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博物馆展陈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

2022-12-24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赵隽伯郭晶通信作者

工业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参观者展品博物馆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赵隽伯 郭晶(通信作者)

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浪潮的兴起,全国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追溯当地的革命历史和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博物馆,无论是红色文化的展示内容,还是革命文物的展陈形式,均需要突出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构建出更具感染力的展陈空间。复合化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手段,也是一种对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属性的优化组合设计,更适宜于开放性较高的博物馆展陈空间。利用复合化设计的方法对博物馆展陈空间进行设计,其目的在于探寻传承红色基因的发展途径,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整个博物馆空间中,使参观者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复合化设计概述

复合化设计是指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分配与组合,将原有的空间布局重新编排,或将不同功能属性的空间叠加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具备多种功能属性的复合空间[1]。复合化设计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与堆砌,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多种功能并存、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优化组合,创造出利用率更高、容纳性更广的空间。打破原有的孤立格局,以达到1+1>2的资源利用,获得更大的价值。因此,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将原来单一封闭的状态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当前博物馆转型的重点在于满足传统功能的同时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增加展示信息的传播途径,并为游览者营造愉悦的观展体验。在这种背景下,将复合化设计应用于博物馆的展陈空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提升游览者参观体验感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展陈空间在新时代的创新设计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2 复合化设计的影响要素

2.1 参观者的自身需求

传统的博物馆具有三项基本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各类博物馆也在有序地开展讲座、研讨会、观影分享会,开发以藏品为主题的纪念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变,正因这样的改变,参观者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也日益扩大。现代博物馆必将是一个集收藏、研究、教育、休闲、研讨、娱乐、文化创意、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化开放式空间[2]。

受到当代艺术思想的影响,博物馆更加强调空间环境、参观者与展品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物藏品、展示橱窗、照片、雕像等展陈元素之外,设计师也要借助照明系统与智能设备等媒介。其中包括展品语音讲解、交互体验及温度调节等系统化设计,营造空间氛围,强化游览者的主观体验,使其更倾向于体验新鲜事物。面对当代博物馆氛围营造和体验需求增加的双重考验,更应该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多功能性、开放性与多样性,才能建立适应当代博物馆展陈空间发展的复合化全新模式[3]。

2.2 空间的形态与布局

博物馆的空间形态对参观者的认知与感受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的展陈布局也给予参观者不同的感受体验。传统陈列式的展览已经很难满足参观者的体验需求,这样单一化、平面化的展陈方式已经被现代人抛弃,而博物馆千篇一律的空间划分也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对博物馆自身的功能属性重新划分,将原有的功能空间重新排列组合,将新颖的空间形态与展陈方式相融合,使观众获得更丰富的沉浸感与体验感。设计师也要根据不同参观者观展的行为模式与特点,提供更加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拉近展品与游览者之间的距离,激活游客的感官系统。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直观地获得展览信息,形成有效地交流互动,让参观者感受到全新的展陈形式所带来的新奇感,仿佛身临其境般的置身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将展陈形式由原有的静态转化为动态,提高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体验感。

3 红色文化博物馆展陈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策略

3.1 拓展多样的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对于游客的参观方式、参观时的注意力及接收信息的程度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设计和参观组织流线的划分等,合理地组织不同的功能空间,即展示区、茶歇区、文化创意纪念品售卖区、休闲区、观影区等空间进行拆分和组合,并调整空间的尺度与大小,以此满足游客基本的参观学习、休闲娱乐、研学探讨、观影交流、基本服务等行为需求,实现不同功能的有机复合。与此同时,也可将景观绿植、自然元素引入室内,通过借景的设计手法,以达到弱化室内外边界的目的,从而形成全新的空间语言序列,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并为博物馆展陈空间的游览路线增加了层次[4]。

在以往游览的过程中,参观者穿梭在多种多样的展厅时,不免会产生一种疲倦感与慌乱感,而展陈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复合化设计,为参观者留出些许的喘息时间,参观者也会驻足欣赏,沉浸在自然的山水景观之中。同时,也为参观者进入到下一展厅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建设,为后续的参观游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观众做出弹性化的行为活动选择[5]。在空间形态的复合化设计中,要注重把握博物馆的空间尺度,其中休闲区与观影区等休闲娱乐的附属空间不能喧宾夺主,设计面积也不宜过大。

