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中华报》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策略初探
2022-12-24张金福
张金福
(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
伟大的五四运动孕育伟大的五四精神是宝贵的爱国主义财富。早在五四运动两周年时,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在纪念文章《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中就盼望中国学生界光大五四精神,他指出:“我盼望中国学生界,把这种精神光大起来,依人类自由的精神扑灭一切强权,……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1]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忠诚的继承五四精神的同时,在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各项征程中通过《中国青年》《新华日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不断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百余年来,“五四精神一直是激励我国青年的重要力量之源,我国一代代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明确寄语中国青年继续弘扬五四精神,他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3]基于此,本文试对自1939年2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中华报》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的策略加以探讨,以期能够为当代媒体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传播精神内涵:阐释五四运动历史,传播五四精神主要内涵
五四运动之所以被后人不断纪念,在于其蕴涵着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的五四精神。《新中华报》在抗战时期刊发的五四纪念社论、五四纪念文章等,都格外重视描绘和展现五四运动的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循环往复的描绘五四运动历史中,五四精神为中国青年认识。不论是1939年的五四纪念文章《纪念中国青年节与国民精神总动员》中阐述中国青年节为何值得纪念,还是1940年的五四纪念社论《纪念“五四”二十一周年》中阐述五四一代的中国青年的壮举,抑或是1941年的五四纪念文章《今年的五四与中国青年》中回想五四运动的历史事实,都是《新中华报》对五四运动历史的书写和描述,也都是在阐释和传播五四精神。而这恰恰是《新中华报》阐释五四运动历史的价值所在,为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华报》通过阐释五四运动历史重点传播了五四爱国精神。在五四运动中,五四青年表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爆发与壮大的根本力量所在。在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新中华报》刊发胡乔木的纪念文章《纪念中国青年节与国民精神总动员》,宣传了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认定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4]的爱国精神。次年,《新中华报》为纪念五四运动21周年而刊发的社论对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体现的爱国精神也进行了客观阐释。这篇社论指出:“‘五四’一代之青年,为着不愿做亡国奴隶,为着要挽救垂危之祖国,义愤地举起反抗的义旗,以百丈焰火,对准日本帝国主义者”。[5]正是五四青年的爱国壮举,推动了全国民众的广泛参加,慑于民众的强大威力,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此,吴玉章在1940年5月7日《新中华报》刊发的纪念文章《中国青年伟大光荣历史的一页》中惊叹五四运动中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的伟力。
《新中华报》通过阐释五四运动历史广泛传播了五四牺牲精神。《新中华报》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刊载的纪念文章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中五四青年表现的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其中,1939年4月《新中华报》刊发了胡乔木的纪念文章中对五四青年为挽救危难中的祖国“勇敢的牺牲自己的安富尊荣,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4]的崇高精神进行了科学阐释。次年4月23日,《新中华报》刊发了刘光悌的纪念文章《迎接中国青年光荣的节日》,颂扬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曾经拼了无数的头颅和大量的热血”[6]的牺牲精神。《新中华报》积极传播五四牺牲精神,正是为了契合抗战任务的需要。
二、肯定青年作用:肯定青年历史贡献,激励青年弘扬五四精神
抗战时期,《新中华报》通过刊发五四纪念社论、五四纪念文章等,反复肯定中国青年的贡献,不断激励中国青年积极弘扬五四精神,从而烛照着中国青年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征程。
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新中华报》刊发胡乔木的纪念文章《纪念中国青年节与国民精神总动员》,高度肯定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在民族解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他指出:“中国青年在这二十年中,所经历的政治上的变化,工作上和组织上的挫折,实在不可谓不多,但是他们始终是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中流砥柱。”[4]《新中华报》在同年还刊发了刘光悌的《模范青年获奖的荣誉》,强调在伟大民族革命奋斗中中国青年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翌年,《新中华报》又刊发纪念文章《迎接中国青年光荣的节日》,同样盛赞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在革命运动中的伟大作用。这篇纪念文章明确指出:“二十余年来的中国是燃遍着革命与战争火焰的国家,中国青年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最重要的历练,走过了极艰辛的道路,……在这一切运动里,中国青年都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极伟大的作用”。[6]与此呼应的是,这一年《新中华报》刊发的社论《纪念“五四”二十一周年》也肯定了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英勇果敢的表现。后来,《新中华报》刊发凯丰的纪念文章中又以“青年的这一代,在近二十年中国革命运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7]明确宣告了中国青年的历史作用。不仅如此,为隆重表彰在革命运动中贡献突出的模范青年,中国共产党还专门举行了模范青年表彰大会。毛泽东、朱德、吴玉章等曾亲自为模范青年授奖,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革命贡献的认同。《新中华报》还相继刊发《春雨霏霏中隆重举行模范青年给奖大会》《模范青年大会朱德吴玉章亲临给奖》等大力宣传模范青年表彰大会的盛况,而且还光荣地刊登了《第二届模范青年名单》。这些举措势必会极大地鼓舞广大中国青年学习和争做模范青年的决心。正如《新中华报》在1939年6月2日刊发的《模范青年获奖的荣誉》中所阐释的那样:“模范青年的获奖,这是表示对今日伟大抗战中艰苦奋斗的青年战士一种庄严的纪念,这也是对过去革命运动史中坚决的青年战士的一种永久纪念,这尤其是表示中国青年将要跟着过去正确的革命道路继续勇猛直进的坚心!”[8]
