,整个背景环境共同构成了整个画面。这种新颖、充满生命力的绘画创作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与传统的布面油画展示形式相比,“挖剪画”有更高的沉浸感和趣味性,通过空间架构、整体场景氛围的营造、独特视角下角色选材塑造、与观众深度交互等特征,让观众享受独特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全新的观赏形式。
一、亚历克斯·卡茨“挖剪画”的内涵及特征
(一)亚历克斯·卡茨“挖剪画”的内涵
图像的内容与形式是“挖剪画”的关键所在。通过剪取或裁取,图像在视觉上的边界线是清晰的,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同一人物图像不同面积裁剪、不同人物图像并排对立、或是人物单独成像等方式,使绘画主题对象处于某个意义场中具有相关性、联系性。图像中的人物肖像及衣着打扮赋予作品某种故事性并支撑了作品风格。伴随着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涵,“挖剪画”作为一种寄托于现实三维空间而存在新式绘画形式自1957年卡茨尝试创作以来越来越受欢迎。“正如歌德设想的那样,艺术的通法,乃是不拘定法,不依成法。”[1]“挖剪画”的基本元素可以概括为“剪”“纸”“板”“象”“直”等。假若将“挖剪画”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成型过程,那么“剪”即为一种“机具”,“纸”或“板”为一种“机质”,“象”为一种“机能”,“直”则为一种“机制”。“挖剪画”的机具、机质、机能以及机制这四个元素对于探索充满生命力的“挖剪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卡茨而言,集中精力创作出出彩风格化内容,在现实场景中进行作品秩序或交错陈列,实现作品故事性与观众精神层面相交互,这一点对于增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意义非凡。
因此,“挖剪画”是指借助现实三维空间背景与画面图像本身共同组成的作品,在现实场景中,观众可以多选择的从不同方面、角度、方向欣赏观看作品,真正意义上提供了开放性、自由性的审美体验。
(二)亚历克斯·卡茨“挖剪画”的绘画特征
作为一种别致的绘画方式,它的产生应当与传统的作画形式相区分的。“挖剪画”更强调的是“直接化”的审美体验,在空间架构营造、场景氛围营造、选材塑造、叙事功能塑造等方面别具一格。
首先,在空间架构塑造上,“挖剪画”将画面中的人物裁剪下来裱在外框放置于现实场景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作品与背景两个完整的时空结构,相比于将画作通过简单的组织挂在墙上的传统展现形式,“挖剪画”这一艺术形式改变了空间展览的格局。它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了观众“沉浸式体验”感受,这一点是单一传统的布面油画形式无法满足的。
其次,在场景氛围营造上,氛围是空间的一种品质,作为一种交互式的绘画形式,场景氛围进行良好的塑造决定着带给观众舒适的体验感受。当“挖剪画”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在展览空间里,此时空间不再是将艺术品进行简单陈列,而是重组作品展现从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舞台效果。“挖剪画”在这种状态下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环境,而这种状态可贵之处就在于让观众感受到了作品与空间的一致性、整体感以及与一个单一作品的方式截然不同的环境。
再次,在人物角色塑造上,题材具有关联性,即题材是对于布面油画肖像画的延续,这些题材选材多源于日常生活,表现对象上主要聚焦于卡茨的妻子、朋友、女子裸体及社会背景下一些人物的肖像。艺术不仅是与“我”亦是与“他”,卡茨选择现实生活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符合他贴近生活的艺术理念,与时代相适应,使不同阶级社会群体都能与其作品产生共鸣。从内涵上看,这些题材聚焦了生活、时尚两大主题,这些题材不仅作为有趣的视觉元素,与传统的油画作品相比,还能体现“挖剪画”内容题材创新对传统布面油画审美价值转化的意义。对于审美素质提升观众的关注与需求来讲,选择运用一种新颖恰当的艺术表达方式,且与卡茨纸面肖像绘画成体系并富含艺术特征的艺术内容,满足了当前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自身可以更加细腻的感知“挖剪画”艺术形式特征同时,实现了亚历克斯·卡茨绘画作品系统性的合理表达。
最后,在叙事功能塑造上,卡茨在同一个空间内树立几十个“挖剪画”,这样以来出现了无数的双面绘画,每一个角度和方向都可以看到画面的不同面,“挖剪画”就以这种独立不间断的形式以及平行或错位的陈列方式展现。一方面,“挖剪画”的叙事功能就是借助作品本身的内容与空间的张力再凭籍观众的想象力进行串联理解为人物之间的某种对话交流。另一方面,结合卡茨图像描绘的内容、主题均围绕着周围身边的人展开,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是映现,例如随着时光的流逝,卡茨的妻子艾达的肖像在不同时空下的状态装扮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与观众共鸣,“挖剪画”的叙事功能也就体现了出来。
二、“挖剪画”的视觉语言分析
“挖剪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观众进入空间可以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影片观赏。同时,通过平行或者错位的角度同时观看图像的正反两面,具有极高的自由性。而高度的自由性使观众不能分辨哪一组人物是自然参照点而错失与画面叙事相关的内容。为了使观众可以有更好的现场体验,就需要分析并研究“挖剪画”的视觉语言以确保的观赏效果达到最佳。
