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经验及启示研究
2022-12-24傅畅梅
傅畅梅,王 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式现代化的突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在一个曾经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现代化处于游离状态的国度开始的,在如此艰难困苦的境况下,党的国家治理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解决了我国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自此推动中国走上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宽广道路。在当代两个百年历史人物交汇点上回顾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
有学者认为,所谓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2]8-9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在一些区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但要在现代化处于半依附状态、游离状态的中国通过国家治理走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以建立巩固的政权为基础,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使其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一)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起点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的大转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内部衰败化与半依附化的局面,也第一次给中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党领导人民着重稳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并通过对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原本处于游离状态的中国开始逐渐现代化发展。
政治上通过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治理和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基本保障。细化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如镇压反革命、进行农村土地改革等。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党和国家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等都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中国国产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等,这对于在党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党的革命精神,促进现代化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上以农业合作化为基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再以农业发展为推动力着力构建“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对党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文化上则主要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和文化学习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的完全胜利,也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现代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迈出一大步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步显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开始尝试突破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探索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道路。首先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政权建设方面,万隆会议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以友好的态度欢迎来自世界的朋友,也释放了渴望和平稳定、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信号。而在经济建设方面,尽管出现了一系列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但党的经济治理仍然使得工业产能大幅度提高,工业的地理布局进一步改善,1967年,内地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57年的32.1%提高到了35%。[3]98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我国科技在这一阶段体现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上。科技上“两弹一星”等一系列巨大成就体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直追不败精神,也从侧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已经进一步提高。从当下现代化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的国家治理在初步探索时期仍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促进我国现代化水平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20年的探索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但在党的国家治理理论的探索和建设的艰辛路途中,从现代化发展角度来看,党带领人民建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发展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则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辩证法上的指导,即对西方现代化和发展理论可以借鉴和参考,但不能照搬照抄西化的概念、模式和方法,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要对西方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从实际出发,寻找国家治理的正确道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三)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现代化发展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上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化持续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为更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解决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各种经济体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经济发展安然度过困难时期,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准备了重要条件;“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标志着国家的政治体制步入健康轨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促进了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迅速复苏,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改革实践的根本性转变主要是从过去注重单纯的政治方式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国家治理从此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为当下发展留下的经验,认真研究过去国家治理中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和弊端,并且在新时代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性发展模式和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引领
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向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前进。迈向现代化、坚持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奋勇前进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对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充满期待。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4]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道路对西方传统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
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打破了西方古典现代化研究学者们所谓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即国家往往要通过渐变的、内源的方式,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而党的区域治理主要从变革手段、建设核心和治理重点等几个方面就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从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角度而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超越了传统现代化理论中的基本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一)以改革为首要变革手段
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基本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一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社会受到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政治文化变革而推动经济变革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2]101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内源的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变过程,是在现代生产力的内部孕育成长起来的,在其过程中经济生活通过不断扩张的市场来实现自我调节。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欠发达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艰难起步的。在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都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遵循西方的“原初现代化”规律,希望以改良的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实现渐进的推进,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改良的运动也以失败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的各种学派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要取得成功,必须以革命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的任务。然而在这种认识催生出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乏力的革命因而走向失败,它没有建立在强大的政权基础之上,也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但好的一面是,革命本身也在另一方面激起了群众反抗侵略者和封建残留的革命热情,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虽然在建党初期经历过挫折,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挫折使得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再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模板,开始立足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区域治理进行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实践。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国家治理实践
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使得欧洲殖民帝国以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随后又经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文化上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作为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权的更迭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这是古典现代化发展理论中的“原初现代化”的含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原初”现代化成为西方古典现代化理论学家津津乐道且奉为圭臬的准则,并企图用这种通过内源的缓慢改良或微变来衡量所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与否,将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而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视为治理的核心工作。在大革命时期和十四年抗战时期,党领导国家治理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农村,探索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调动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根据地的建立,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在曲折前进中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客观上由于当时的中国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现代化更是处于游离状态,因此走向现代化道路更无从谈起。但农村治理的伟大实践,以及如中共满洲省委的敌后基层党组织的应用奋斗实践也对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党通过土地改革和其他政权建设为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一个又一个城市政权的建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真正起步,党工作的重心从七届二中全会开始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标志着党领导的国家治理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逐渐加快。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建立在稳固的政权基础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曾经处于半边缘化和游离化状态的中国进行的国家治理实践不但打破了内源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范式,更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走向,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
(三)“以农立国,以工建国”道路
“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曾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爱国志士们争论的核心问题。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相对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农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这也被当时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想启蒙者们视为国家的最大顽疾,因此“以工立国”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些人们坚决拥护的主张之一。而与之相对的“以农立国”的拥护者们则往往又在与“以工立国”的支持者们的唇枪舌剑中出现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政治的问题,也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上的问题。另一派则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出发痛恶其弊端,从而出现的乌托邦思想。
实际上,这两种主张都存在着缺陷。首先,“以工立国”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天方夜谭。因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的状态,且外无民族独立,内无人民解放,列强基本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命脉,致使工业化几乎完全处于依附状态。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通过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资产阶级的崛起,进而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完全不现实的。而“以农立国”的两派中,乌托邦式的幻想无法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而另一派发展的教育实质也是西化运动的产物,这是成为“以农立国”的拥护者们最终迷失的根本原因。成立初期走的是苏俄化路线,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才得以摆脱,最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提出了“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主张,并在建国后提出了“使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革命纲领,从现代化发展道路角度来看,这一创新主张所蕴含的国家治理智慧也为中国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进而为走上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道路的启示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革命的浪潮中孕育,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奠基,在改革开放后形成,又从新时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演进,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缩影,回顾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的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是包容共享的现代化道路。要走好新历史时期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坚持党领导一切。习近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统揽现代化发展中的各项布局,系统布局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类工作,整体推进现代化发展中的各项战略,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提高党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把控,对现代化发展大局的谋划,对现代化发展政策的制定,对现代化发展改革的促进的能力和定力,牢牢把握党对现代化发展工作的主动权,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证党始终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确保党在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状况而顺利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途径,有力反驳了“西方中心论”史观大肆宣扬的西方现代化是唯一标准的错误论断。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把握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基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动摇,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出贡献,为世界人民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5]因此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本质上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当前,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正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但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因此,在未来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然会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共同富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上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此外,中国共产党坚决秉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其成为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
(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改革是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现代出发,其狭义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带动社会的广泛变革,以迅速实现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目标。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不渝追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趋明显,治理效能日趋突出,但随着改革也逐渐进入深水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日趋艰巨,尤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两会召开,提出改革在深化,开放不止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走中国式发展道路不停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立足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全面把握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提供重要保证。
(五)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时代持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2022年全国两会指出,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这无疑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内涵和鲜明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第二个百年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指明了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做好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这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准确把握这一新历史阶段是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现实依据。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指出,要把新发展理念当做一个整体,完整、系统、全面贯彻理解,扬长避短,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形成更强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鲜明的战略导向。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使得中国在今后得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的视野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又在新的历史时期确立了更加明确的发展道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多个方面创新了现代化演进的途径,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必然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多彪炳史册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