3.2 营造协调的照明环境

一个优秀的展陈空间离不开光源的营造,空间中的光源能够起到引导指示的作用,也是保证参观者视觉体验的基本要求。光环境往往围绕空间环境与展品进行塑造,能够促使整体展示氛围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游览者体验感的提升及艺术情境的表达[6]。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关注到博物馆艺术氛围的营造,尤其是一些红色文化博物馆、伟人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光源的灯暖对比和照明亮度等艺术照明手法,来营造与展示主题相关联的空间氛围,进而使参观者产生共鸣情绪,提高游览者的环境感知力。

展示空间中的照明主要以展品、大型艺术装置,以及氛围照明为主,根据空间中不同的物质媒介,可采取不同的照明方案。一是尺度较小的展品需要点状的射灯投射以促成展示效果,良好的光线有助于展品信息的高效率传达。 如针对于纸张、纺织品、手工业品等,需要质地较好、均匀照度、稳定的光线,也应避免因为照度不均、光线不稳定而产生眩光、光斑等现象发生。展品的展示光源能够更好地反映展品信息,提升参观者的信息接收程度;二是需要非常规的艺术照明手法来表现,如在历史情境、人物雕像、全景画等装置中,搭配不规则的频闪节奏与对比强烈的照明颜色,来彰显重大历史事件或是激烈的战争场面;三是需要通过发光灯带、幻影成像、虚拟投影来营造主题氛围,主要应用于指示地标、字体、展示背景墙,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系统等能够渲染展厅氛围的地方上。以上三种照明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实现照明环境与展陈形式的复合化。

3.3 构建多样的展陈形式

传统的展陈形式大多数以内嵌展柜和通柜为主,根据展出藏品的大小、材质、类型对其进行有序的分类,并按相应的序列依次排列展示。而单一的、平面化的展陈效果不能满足于现代广大参观者的需求,简单粗暴的排列方式,使得空间被无形地分割开来,造成了展示内容缺乏衔接性、故事缺乏连贯性、参观者没有体验感等问题。在展陈空间复合化的设计中,首先,设计师要查阅和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及结尾,并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画面,构建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有效地还原战争场景、人物蜡像和历史事件。其次,设计师要突出叙述的重点部分,通过平面化的照片与简洁的文字相互搭配,从而形成视觉体验极为丰富的展示版面。为了构建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展柜的颜色与材质也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也可根据该展陈空间的风格,合理地布置一些与之相互搭配的装饰,使得展示主题的定位更加精准,展示内容更加具体[7]。最后,将原有的二维平面化的展陈形式与三维立体空间相结合,并利用顶面造型、灯光照明等综合因素来突出展示空间的氛围,营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更加立体的展示效果。

二者之间的有机复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示文物藏品,还能够与展陈空间相互融合,增强展示信息的连贯性与故事性。参观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调动游览者的参与积极性与趣味性,增强参观者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从而改变以往游览者对于红色文化博物馆存在无参与感、无趣味性及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

3.4 应用高效的智能设备

智能科技设备给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及参观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一方面,游览者通过智能语音播报、智能导览、交互体验等系统,大大提高了游览者的参与度与辨识度,游览者可随时进入手机端查看历史背景、故事脉络、文物信息等展品的相关信息,也可浏览博物馆手机虚拟文化创意商城,购买博物馆周边的文化创意产品[8]。另一方面,智能设备可检测展品的真实状况,若展品出现损坏、盗窃、火灾等突发事件时,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地发送到智能检测平台,以便于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实施突发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智能设备也可检测空气中的干湿程度和温度变化,根据实时状况进行有序地调节,并根据展陈空间中的历史场景适当地调节温度与湿度,并利用声控等触发机制来辅助该场景物理条件的变化,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参观者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4 红色文化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实践

4.1 项目分析

中国远征军博物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跃镇。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5℃,该地区紧邻和顺古镇、国殇墓园、革命烈士陵园、松山战役旧址等旅游胜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适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的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更好地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总面积为6 721 m2,共计二层。在展示主题篇章的划分上,共设置了七个单元,分别为:挥戈出征、兵败野人山、绝地反击、怒江危机、松山大战、决战龙陵、展望和平。在空间功能的划分上,可分为基础陈设区、装置系统体验区、交互系统体验区、观影区、文化创意产品售卖区,以及作战武器展示区等六个区域。整个展陈空间的主要交通流线以字母“U”字形为主,动线清晰简明,结合空间形态、环境照明、展陈形式、智能设备四个维度展开设计。