(一)“挖剪画”构图分析
第一,明确主次人物的划分。卡茨在处理“挖剪画”的人物塑造与叙事功能上与中国的连环画、影视连续剧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在主题性的人物组画中,主要人物作为画面中心反复出现。在作品《same flight》中,卡茨将几十个“挖剪画”同时放置在空间内,众多不同的主要人物的形象眼神凝视的方向各不相同,画面中次要人物以背影的方式展现,如果说主要人物需要以显眼位置出现分布,支撑并丰富整体画面,那么次要人物的出现不仅是主要人物的衬托,更是对于整体画面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明确画面面积的分割。画面中面积的分割影响着最终效果,而分割是画面的形式与结构,所分割的面积比例要符合视觉美感,“挖剪画”中主要有直线与曲线分割两种方式。在同一张画面有多个人物形象出现时,两个人物一侧均采用直线分割的形式会营造出一种复制的平衡感,剩余不同面积的部分会产生一种挤推的感觉,这样一来,不同的面积比例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而两个人物另一侧与背景的划分则通过曲线的分割,外形线是曲折、不规则且能富有变化的,与直线分割一侧产生对比。画面中凹凸的分割线有种将两个人物形象拉近的感觉。这一分割方式既能凸显出人物的特征又彰显了画面的设计美感。
第三,明确画面繁简的划分。卡茨非常重视“挖剪画”画面中对于繁、简即“满、空”的处理。画面中求满、求多的部分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增添了形式的美感,还能凸显卡茨的平面化语言特征,而简洁的部分不是真正的空,而是考虑了画面的秩序性作为画面的一部分与“繁”的部分相互衬托,这种详略的对比使画面纯粹而不空洞。
(二)“挖剪画”的色彩分析
第一,色彩节奏。画面中色彩是可见的声音,它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和韵律,即通过线条和色彩来体现。“挖剪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色彩节奏感在画面中更加耐人寻味。卡茨在绘画创作中根据客体特征将颜色强弱安排不同的变化形式,比如,皮肤的渐变、毛发的反复或者其他服饰的特征自由组合从而满足画面需要,在局部加强或削弱视觉效果增加对比感觉,使色彩节奏感在画面中充分展现。
第二,色彩对比。丰富的色彩对比丰富了“挖剪画”的视觉表现效果,吸引观众的审美兴趣。色彩对比主要分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连续对比指的是先看的的色彩影响紧接着再看另一种色彩的感受。比如,当看到卡茨画面中艾达蓝灰色的头发又移动到她的脸庞时,人们会感受到面部的颜色呈现橙黄的色调。而同时对比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和平面内进行观察和感受。比如,在大面积平涂色彩的画面中,卡茨尽量减少画面中色彩的种类,用几种颜色调和。提亮或是降低物体固有颜色的明暗面的明度,在色彩冷暖关系的处理上,也不会过多受环境色的影响进行主观简化或改变,利用互补或对比的关系使画面色调和谐。
第三,色彩情感。色彩情感指的是观众通过对画面的冷暖、明暗、大小、肌理等变化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当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自身的视觉情感经验,面对色彩的刺激便更容易产生某种相关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联系。只有当色彩与人或事或情感相联系,才被赋予更生动深刻的意义,是卡茨与观众表达情感、心理、意识的一种通道。卡茨的“挖剪画”就很懂得色彩的沟通,《double ada》中整个画面和谐纯粹、明快轻松地表现出了艾达在时尚光环下的氛围感,如滤镜般温暖充满爱意、舒适自然,可以感受到卡茨与妻子艾达之间浓浓的爱意。通过借助色彩表达情感,呼唤观众的情感交流,在观众在心理上拉近了与画面的距离,从而达到创作的目的。
(三)“挖剪画”光影分析
绘画中常运用自然光线、主观处理光线营造氛围,从而丰富视觉层次与艺术表现力。自然光影在太阳光线下直射、折射或散射形成的阴影。卡茨对于画面中光影关系是深刻难忘的,尤其是在反应自然中的光线中,但他又有别于注重印象的印象派的光影表现。在卡茨的写实性画面上兼顾了物体外形与光影,还原了现实,是平滑清晰、光感明确的感觉,甚至是浪漫主义倾向。主观意识下的光线处理是在真实光线的基础上跟随物体的位置与状态和人物的角色与性格而发生变化,艺术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注入主观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灵感。比如,《Koeman pond》中,虽然内容经过挖剪的处理,但不影响日出或日落的光影表现出轻松惬意的氛围,还能表现出平静宽阔的场面,人物及船面处理成黄绿色调,水面上拉长的影子暗部呈紫红色比较通透、透气。没有光就没有色,卡茨的画面中的颜色包含了对光的理解,他不同于传统绘画颜色单一反应素描关系或者固有色,更多的是画家对物体及环境的心理感受与颜色氛围的经营,通过主观意象真实表现物体,因此作品是蕴藏了画家轻松、尊重、自由思想意识。介于“挖剪画”独特的方式,场景光源的良好运用不仅可以凸显空间环境的意境,而且有助于画面内容与情感的的传达。场景光源的类型很多,如:电灯、火束等。灯源作为一种能与“挖剪画”这一绘画形式更完美的匹配的方式,可以灵活地调整改变光影的位置、方向、角度、大小及形状,同时将色温与亮度调整至适合画面及场景的程度。比如多组人物肖像集中展览时,错综交互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与周围空旷的地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影子多变的外形并透着微光,这一奇妙的景观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三、卡茨“挖剪画”的直观传达研究