三、宣传纪念活动:宣传纪念活动盛况,感召青年弘扬五四精神
在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随着中央青委决定设立中国青年节为纪念五四运动的固定节日,自此延安为纪念中国青年节举行了盛大的五四纪念活动,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都亲自参与到了延安的五四纪念活动中,毛泽东、王稼祥、朱德等还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演或讲话。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高度重视对延安举行的五四纪念活动盛况的宣传与报道,相继在1939年5月7日、1940年5月10日和1941年5月11日分别以《延安各界青年万余人举行纪念“五四”二十周年 庆祝首届青年节大会》《五四:第二届中国青年节 本市举行纪念大会》《活跃的“五四”中国青年节》为题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重现了延安纪念三届中国青年节的活动盛况,而且宣传了党中央领导人对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的殷切期许,从而感召全国的青年积极弘扬五四精神。其中,《新中华报》在1940年5月10日刊发的特写《五四:第二届中国青年节 本市举行纪念大会》对纪念大会的程序、纪念大会的情景、参会青年的表现、参会领导人的讲话等,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述。在纪念大会现场宣誓的情景上,《五四:第二届中国青年节 本市举行纪念大会》是这样描述的:“全体青年一起挥动拳头,高举右手,从那无数的喉咙里发出一般无二的字句,这字句充满着真诚与热情,青年人是成千成万的,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意志下,他们的心却似一个一般,与全国青年一致,呼喊着,推动着全国走上最后胜利!”紧随该特写之后,《新中华报》还专门刊载了本次中国青年节大会上延安青年宣誓的誓词,对于全国青年而言,这是一次强烈的感召。在该誓词中,延安青年庄严宣誓:“我们誓必和全国的青年团结一致,坚持长期的奋斗!”[9]这一极具感染力的誓词,道出了中国青年坚持奋斗到底的共同心声和坚定决心。在此之前,《新中华报》在1939年5月7日还刊载过延安首届青年节大会上延安市全体青年向毛泽东朗诵的献词。在献词中,延安市全体青年宣誓:一定要用自己一切力量去实行毛泽东向青年指示的任务。这鲜明地体现了延安青年对领袖的热爱和追随。总之,《新中华报》全面宣传五四纪念活动的盛况,有助于感召和激励全国青年按照毛泽东指引的方向在坚持持久抗战中光大五四精神。
四、发挥多方协同:发挥多方协同配合,动员青年弘扬五四精神
为广泛动员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奋斗,《新中华报》除了刊发胡乔木、凯丰、艾思奇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纪念文章以及特别刊载王稼祥、朱德、凯丰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纪念中国青年节大会上的讲话外,还注重发挥五四纪念活动的艺术性、娱乐性及协同性,以期收到良好的纪念效果。
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新中华报》在1939年4月28日刊载了冯文彬和吕骥创作的《“五四”青年节歌》。该五四纪念歌曲召唤人们“发扬五四救国的作风”和“继承五四革命的传统”。[10]因而,《新中华报》借助歌曲传唱的艺术化方式,实现了对中国青年赓续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员。为纪念第二届中国青年节,《新中华报》在1940年5月10日刊发了专门描述五四纪念游艺会的特写《“五四”之夜》。该特写在描述五四纪念游艺会开场时写道:“首先让千万道视线所触到的是那块巨大的被两把火炬照耀着的毛泽东同志的半身像,……他的姿势是那样雄伟:用右手指着一个方向,不用说,这是向我们这一代青年们指示以斗争的方向”。[1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以娱乐性的方式纪念五四运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全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的动员,从而使此次五四纪念游艺会兼具娱乐性与政治性。当然,《新中华报》还辅之以宣传《解放》《中国青年》等报刊刊发的五四纪念文章、五四纪念题词等,如《解放》刊发的《中国青年的当前任务》、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刊载的《毛主席题字》等。其中,《中国青年》刊载的《毛主席题字》就是毛泽东为纪念中国青年节而作的题词。这一题词指明了当前中国青年的任务。可以说,这些纪念文章和纪念题词与《新中华报》刊发的五四纪念文章、五四纪念社论、五四纪念宣言等呼应,共同指引着中国青年坚决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此外,《新中华报》还刊载了各地青年致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及前线将士的五四纪念信与五四纪念书,包括《安吴青训班写给朱德同志的信》《安塞纪念五四大会致前线将士的信》《致毛泽东同志的信》《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 晋西北青年追随着你并向你致敬祝你健康》《纪念五四青年节 一二〇师青年战士 电毛泽东同志致敬》《延安各界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致留守兵团书》等。这些纪念信与纪念书通过展现各地青年为抗战奋斗到底的决心,无不对全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以积极的动员和巨大的鼓舞。如《新中华报》在1941年5月15日刊发《纪念五四青年节 一二〇师青年战士 电毛泽东同志致敬》,一二〇师全体青年向毛泽东同志承诺:“我们时刻进行着战斗,随时可以为党的事业而牺牲”。[12]
综上所述,《新中华报》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其两年多的新闻实践中,运用传播精神内涵、肯定青年作用、宣传纪念活动、发挥多方协同等策略,致力于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为当代媒体继续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要引领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当代媒体一是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的宣传与阐释,这样有助于深化中国青年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要重视对中国青年历史贡献的肯定,这样有助于广泛调动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对五四纪念活动的宣传,这样有助于感召和激励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四是要注重发挥多方协同配合,这样有助于广泛动员中国青年弘扬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