4.2 设计分析

4.2.1 空间形态的构建

在中国远征军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单独划分了供参观者聚集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是独立于其他展区的一个展厅。该空间以八个形似音符的装置系统构成,设计灵感来源于音乐《青年之声从军歌》中跳动的音符。八个可灵活拆分、随意摆放的装置,构建出形态各异的空间造型,给予空间更多的灵动性与可变性。根据参观者的自身需求,可以移动该装置,在不同的活动时期,相应地开展讲座、研讨会、观影分享会等各类活动,增加参观者彼此之间的交流。摆脱以往死板的空间布局,空间之间的联系通过八个可移动装置相串联,实现了多种功能空间形态的复合化设计。

4.2.2 环境照明的营造

在环境照明上,通过对射灯照射位置的适当处理,更好地呈现出展品信息。考虑到该展馆中存放了大量的书信、衣帽等易于被光源所破坏的藏品。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则采用没有紫外线的照明系统,以防止藏品因温度过高或含有紫外线而遭到损坏,达到最佳的展陈效果。射灯的应用能够渲染展厅的气氛,也能够起到引导游客向光亮处继续前行的作用。

除了普通照明外,还采用了隐藏灯带、自控感应灯等烘托氛围的照明手段。在“一封家书”为主题的展示空间中,运用大量的毛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装置系统,通过安置在该展厅北端顶面的探照灯,将诸多毛笔的影子投射在南侧的展示墙面上,毛笔的影子形成了繁体的“書”字。该空间并非运用日光灯或者射灯进行照明,而是使用探照灯作为装置系统形成字体的投射媒介,并加上LED发光材质的“家书”和顶面上的暗藏灯带,搭配卷轴式的展示界面。当游览者走到此地,展示界面上的自控感应灯逐渐的由暗转明,依次亮起。以此来书写革命烈士慷慨明志、为国捐躯的历史画卷,表达革命烈士家书里道不尽的家国情怀,让观众隔着百年时空与革命先烈对话,进而唤醒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4.2.3 展陈形式的丰富

在展陈形式上,能够确保展陈要素的多样性,做到各个要素之间主次分明、形式统一,以免出现因为展陈形式风格过分跳跃,使参观者的观展思路不能连续贯通的现象。在以“强渡怒江”为主题的展示空间中,将木桥、流水、树木,山石等自然元素融入展陈空间中,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展陈格局,摆脱了以往的红色文化博物馆中历史场景与展陈形式相互脱节的情况。以石为墙、以桥为地,将树木植入左侧的展示柜体中,搭配可视化的图片与文字,从而形成全新的复合化空间,引导人们参观流动,使整个空间富于变化,提高了参观的趣味性。对于强渡怒江的历史影像则用墙面投影的形式表现,以突出战士们强渡怒江时的紧张感与肃穆的气氛,让参观者去铭记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与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

4.2.4 智能设备的辅助

在智能科技设备上,为了使参观者获得完整的观展体验,更着重于交互体验设计,交互系统所模拟出来的虚拟环境,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展陈空间不再拘泥于实体空间,而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虚拟交互系统带来的体验快感。在此次设计的多个空间节点中,都完成了“虚拟”与“互动”两者之间的衔接,冲击着参观者的视觉感官。在“兵败野人山”篇章中,通过温度的调节,使室内的温度逐步上升,搭配声控系统,模拟山火燃烧后树木炸裂发出的声音,让观众体会到中国远征军在穿越野人谷时,面对酷暑难耐的烈日及熊熊燃烧的山火,战士们毫无畏惧、敢于牺牲的勇气与决心。参观者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展览的主题信息,也对接下来的展示空间布局有所期待。

5 结语

对红色文化博物馆展陈空间进行复合化设计研究,促进了艺术理论与展陈设计实践的融合,真正地将展陈艺术的感性层面转化为理性层面。设计师应不断学习、吸收、融入新的艺术理念,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拓展。首先,拓展多样的空间形态,构建多种功能并存的复合空间;其次,营造协调的照明环境,烘托沉浸式的体验氛围;再次,构建丰富的展陈形式,增强展示信息的连贯性与故事性;最后,应用高效的智能设备,增强游览者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只有提出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促使博物馆展陈空间与复合化设计相结合,才会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博物馆的创新型发展道路,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参观者展品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最美的蝌蚪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露天博物馆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CCMT2016展品预览(1)