“挖剪画”其直接性、精神性和创新性等特征令人印象深刻,也越发符合人们的审美品味。当作品与三维空间结合时,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也更加深入,画面内容与观众产生的情感共鸣也不断增强,观众在现场可以任何视角、方向欣赏每组中每幅作品,观众也就不自觉将自己沉浸在作品中,融入到当时的场景。
(一)借助去笔触化的平面语言实现直观传达
“人类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是已知条件所允许达到的最简单的形状”,[2]94观众内心深处是倾向于关注简洁性的画面,就像我们在看到一组复杂丰富的画面会本能地对图像进行概括同时感受到整体的色彩氛围。平面化图像语言作品最主要的绘画特点直观、简洁,卡茨的“挖剪画”有着摄影照片等其他图片方式无法比拟的真实感受,这本身就自带浓厚的艺术氛围,当画面陈列在三维空间中形成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效果。 “挖剪画”中无论是肖像还是风景类型都剔除了背景,画面中的人物和道具经过画家主观高度概括提炼为几何图形式的形状,呈现出简约的平面化图像样式。而客体不同的外形特征经过排列、组合以及重叠反映出画面的空间感。卡茨在处理平面化色彩语言上,以平铺的方式组织画面,突破对固有色的呆板认识、削弱色彩的明度对比同时摒弃了繁杂的细节刻画和省略细微的过渡颜色,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平面感,这种纯粹且带有装饰意味的平面语言增添了画面的。卡茨画面上每一笔笔触的衔接与过渡是非常自然整洁的,几乎看不到痕迹,画面的肌理上平滑自然又不失生动,让人有一种静谧、端庄的感觉。卡茨在创作时,用大号的笔刷将画面中的笔触抚平晕开,使各部分的颜色微妙地融入到一起,整个画面平整又光滑。为了保证画面的光滑,画家尽可能快速少次上色,避免在画面过多修改和停留。这种“去笔触化”的手法不仅独特,体现在“挖剪画”中更是赋予了作品一种的心理指向,真实地体现出画家的内心感受。卡茨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自由地表达,突出并强调画面的视觉张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击观众内心,从而实现直观传达。
(二)借助自由场景的三维空间实现直观传达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二维表面图形产生了深深的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画面难以激起观众的视觉刺激与注意,最终慢慢消耗掉欣赏的热情。而“挖剪画”作为卡茨的代表作品极具创意性,是对传统绘画的颠覆,它保留了二维图形的功能又结合空间媒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交流同时引导观众进行想象而产生精神共鸣,让观众沉浸在其中,这一形式可以更加明确直接地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增强观众的认同感,加强了作品传达的直接性。在绘画探索的过程中,“挖剪画”不受限于具体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其载体与形式的创新并尝试传达新观念,创造出更生动、灵活绘画模式。通过裁剪将图形与三维空间及其他视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视觉形象,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对空间与场景有了更深的了解,突破了二维画面向三维空间转化的局限。当人们在空间中进行浏览欣赏的过程中,由于行走的轨迹不同,“挖剪画”上不规则的形态外形也随之变化,各种角度方向的形态映入眼中,产生了大量新形象。在作品展示中,画面中的人物及道具的形象不再单纯依赖于纸张传达,经过裁剪后形象带着不同的造型特征独立出来,可以直接作为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因素参与并结合到空间中,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空间环境中其他的场景因素不能忽视,如光线的照射、地面的影子、背景的选择都需考虑在内加以利用,从而使画面能够更好更直观传达。
(三)借助情感性的画面元素实现深层次的直观传达
作品能够更深且直接的进行情感交流是“挖剪画”的重要特点,而这种情感交流由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这三个层次来体现。本能层面上,观众通过观赏画面后最直接的感受及判断喜恶。行为层面上,艺术家将自身情感融入到画面场景中,通过这些承载着情感因素的图形传递。而思想层面上,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与观众交流,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认同感,进而促使观众主动地去思考、理解并感受艺术家及其作品所想表达的主题。卡茨的作品完全遵从内心的感受,以现实生活中“人”的角度为出发点,通过造型裁剪、色彩概括、构图重构等方法将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感受注入到作品中,观众在观赏作品时接受到视觉冲击、产生联想与共鸣,在审美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通过“挖剪画”最直观的语言,观众们感受到卡茨创作追随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他要追求和表达的是“此刻即永恒”“现实即存,是实现深度、直观的传达交流。借助情感性场景元素是最具效果的方式,传达卡茨的创作理念,唤起观众的记忆进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